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啃老族的反思

2013-01-31 07:21郝红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德育大学生

郝红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大学生啃老族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啃老族是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引起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大学生啃老族,英文为NEET,是个舶来词,最早见于英国,是指那些完成大学教育后,既没有继续升学,又没有就业,仍然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轻人。啃老族也是一个国际化现象,1998年法国时代杂志曾用袋鼠族来形容这些人,美国则把它称之为银餐具综合征,德国还有赖巢族一说。2003年,根据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青年中有52万啃老族,到2005年大学生啃老族猛增到9.8万人。2007年,英国信用合作社对全英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5岁以上子女的家庭中,将近一半父母在资助子女应付日常生活开支,47%的英国伦敦家庭继续养活自己的成年孩子,当今的英国绅士正在逐步沦为啃老族。

早在20世纪,我国已出现新失业群体或无就业的年轻人群体即啃老族,只是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29岁的青少年共有31 494.5万人,其中属于啃老族就有1 152.7万人,占青少年总人数的3.66%。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更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沦为这个群体,并有逐步扩大之趋势。上海市有关部门曾对此做过调查:2002年,全市青年失业总人数达到63 000人,其中大中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普陀区长风街为例,共有啃老族255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5人以上;2008年9月3日,上海市总工会发布的《上海市职工劳动就业状况分析及趋势研究》显示,失业总人数的26.1%为大专以上毕业生啃老族。 笔者对河南某3个省属高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2003~2011年大学生啃老族的人数分别从12人增加到141人,占每届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大约为0.8%~3.5%。

随着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注,啃老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啃老族虽然表现在家庭、个体层面,但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大学生啃老族是新生的知识型寄生阶层,啃老族的长期存在或数量上的增加,会影响家庭的和谐并诱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虽然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有能力也愿意养活子女, 但父母也不希望其子女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父母会为孩子的前途命运忧愁不安;作为啃老族的孩子也因整天没有目标和追求而长期游离于社会之外,久而久之产生焦虑情绪或心理出现障碍,从而诱发家庭矛盾,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啃老族的存在和发展,也导致食利阶层的增加,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人从小学义务教育到完成大学教育,国家和家庭的经济投入都相当可观,在国家和国民还不十分富裕,高等教育还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大学生无疑还是社会和家庭的宝贵人力资源,大学生啃老族的出现,不仅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又误导青少年或部分家庭,认为读书不读书都一样,从而影响一些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投入,造成下一代国民素质的下降。大学生啃老族是典型的不劳而获行为,是对社会竞争的逃避,大学生啃老族的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进取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形成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社会氛围,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高校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没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成为啃老族,究其原因可能是其没有技术,文化程度不高,而大学生啃老族的出现,笔者通过走访和大量的问卷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理想目标的迷失和意志品质的薄弱。理想目标、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与思想品德教育密不可分的。虽然大学生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我们不能不认真反思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育的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的提高,同时高校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等也有待改进。

1.教学课时少安排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政治理论和德育课程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共计230学时左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54学时,除去法律基础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实际上只有30学时左右,且集中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学习考试,没有实行四学年全程教学,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德育教育规律。

2.德育教学内容存在缺陷

教学内容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育人效果,而现有的教学内容确实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以至于显得比较空泛;其次,照顾了一般性而立体感不足,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年龄阶段性与心理成长过程特点等;再次,教学内容的文字表达过于理性化、模式化,可读性、吸引力不强;最后,与中学所学内容重复过多,致使学生缺乏新鲜感。

3.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够

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手段、方法仍然是课堂灌输、报告、开会等形式,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仅仅是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而师生互动、思想深刻交流、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碰撞等教学手段、方法却不多,简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想达到满意的效果是难以想象的,甚至会引发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厌烦抵触。

4.实践教学少且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然而,大多数高校的校内实践课也只有几学时而已,教师一般是布置一两道题目,学生往往是上网下载、粘贴组合凑合一篇所谓的论文而了之。到目前为止,高校的德育社会实践课还没有强制性规定和学分制度安排,再加上教学资源的约束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的不明确,社会实践教学往往由学生自主进行,从而使其流于形式。

5.网络教育力度不够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垃圾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从而给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以巨大冲击,甚至导致个别学生人性与行为的扭曲。与此对比,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德育教育力度却明显不足。虽然许多高校已开展了德育网络课堂,但却缺乏有利于学生主体选择与自主吸收的生动活泼的内容方法,大多数教师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到网上而已,有些高校甚至如今仍没进行该方面的教育。

