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汗”

2013-01-23 12:41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3期
关键词:自汗多汗病证

姚 军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中心,北京 100039)

中医论“汗”

姚 军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中心,北京 100039)

中医;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早在《内经》中已对汗的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的归属,汗为五种津液之一,并指出生理性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热衣厚,则为汗,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说明津液来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在生理上分为五液,津液在滋养人体过剩之后排出体外,随着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生理上会产生适应性调节,便产生了不同的排出方式。

异常出汗是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中医论病理性出汗即“异常之汗”有多种:醒时有汗谓“阳虚自汗”,睡中出汗谓“阴虚盗汗”,外感风寒表虚有“微汗”,气分热盛会有“大汗”,阳气虚会出“冷汗”,阳气盛会出“热汗”,“战汗”后神昏逆,“汗出如油如珠”谓亡阳虚脱,“黄汗”历节风,“头汗”表虚胃热,阳气上越,“半身有汗”谓中风偏枯,“手足出汗”谓阳明里实、湿热郁蒸。

中医对病理性出汗“自汗”与“盗汗”的认识。

早在《内经》中已谈及异常出汗,如“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明确了“自汗”、“盗汗”的定义,如“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三因极-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进行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景岳全书· 汗证》对汗证进行系统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临证指南医案· 汗》中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素问· 经脉别论篇》指出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出汗皆起于过用,认为脏腑皆可“汗”。原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当饮食过饱,食气蒸发而汗出自胃;受到惊恐,神气浮越而汗出自心;负重远行,劳骨气越而汗出自肾;奔跑恐惧,伤筋失魄而汗出自肝;劳力过度,四肢肌肉受伤而汗出自脾。指出在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出汗、生病原因多由于体力、饮食、劳累、情绪等过度所致,这也是中医理论中通常致病的三大诱发因素,即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及情志失畅。

“汗为心之液”:《素问· 宣明五气篇》已经提出“五脏化液”的观点。五液是指泪、汗、涎、涕、唾,指出“汗为心液”。《素问·经脉别论篇》谈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心主血脉,藏神,又汗为心液,惊恐使心神受到刺激而汗出。张志聪认为“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血汗同源,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

“汗”的合并症:早在《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已有阐述。如“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指出“汗”常出在半身,将来易发生中风偏枯;汗出后受到湿邪侵袭,易发生汗疹;劳动后汗出受风,风寒之气逼于皮肤,易发生粉刺,郁积久了易成为疖肿。又有“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指出皮肤汗孔开闭失调,汗出寒气入侵,阳气受伤,筋肉失于温养,可致身体屈伸不利,行动俯偻;汗出未尽,如体虚再遇风寒之邪,汗液留于肌肤之间,则俞穴闭塞不通,易发生风疟。

“汗”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发汗可以疗病。如辛温解表药中的部分中药、解表剂麻黄汤有发汗解表之功,可疏风散寒、宣肺平喘。早在《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已记载:“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讲的即是感受了暑邪,汗出,烦躁喘促,如暑热之邪内攻,影响神明,则谵语,身热如炽火燔炭一样,必须出汗,热方能消退。

中西医对“多汗”的不同认识:中医论“多汗”称其为一个病证,即“汗证”,以多汗为主症,多指单独出现,非由其他疾病引起,亦非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中医内科学中“汗证”即是指“自汗”与“盗汗”,而非“表虚微汗”、“大汗”、“冷汗”、“热汗”、“战汗”、“汗出如油”、“黄汗”、“头汗”、“半身汗”及“手足汗”。自汗、盗汗是中医内科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三因极-病证方论·自汗》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盗汗,应着重针对其他疾病的病源进行治疗,所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肺痨等病,皆有自汗、盗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之病源,无使混滥。”

西医学认为“多汗”不是一种疾病,没有病名,只是其他疾病中伴见的一个症状。西医认为如果“多汗”单独出现,没有原发疾病,应无需治疗。现代医学中,如急性热病中之肺炎、回归热、间歇热、急性风湿痛、破伤风等病会引起全身性多汗,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可引起自汗、盗汗,均应针对原发病进行对症治疗。

R25

B

1671-8194(2013)23-0269-01

猜你喜欢
自汗多汗病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为什么自来水管会“出汗”?
乳腺癌手术后“多汗”的中医治疗
儿童夜间多汗是什么原因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