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物引发低血糖问题需要强化教育

2013-01-22 18:53塔桂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6期
关键词:药源性半衰期降糖药

塔桂梅

商业化健康教育,使很多患者过度恐惧高血糖并忽视了低血糖问题,从而加剧了药源性低血糖的发生。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涉及人数众多的有关药学健康教育问题。

1 关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问题的综述

近五年来,来自临床观察的数据提示,药源性低血糖已经非常普遍。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仅仅两年时间里,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老年病区就可以入选出478例三个月内发生1次以上的低血糖患者[1]。该医院坐落在超大型医院汇聚的武汉市内,显示了低血糖发生的冰山一角。早在2008年就有抽样调查结果的报道,61.9%患者发生过低血糖,尤为严峻的是61.9%患者不知低血糖成因,71.4%患者不知道低血糖诊断标准[2]。这一情况近几年并未得到缓解。据2012年文献报道,患者住院期间经检测发现有42.74%患者发生过低血糖。低血糖的高发时点集中在夜间、午餐前和睡前,而造成空腹低血糖的发生率则不是最高[3]。这表明,饮食控制和降糖药物成为最值得关注的低血糖诱因。

2 药源性低血糖的发生时间分析

由于目前很多降糖药物体内半衰期较长,如格列美脲的半衰期为12 h,短效胰岛素的半衰期是6~8 h。所以,降糖药物引起的血糖降低最初三个小时可被食物补充的血糖部分抵消,在餐后4 h或更长时间表现出来。而随着药物的在体内的残留越来越少,晨起空腹血糖出现低血糖的机会反而减少。相关低血糖的调查临床数据正好与降糖药物常见的作用时间吻合。因此,可以推定大量的低血糖现象是药源性的。近年来,对强化血糖控制的追求,以及一些商业公司推动的控制血糖科普,使药源性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升高,甚至出现晚餐后低血糖发生率最高的情况。

3药源性低血糖的危害2010年文献数据显示,在城乡人口不足百万的石嘴山市,市内的煤炭医院调查者选择年龄在56-82岁之间,仅服用优降糖与消渴丸造成的低血糖患者就有28例,并有1例死亡。同是2010年在当年普查常住人口只有7万多人的浙江嵊泗县,该县人民医院总结了62例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其中降糖药物是导致低血糖昏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文献数据,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总结了30例误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人低血糖昏迷患者救治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低血糖发生的频率和危害。药源性低血糖的危害不仅限于低血糖昏迷或死亡,一些情况稍轻微一些的严重低血糖刺激,也常常可以导致患者随后血糖升高。降糖药物使用过量已经成为刺激患者血糖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4 健康教育的复杂性

商业性的健康教育可能导致商业目的之外的内容被忽略,也就是这样的教育可能只是向公众提供了知识的一部分,这将会导致公众认识的偏差。即使在中国最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南京市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偏远地方或落后城市问题将更为严重。2007年的数据显示,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中,70.0%的患者不了解低血糖的危害,45.0%以上的患者对低血糖成因、临床表现和防治知识缺乏。2011年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国专家纷纷以低血糖危害为主题进行了主题科普。但随后的舆论仍然对药源性低血糖缺乏关注。

这提示,挖掘健康科普者的工作动力,把公益性质的科普教育提高到应有的位置,是保障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必要工作。

猜你喜欢
药源性半衰期降糖药
人源性药物代谢及其介导的药源性毒性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发展历程简介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关于口服二甲双胍类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老人慎防药源性疾病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三联疗法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
基于引用半衰期的我国五官学期刊文献老化研究
1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
基于CNKI数据的历史学学科半衰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