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危机应考”的得与失

2012-12-22 12:52马玉瑛
中国记者 2012年2期
关键词:日报党报温州

文/马玉瑛

(作者是《温州日报》经济部主任)

2011年,由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引发的温州信贷危机突如其来,温州经济面临一场大考。作为事发地核心媒体的《温州日报》,经济报道也同样面临一场大考:考党报的责任与担当,考党报的思维眼光、敏锐程度,也考党报的创新意识、引导能力。

信贷危机报道的主要做法

潜伏期:有意引导适度预警

温州民间借贷历史悠久,从家庭作坊开始长大的民营企业差不多都采用过“集资”手段或高利借贷。放贷在温州人眼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流向高回报的借贷市场空转,最终引发危机。

可以说,这场危机的潜伏期其实长达数年,但又易被温州人所忽略。党报如何预警?一方面是借专家之口“发声”。而更重要的方面是,党报要积极倡导“回归实业,沉下心来做好主业”这个大方向,因为,化解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以产业空心化为主体的制造业危机,引导民资与实体经济的对接。

近年来策划的《民企突围的温州报告》《“冬天里的思考”温企对话录》《聚焦“创新强工”》系列报道,都是抓住这一重大方向性问题,以一个个典型案例和企业主的心路历程析事明理,指明路径。同时,对民资如何对接实体经济,温州也做了不少有益探索,比如民间称为“温交所”的未上市股权营运中心、总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的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以及尝试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等等,他们怎样为民间资金供需对接提供有效途径?这些都成为《温州日报》经济新闻关注的重要选题。

初显期:不失语但也不乱语

当危机初显时,主流媒体肯定不能回避,直面问题才有助于澄清模糊认识。但也不可乱语,否则可能因报道不慎给危机中的企业带来二次灾难。

一是关注经济困境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11年一季度温州市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出现小幅下滑,《温州日报》刊发《温州企业景气指数下滑》分析其原因:“银根紧缩,贷款难度指数扩散;招工难的常态化,部分小企业开工不足等。”到7月份,《温企融资难度持续增大》一稿更明确提出:“国家实施紧缩货币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我市企业融资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饥渴度加剧。”

二是严谨对待倒闭和跑路传言,实事求是激浊扬清。

随着温州江南皮革等3家民企的破产倒闭,民间弥漫着“温企扎堆倒闭说”,一些外地媒体也据此发布报道。可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温州日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时温州多家企业已陷入“被跑路”的无奈中。某家全国性财经媒体也曾采用传言而导致温州龙湾一家企业陷入困扰。“谣言猛于虎”,一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因此受到拖累。

作为地方党报,必须激浊扬清。报社记者与市主管部门沟通,希望争取联合调查,以回应社会上的各种声音。2011年5月,《温州日报》以一份银监调查报告为依据,对3家民企倒闭原因率先做出了正面回应,并且通过温州企业贷款余额、在册私营企业数量创新高等一系列具体统计数据,驳斥了外界的不实论断。此后,舆论不再偏信网络,外地媒体也出现了客观理性的声音。

而温州民间借贷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纷繁的报道中,没有一家媒体能够给出准确翔实的答案。《温州日报》记者多次联系银监部门,于7月中旬独家发布了《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1100亿元》的消息,指出温州民间借贷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处于阶段性高位。

高峰期:对症下药提振信心

9月21日,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欠款出逃,被视为借贷危机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温州日报》对社会舆情进行分析后认为,温州企业当下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也包括舆论环境。危急关头,不能给企业唱四面楚歌,而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助力度难关。

一是缓解社会恐慌情绪。

10月10日,胡福林回到温州。做好这位“跑路老板”的心态解读,对于回应社会猜疑,缓解恐慌情绪,十分关键。当晚11时,我们经过各种努力,独家采访了刚下飞机的胡福林。这篇《信心有了,离恐慌就远了》的专访回答了公众种种疑问。党报对真相的披露,首次转变了危机事件中受众对网络信息的一味依赖。紧接着,《温州日报》刊登《中行浙江省分行率先表态:全力支持信泰走出困境》《信泰集团昨恢复生产》以及《信泰复工一月,生产稳定产量递增》等报道,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民间借贷崩盘的强烈担忧。

