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多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分析

2013-01-22 18:53高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6期
关键词:丹参溶栓组间

高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98名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AMI病例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49名为治疗组,男33名,女16名,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3岁;49名为对照组,男32名,女17名,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60.5岁。两组对象性别、临床症状、年龄、梗死部位以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病例建议卧床静养,要求持续低流量吸氧;将吗啡0.1 mg/kg进行静脉注射,把氯丙嗪、杜冷丁、异丙嗪各0.8~1 mg/kg配生理盐水稀释为50 ml,利用微泵不间断注入,连续如此2~3 d;将低分子肝素钙及时注射到病例皮下用来抗血小板溶栓;并开展心电监护[2]。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配合丹参多酚200 mg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进行14 d。

1.3 指标检测 全部病例在入院时(T1)和溶栓后(T2)各收集静脉血各1次,在完成溶栓后2 h(T3)、4 h(T4)、6 h(T5)、12 h(T6)各采集静脉血1次,对h-FABP、IMA和常规血液进行观测。采取ACB即白蛋白-钴离子结合实验进行IMA检测。

2 结果

2.1 比较病例不同时点的血清 h-FABP值。病例在入院时血中开始出现 h-FABP,在溶栓完成后2 h为最高,然后开始下降;两组在不同组间、时点以及不同时点和组间产生的交互作用中h-FAB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比较两组病例各时点血清中ACB值。入院初期两组ACB值出现降低趋势,溶栓后出现最小值,然后开始上升,12 h以后达到正常,其中对照组ACB值明显低于治疗组。在各个组间、时点、不同时点和组间产生的交互作用中治疗组与对照组AC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我们的饮食变得丰富,但是因快速的工作节奏,我们的学习、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是目前临床急诊科普遍病症。该病发病急,并会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发生,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给人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3]。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大约7天,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大概为7% ~18%,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是该病存在高死亡率的独立因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使抗血小板溶栓、镇静止痛、降低血脂、降低心肌耗氧等综合治疗方法。

丹参多酚可以控制血管内皮产生内皮素,提高一氧化氮含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保证血管张力,能够有效改善心肌供血,促进心肌能量代谢。由于心肌缺血,会造成局部血液灌注,减少供氧,促使自由基大量产生,烃自由基对人血清白蛋白损害严重,导致N-尾端的2~3个氨基酸出现变异,促成 IMA。

[1] 辛列棠,刘炜,刘斌,张美丽.3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327-328.

[2] 刘延辉.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08,(20):179-180.

[3] 帕提曼,包爱红.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0例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297-298.

猜你喜欢
丹参溶栓组间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