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红枣(外一篇)

2012-12-18 19:50
山西文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山药蛋交城国宴

林 祥

说红枣不是文盲,而是有文化的,好像一时难以理解。但是细想起来,红枣有文化却是真的。

吕梁盛产红枣,沿黄一带最为有名。在我的家乡临县,满山遍野的郁郁红枣林蔚为大观。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吃着红枣长大的。小时候没什么好吃的,红枣就是充饥的主要食物。那时候只顾吃枣解饿,压根儿没想到里面还有什么文化。长大以后有了点见识,才注意到红枣这东西很不简单,在它的实物形态之中,还孕育着一种精神,渗透着一种特殊的文化。

枣乡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枣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种枣、吃枣,也写枣、颂枣。枣逐渐融入了人生,形成了与其有关的浓郁的风土人情。枣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小小红枣折射着人生百态,浓缩了人间万象。

枣的色泽鲜红,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常作为亲朋间的馈赠礼品,明清时期是重要的皇室贡品。枣乡逢年过节,都要在枣上大做文章。过春节家家户户蒸枣糕,五月端午包枣粽子,中秋节用枣和其他果品献月亮,腊月初八用枣和软米做“腊八粥”。平常日子人们也会做些枣食品,如枣山、枣茶、酒枣、醺枣、枣馍馍、枣饼子、枣花卷、节节高(白面和枣做成),或自食,或赠客。每逢贺年、祝寿、贺喜,必摆出红枣,以示隆重。这样不仅可以渲染红火热闹的气氛,更多的是寄予一种希望,寓意远远超过其本身。姑娘出嫁时的嫁妆以及被褥、衣箱里,也要放若干红枣。洞房花烛之夜,要放一些红枣、花生,取其谐音为早生贵子。红枣还是爱情的象征,枣收季节是青年男女表情达意的最佳时刻,大约是希望美好的爱情早早结出丰硕的果实吧。

红枣不仅给生活赋予了愿景,而且给家乡的语言注入了活力。家乡的方言土语,有不少与枣有关,透露着枣的信息。“枣核子解板——没有几锯(句)”,“灶王爷前献枣山”,“日食三枣、长生不老”,“要使皮肤好,天天吃红枣”,不一而足。描绘枣的形态的方言,更是五花八门、生动有趣。枣不脐(初果)、红眼圈圈、帽盖盖(开始泛红)、半腰腰(红了一半)、通红红(红透了)、圪出出(不饱满)、风落枣,极其形象。鲜艳的红枣造就了敦厚的民风。在枣乡,陌生的过往客人均可随意尝鲜,只要不是贪得无厌、巧取豪夺,主人都会热烈欢迎。“瓜桃李枣,不算强盗”,说的正是这种乡俗。比起现在发展旅游流行的收费“采摘园”来,这种慷慨习俗显然要高尚大气了许多。

历代文人赞美红枣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歌颂枣树的文章比比皆是。唐朝诗人李颀写道:“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刘长卿诗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清庆云县令桂山吟颂:“正是晴和好时节,枣芽初长麦初肥”,独具魅力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枣文化的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晋商纵横天下,独占鳌头,店铺遍及全国。他们将五光十色的日用品运到家乡,又将红枣源源不断运往外地。干枣耐储存、易运输,营养价值高,深受江浙、两广人喜爱。因此可以说,哪里有晋商,哪里就有红枣。到如今,家乡人为了把红枣销售出去,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一大批人就此成为富商。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家乡人开阔了眼界,激活了新思维。不少外地客商开着小轿车游走在枣乡洽谈生意。红枣成为家乡人走出大山经风雨见世面的媒介和桥梁。

枣树的粗犷与坚强,是家乡人民勤劳勇敢典型性格的逼真反映。收秋时节,枣树脱掉了黄叶,只剩下硕果满枝。人们挥舞长竿向枣树打去,而枣树则默默无闻地承受着打枣竿的敲击,这正是枣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可贵本色。枣花盛开时,它没有因为花香袭人而高调张扬;进入寒冬后,它任凭风霜雪雨无情袭击,以坚忍不拔的身躯抵御严寒。道道皱纹叙说着悠悠沧桑,棵棵傲立见证着铮铮铁骨。根深扎大地,养分源源来。历尽劫波不气馁,“铁杆庄稼”留美名。也许是有感于此吧,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时,对红枣特别感兴趣,对枣树高看一眼、厚爱十分。因此在确定办公地点时,从众多的村庄中选择了枣园,在这里整整住了三年,并且在院子里精心栽植了一排枣树,直到现在还青翠欲滴、枝繁叶茂,预示着年年红火、岁岁丰收。

令人欣慰的是,故乡人民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红枣的产业优势和文化价值,吕梁市还在北京隆重举办了“吕梁红枣颂美术作品展”,引起了轰动。有文化的红枣必将助推吕梁经济突飞猛进,红枣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土洋兼备山药蛋

在咱们这一带,土豆原本不是叫土豆的,而是叫“山药蛋”。

“山药蛋宝中宝,顿顿饭离不了。”关于“山药蛋”的话题无处不在,深入人心。“常吃山药蛋,越长越好看”,是对山药蛋营养丰富、美容效果显著的赞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药蛋是唯一一个被拿来给文学流派命名的农作物。