二是雪中送炭提振信心。

这个“炭”,首先指政策信息的及时传递。2011年10月起,《温州日报》要闻版开辟专栏“温州总动员”,报道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出台的帮扶政策,《财税新政帮企业化危为安》《对小微企业实行差异化金融服务》《市服装企业携手互助抗风险》……近30篇动态性报道每天都组合刊发在版面上,形成舆论声势。

但这些措施只是“退烧药”,如何根治症结更应成为党报关注的重中之重。这次危机其实是温州“民资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的集中体现,根源在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11月初温州出台加快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文件。对这项民众期待已久的改革方案,《温州日报》重点策划,有力地打出了政策解读“组合拳”。

3.5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控制感染 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且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

“炭”也指媒体主动搭建信息平台。《你知道哪些“权”可以申请贷款》《微型企业如何申请银行贷款》等报道,告诉大家:流水线上的半成品能抵押、知识产权可换真金白银、排污权林权海域使用权也可申请贷款……为急着融资的企业找到了渠道。

“炭”还包括一些有借鉴意义的个案。比如陷入债务危机的蓝天大药房《债权人集体变成企业股东》,一位小企业主最终以专利权抵押获得资金的《一笔小企业贷款的奔波之旅》,这些稿件提供的解决路径都有可参考复制的价值。

三是专业视角深刻反思。

专业视角来自专家。我们分别刊发了对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全国工商联并购协会会长王巍、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等人的独家专访。反思这场危机,他们直陈弊病,也给出了化危为机的好建议。

专业视角也来自深度分析。形势略为稳定后,《温州日报》派出6位骨干记者多路采访,以专业视角探究原因、分析弊病,指明出路。这组“来自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深度调查”从《炒钱之疯》写到《出路之困》再写到《阳光之匙》。稿件连续三天被浙商网、中国金融网、人民网、网易财经等等各大网络媒体高频率转载。

四是充分运用“独门武器”。

各种舆论交锋中,党报如何摆明观点和立场?本报评论员文章无疑是党报的“独门武器”。《温州日报》在一版连续刊发了五篇《论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系列评论,旗帜鲜明地给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危机化解路径。

笔者回顾过去一年《温州日报》关于信贷危机的报道历程,以期引发更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寒流”中的党报经济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化危为机”?

地方党报危机引导如何做得更好

如何利用好地方党报的“特殊角色”?

在“央字号”“专字号”媒体的“高”“深”背景下,地方党报经济新闻如何突破?

其实地方党报也有优势,比如资源优势。《温州日报》比同城其他各类媒体更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权威的政策与数据,而这些政策与数据正是判断发展形势,实施舆论引导的宝贵报道资源。此次我们独家发出的关于民间借贷规模、胡福林专访等几个报道,都是利用了这个优势。但是我们一开始没有强化这个意识,在危机初现时,尚有点瞻前顾后。假如我们的引导能够更及时,就会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的先导作用,解除人们的模糊认识,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

如何做好经济形势的深度分析文章?

在危机影响下,经济运行本身错综复杂,单个、零乱的报道,往往难以说明问题,甚至影响读者对经济总体形势的判断。因此,党报就要注重运用宏观思维,做好经济形势的深度分析文章,既客观反映经济面临的困难,又充分展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对此次危机的深度分析的连贯性显然不够,在重要节点上提前策划的主动性也不够,没有成为自觉的常态。

其实有两个节点应当乘势而上:一个是4月份三家企业相继破产倒闭时,是第一次网络舆论的高潮,我们虽然有所回应,但对经济形势缺乏更深层次分析;另一个对胡福林独家专访的报道刊出时,网络舆论形成第二次高潮,这时党报的声音已经引起了社会上最活跃群体网民的共鸣,但我们相关的深度分析文章略为滞后,失去了危机引导“步步制胜”的好时机。

如何更好地丰富经济新闻的面孔?

我们的一些报道量虽然很大,但给读者印象不深,为什么?总的感觉是仍然比较死板,权威性有余,可读性不够。未来更要注重把经济与人揉在一起加以考察,透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猜你喜欢
日报党报温州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难忘九二温州行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灵感日报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