6.德育实效考核方法缺位

目前我国高校对德育任课教师的考核还停留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上,仅限于对授课老师的课时、教学程序、课堂效果的评价,把德育课的考核等同于一般专业课,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结果是教师虽然完成了课堂理论讲授,而育人目的并没有实现;对学生的考核也缺乏科学的态度,仅限于书面考试为主,没有一套考查学生德育提高与否的评价制度,最终导致学生只追求理论考试的分数而不注重德育内涵的修炼与提升。

三、高校德育模式创新建议

德育的目的是造就“四有新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和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就难以成就事业。因此,高校德育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如何讲实效,是避免人才浪费与啃老族问题产生的有效方法。

1.实行德育全程教学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德育教育应经常进行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之中,需要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实行德育全程化教学,就必须增加德育课时并加大其他教学资源投入。当前我国不少高校还存在着事实上的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德育,课时、经费和教师编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提高对德育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是加强改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2.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创建分年级或阶段性教学内容;充分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性,构建理想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现代与经典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在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教育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展意志品质与心理素质教育;创新德育内容的表现形式,通过诗歌、散文、图片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叙述模式,增强德育课程的生动性、吸引力。

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是学生认识总结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的基本教学环节,但其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提高教师课堂讲授的质量,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透彻的现实分析,合情合理地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其次,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讲授与讨论等结合起来,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再次,对于那些与家庭、中学有重复而又需要经常进行的教育内容,可采取电影电视、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最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声情并茂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德育课程的感染力。

4.努力强化实践教学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行为养成的过程,这不仅要有理论的讲授,更要有实践教学。根据德育教育的内容目标制订详细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把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将理论知识、道德规范的要求内化为社会认知、价值信念并转化成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优秀的意志品质。

5.加大网络教育力度

高等学校必须认清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网络时代对传统德育教学模式的挑战,努力把校园网络建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和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首先,要对德育教师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使之掌握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手段;其次,要加快德育网络课程建设,创建立体而生动的德育理论体系,及时分析回应各种思潮,一对一地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最后,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德育软件,为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提供平台。

6.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

从书面考试看,一定的闭卷测试是必要可行的,因为它有利于学生把规范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熟记于心。但总的来说,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测评和专业课应有所区别,闭卷考试不能过多,更不宜实行“试题库与考教分离”的统一考试模式,而应由任课和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针对性的考核内容,使用灵活多样化的考试方法。从实际考核看,还应建立一套经常性的激励督导教师和学生的考评制度,以保证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

四、多措并举有效解决大学生啃老族问题

啃老族的存在原因复杂。从学校教育来讲,不仅有高校德育问题,也有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的问题。

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仍将较长时间维持较低的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处在调结构、促转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带动。随着我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城镇化的实现,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人才市场需求会有较大结构上的改变,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的结构要适应市场的变化,积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专业、学科及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部分专业“过剩”,部分与市场需要的专业却又没有。少数专业定位不够明确,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社会需求量少,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这就要求高校办学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紧盯市场需求,只有如此,才能让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接地气,才有一定的针对性。

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方面。据调查,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具有以下特点:市场紧缺专业、学校类型、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及素质、求职技巧等。高校应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高校要主动携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改革、教学计划的制订、实习实训计划的安排等,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人才资源优势,实现师资多元化以及多方式授课的教育教学模式。

啃老族中个别特殊群体应区别对待。个别啃老族,有自卑、焦虑、怯懦等心理,害怕就业竞争,求职期望值过高等,因此求职屡屡失败,久而久之畏惧退缩,自我封闭,心理问题严重,逐步丧失了就业信心。这些个体,多数是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自我调适能力不强造成的。针对这些大学生,高校要早摸底、早排查,加强早期教育,重点关注,学校和院系要主动“一对一”帮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封闭、焦虑心理,使其能够顺利就业,尽量不给社会和家庭增加负担,履行高校教育之根本。

[1]赵 建.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分析与教育对策[J].世纪桥,2008,(4):119-120.

[2]张 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8,(9):171-174.

[3]徐迅雷.美国的“啃老”不是“老啃”[J].浙江经济,2008,(4):8.

[4]刘拾壹.从“英国绅士”到“啃老族”[J].百科知识,2007,(3):58-59.

[5]梦 林,等.中国的啃老族[J].百科知识,2006,(17):50-51.

[6]陆晓文.上海近四成失业者成为啃老族[J].社会观察,2008,(10):51.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