风行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山药蛋派”,由山西著名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等担纲,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三里湾》等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以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为主要特征,像山药蛋那样朴实无华,风靡中外,理所当然地载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一首地球人都知道的山西民歌,《交城山交城水》,同样使吕梁的山药蛋声名远播,誉满全球。而且我注意到,《交城山交城水》这首民歌共有两段,第一段是怀旧的,“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第二段是歌颂和展望美好生活的,“交城的大山里有的是好茶饭,大米白面玉茭子,还有那山药蛋”。哈哈,过去生活苦,没有好茶饭,“只有山药蛋”,如今生活好了依然痴心不改,除了“大米白面”,还是“山药蛋”。由此看来,山药蛋这种食物,穷时离不开、富时少不了,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不仅具有敦厚朴实的可贵特性,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尚品格。

近年来西风东渐,土豆的名称也逐步普及,大有取代“山药蛋”之势。在我的老家临县林家坪的饭馆里,菜单上写的都是“油焖土豆、炝土豆、麻辣土豆丝、土豆炖牛肉”,竟然找不到一个“山药蛋”的字眼,可见称谓的时代演变性。

山药蛋土生土长,土色土香。曾几何时,山药蛋简直就是“土包子、土里土气”的代名词,但它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普济天下的广博胸怀,扎根大地而不喜张扬,朴实低调而惠泽民间,它的平凡与质朴是举世公认的。对于北方老百姓来说,山药蛋是足以满足一日三餐的万能食物,须臾不可离开。童话《洋葱头历险记》中的土豆耿直率真、吃苦耐劳,正是山药蛋品质的真实写照。

我一直认为,之所以自己能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山药蛋当属头功。从我懂事时起,就与山药蛋结缘,至今仍然难舍难弃,山药蛋情结将会伴随终身。上小学时,怀揣两个烧熟的山药蛋,就是一顿可口的午餐。自然灾害时期,山药蛋自然成了果腹充饥的救命之宝。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想来每一个过来人都念念不忘,记忆犹新。久而久之,山药蛋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体能的培育和营养的补充,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意志的磨炼。

时至今日,对山药蛋的评价也应当转变一下观念了。前些时,著名作家田东照先生来乡下采风,要写一本关于北方饮食文化的书。田先生是兴县人,自然对山药蛋情有独钟,他认为,谈黄土高原的饮食文化,假如忽略了山药蛋,便是一种不可理喻的残缺,因而准备在书中特设专章,将山药蛋的丰功伟绩浓墨重彩、大书特书。应田先生的要求,方山县武当宾馆的厨师们专门制作了一桌山药蛋宴。三十几道菜全部以山药蛋为主要原料,五光十色,洋洋大观,菜香味美,令人大开眼界,引来无数客人现场观摩,啧啧称赞。田先生见状,舍不得开吃,急忙唤来摄影师逐一照相,说要收入书中流传于世。记得有一道菜叫做“黄金丝”,是将山药蛋切成细丝,油炸成金黄色,加以佐料而成。成本低廉,制作简单,却是色泽亮丽、口感柔和,营养丰富、格调高雅,博得满堂喝彩。看来山药蛋的土,是可以巧妙转化的。世间事物土到极致,可为大雅。

实际上,山药蛋既有土的一面,还有洋的一面。国外的土豆,我想应该就是咱们所说的山药蛋吧,至少说同属薯类植物是毫无疑问的。据我所知,土豆原本就是舶来品,原产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智利等地,后传入我国。由于土豆营养价值高、易栽培,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食物之一,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蔬菜明星”的美称。时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土豆瘦人食之使其壮、胖人食之使其瘦,因而身价倍增,成了备受各国营养学家青睐的绿色时尚食品。美国农业专家认为,从理论上讲,每餐只吃牛奶和土豆,可以得到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元素。因而他们是把土豆当主食来吃的。

最为神奇的是,土豆既是民间主流食品,同时又是国宴必不可少的主菜。俄罗斯国宴中最著名的就是“土豆烧牛肉”,法国国宴中“巴黎牛排油炸土豆丝”最负盛名。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在白宫设国宴招待印度总理辛格及夫人时,上的头道菜就是“土豆和茄子沙拉”。在我国的国宴上,“番茄牛肉土豆、罐焖牛肉土豆”是两道主打菜,而土豆泥、土豆沙拉则是招待外宾时少不了的菜品。我们再看看风靡全球的麦当劳、肯德基,哪一样里面少得了炸土豆条呢?

平常百姓天天见,风靡全球上国宴。土洋兼备的山药蛋有此能耐,可谓是一个奇迹了。

猜你喜欢
山药蛋交城国宴
吴刚:宴食亦有风骨,使馆里的国宴传奇
交城山
国宴之开水白菜
淮扬菜走进“国宴”73年
张家口马铃薯:“山药蛋”蜕变成“金疙瘩”
乡村里的童年
交城牵手二青会 打造全域旅游新时代
爱提问的多多
千年技艺匠心守 最美凡泥云儿香
交城县春夏季蔓生菜豆2+X肥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