植物造景在高校景观中的运用

2012-10-15 05:31刘翔宇
绿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造景校园环境绿地

刘翔宇

(江苏省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风 景园林所,江苏 南 京210008)

1 引言

校园环境是影响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是空间、自然与人三位一体的系统。校园的环境是学校成功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崇尚“以人为本”的今天,对教育的重视也必然体现在为其营造具有特色校园环境的绿化建设上。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人们对校园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校园作为教师和学生生活工作的地方,优秀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不但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精神的认同感。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校园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呼应,不同于皇家园林那样的富丽堂皇,也不像私家园林那样的清静雅致,它所显现的是高雅、优美、多样、博大。高校植物景观文化是对传统植物造景文化的追溯与追求、提炼与概括,是一种既具有传统意境美,又具有当代文化特色的开放式文化体系。

本案例位于东西段友谊河(南京理工大学段)以南部分,西起三号路,东至一号路,北面毗邻友谊路,南面隔路与图书馆,主楼广场、学生宿舍等相对,绿化总面积约为2万m2。

2 现状分析

本案保留5栋具有纪念意义的老建筑,现状植物长势较好,主要树种包括广玉兰、棕榈、银杏、水杉、桂花、紫薇等。但区域内地势较为平坦,缺少景观步道与休憩场地,另外,河道景观部分现状环境较差,淤泥较多,杂草丛生。

由于本案属于改造项目,校园绿地早期呈现出一种见缝插绿式的布局方式,校园绿地被不合理的分割成缺乏联系的隔离空间,难以发挥绿色基础设施所具有的系统生态服务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暴露出缺乏植物总体规划、绿化功能考虑不充分等问题。

2.1 缺乏植物总体规划

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给身处校园内的人以视觉美感,且有益于造就多样性的人才,对于这种氛围的营造,通常是以科学的设计和丰富的植物景观为基础的。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校园的绿地系统规划往往被忽视,设计缺乏生态理念,忽视了在造景上要考虑到植物个体的形态和习性,以及植物群落的共生关系,植物景观仅仅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而存在。很多高校多年来都在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独特的校园景观来吸引生源和师资。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知道,只有合理的规划布局,才能使植物配置的更加合理,从而达到物种多样性与景观特色的体现。

2.2 缺乏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在树种选择上缺乏意境的艺术表现是校园植物造景时常常出现的问题。自然界的植物除形态美外,还蕴藏着一种抽象却极富思想感情的含蓄美,园林景观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巧妙运用园林植物配置的意境艺术,尤为重要。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宋之问在其所作《灵隐寺》中描写桂花:“桂子云中落,天香云外飘。“王安石曾多次用诗句描写了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的高贵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植物造景中可以考虑采用中国传统的花卉及深受大众喜爱的树种,并结合古代诗词典故中所涉及的植物,这样既形成了植物景观又提升了欣赏品味,通过植物造景,使整个校园景观不仅具有怡人的环境,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3 忽视人的心理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很多设计常常为了得到好的设计效果,采用唯美的景观设计手法,忽视在校师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等校园环境参与者的感受。高校校园绿化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恰当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大学校园师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创造出符合在校师生心理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

3 设计原则

本案设计依据“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的指导下,进行景观设计,校园景观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学生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怡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修养;利用现状地形、配置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力求创造出一个能够反映南京理工大学校园特色,满足教育、休闲、运动、生活,富有文化气息,生态自然优美的校园空间,使之成为南京范围乃至全国校园建设成果的一个亮点(图1)。

3.1 景观设计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

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应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布置,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功能,更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本案设计立足于学校的整体环境,注重滨水景观的特征,力求陆地与河道、拟建场地与校园整体的完美结合,以突显大学校园的形象和个性。

3.1.2 经济适用性原则

充分利用场地环境、现有植物,减少工程量和维护工作量以及能源等消耗量,考虑校园建设、管理的经济投入。

图1 南京理工大学河道景观鸟瞰效果

3.1.3 功能性原则

通过环境的塑造,创造出多层次的空间,以满足学生和教师学习、交往、休息、娱乐的功能要求。

3.1.4 文化及美学原则

大学是各种知识、文化、人才融合之地,在注重观赏性的同时,更应关注校园日益提高的文化水准和审美情趣,校园的环境应体现多种文化知识相融合,在规划中,尊重地域、场地、校园文化,合理利用各种景观元素,组织空间,创造优美的视觉景观及文化景观。

3.1.5 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生态性的含义为良性循环、高效低耗、持续发展。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尽量挽救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应用科学手段创建适宜的植物群落来逐渐修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善用新增加的绿地,达到校园绿地系统的均衡布局,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校园生态空间,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之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3.1.6 可持续性原则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校园景观的内涵需要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积淀,其内容要经过不断吸纳、更新。因此,着重校园可持续发展,主张局部与总体,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3.2 种植设计原则

园林植物配植是将园林植物等绿地材料与现状植物进行有机地组合,以满足不同功能和艺术要求,创造丰富地园林景观。合理的植物配植既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条件,又要考虑到它的观赏特征;既要考虑到植物自身美,又要考虑到植物之间的组合美和植物与环境的协调美,还要考虑到具体地点的具体条件。正确地选择树种,加上理想地配置,将会充分发挥植物的生物特性,为学校环境增色(图2)。

图2 景观局部放大效果

(1)乔灌结合,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花卉草坪。在树种地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征,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创造出安静和优美地环境。

(2)植物种类不宜繁多,但也要避免单调,更不能配置雷同,要达到多样统一。

(3)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

(4)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栽植外,一般都要避免等距离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创造出丰富而自然的绿地景观。

(5)在种植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性,进行色彩的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

4 设计要点

本次景观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分成了河道空间、休憩空间、绿地空间。

4.1 河道空间

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园林因水而旷幽,本次河道空间设计西起三号路,东至一号路,沿友谊河南侧,休闲漫步是沿河步道的主要功能,场地提供休闲座凳既可以让学生在此温书晨读,亦可以闭目养神。

4.2 休憩空间

校园的休闲绿地是学生们课余活动最为丰富的场所,集中展示了大学校园的风采,本次景观设计的整体环境规划最主要的特色是采用了园路贯穿整个景观的各个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空间的分隔及创造,让每一处空间都有独立的空间感,同时每一处空间又都与周围景观相互融合,相互呼应。

4.3 绿地空间

穿插在景观中的游步道,使整个环境气氛恬适宁静,绿化配置较为郁闭,突出散步休闲的功能要求,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增强绿地空间的吸引力,把学生们从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培养大学生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树种应选择桂花、香樟、茶花等品种以形成四季有花、香气袭人之美。

5 结语

校园景观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形象,其也是最真实地与师生接触的媒介。开放的教育环境,可随意交流的空间,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学术气氛都反映出校园整体环境景观的营造,不是简单的规划和美化的问题,而是一种包含着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层面的全面再创造。对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校园绿化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铺装广场、硬质路面、建筑等都是在自然土壤上对环境的硬景改造,而植物种植是软景,是使土壤重新获得活力,同时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对周围环境又是积极的。

绿化植物要做到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季相分明,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是校园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到校园绿化的景观效果,而且也与校园景观绿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以促进校园景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1]李东辉.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特色化分析[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04.

[2]荣 耀.校园规划的人文景观——对当代我国大学规划设计的反思[J].理想空间,2005(2):7~8.

[3]张春辉.大学校园绿绿地规划建设[J].北方园艺,2004(4):52~53.

[4]闫凤霞.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5]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造景校园环境绿地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与艺术手法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叠山经典 雅韵流芳 艮岳与中国园林中的叠山造景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迎接新学期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走进绿地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