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
——从温儒敏教授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一文谈起

2013-01-31 11:46邓明洋
中学语文 2013年1期
关键词:根据地作文题高中生

邓明洋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一中]

构建当代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
——从温儒敏教授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一文谈起

邓明洋

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一文中提出当前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有五种常见的偏向。其中剑指作文教学三个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文笔成了作文的第一要义;“宿构作文”成风。笔者认为上述三个偏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倒行”和“逆施”,其不当的导向造成当前高中生写作思想的极度贫血。构建当代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一、现状与困境

孙绍振先生指出,从2011年高考作文题看命题的历史走向,高考作文题已呈现由抒情文体到议论文体导向的重大进展。这要求广大考生必须要会用思辨的力量来行文。纵观2012年全国及各省市作文题,孙老师预测非常精准。特别富有思辨意义的2012年高考作文题很多。如福建卷作文题以及上海卷作文题对议论文文体的突出,2012年全国及各省作文命题文体倾向表现了惊人的一致。但是,对全国高三学生而言,他们能经受思辨类作文考题的洗礼吗?

当前,所谓优秀的中学生文章思想苍白接近触目惊心的程度,文章被学生苦心营造的文采覆盖。请问他们思想的尊严何在?而这一切谁应该担责呢?笔者参与和主持了某地区2006届、2009届、2011届高三省质检作文仲裁,每届近三万考生,难觅一篇富含思辨色彩的文章。最后提供的优卷,也不过是几篇论据用得比较有技巧的文章,作者精神内核的厚重和思想光芒的轨迹则远远谈不上。不由得令人想起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媒体感慨近十万考生的“大作”中找不到一篇范文。目前,中学生写作宿构危机陷入无以复加的田地。这就要引导学生必须有思想,必须要有批判性思维。这对有专业追求的语文老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将是艰巨的挑战。

特别需要呼吁的是,和西方国家的高考作文题的思辨要求相比,我国的高考作文试题给人的思维空间相对狭隘。当代中学生浅阅读造成的写作“幼稚病”病入膏肓。当前高中生写作缺乏一碗思想的美酒垫底,无法为自己的写作做思想的壮行,他们屈辱地跪着写作而不自知,这凸显当代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积贫积弱。

没有灵魂的写作,没有精神和思想根据地为后援的高中生写作短板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

贫乏,尤其是精神和思想的贫乏是中学生作文的致命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已然是奢谈。只读满分作文,只看作文素材,已是当前许多有进取心的中学生写作突破的首选,这令人心痛悲哀和焦急无奈。阅读经典已渐行渐远,浅阅读成为阅读固定模式。

放眼当前高中语文写作课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2012年全国有915万人参加高考,学生作文将无疑是再一次的“古人开会,名言荟萃”的盛会。司马迁受宫刑的惨叫声像幽灵一般徘徊在考生作文的字里行间。无论什么题目,它都和这个民族巨子悲惨遭遇神奇地联系在一起,令人哭笑不得,更令人扼腕长叹。写作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但它同时需要另一个最优美的姿态即阅读伴生,濡养,以相辅相成。张潮《幽梦影》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对照高中生无法为写作生命造血,这该是多么惬意多么富有生机而又令人神往的读书生活!这应该是当代中学生的阅读生命状态。温儒敏教授指出,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注重学生写作技巧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局限性,语文教师精于指导高中学生广泛阅读,改变高中生阅读信息量、高中生阅读信息结构,积累高中生阅读精神能量至关重要。

应试教育造成高中生远离火热的社会生活。许多世俗中的传说中的名校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已让许多中学生学会“闭门造车”。封闭式的成才环境,刻板的人生经历,打击和扼杀了中学生原本燃烧的激情。我们遗忘了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被一些管理者忽略甚至是摒弃!未能贴近自我,又安能贴近生活?故作文满纸假话,空话,套话。任意抽取某个优秀学生五篇文章,内容基本雷同。作文内容远离时代,远离当下,没有视野,没有朝气。没有思想的洞见。写作不幸“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遗憾之至。在香港中学,教师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世界讲创意。创意是思想微光的创意。同时,需严正指出,不为媚俗唱赞歌,敢为苍生说人话。这应当是处在中华民族盛世的当代高中生的历史担当。

教师写作指导侈谈技巧,追求技巧,漠视学生写作精神高地的建设。对于当前语文教学,笔者以为有第六种偏向。即教师对写作技巧过分强调。中学老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没有有效指导学生宁静地深读文本,宁静地体验文本,宁静地思辨文本。以文本为中心,进行多元的解读,这是高中生最薄弱的能力。教师错误地机械地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作文技巧指导策略,缺少对高中生在学习心理和意志品质的特点的关注。对提供的写作对象无法最大限度的地引导高中生读出”“最哈姆雷特”的结果。笔者认为,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高中生没有建设写作精神根据地的自觉意识,教师作文有效教学意识也是需要反思的。许多老师喜欢要求学生建立写作素材库,这有相当的局限性,距离指导学生用思想写作、用智慧写作太远了。建设当代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老师必须意识到它的迫切性和极端重要性。

毫无疑问,教师进行过多的写作技巧的指导,学生丧失种种既定的话语经纬线和思想起点,造成学生视域的可怕盲区。写作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不能回避思想,应让学生学会让写作紧密地同现实相连,而又挣脱现实,彰显思想和思维张力的魅力。漠视当代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构建,而漫谈妄谈侈谈写作手法,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无异于缘木求鱼。目前,如论及学生写作风格的追求,无疑更是搭建海市蜃楼,痴人说梦。

二、反思和策略

建设书香校园:建设高中写作精神根据地的路径选择。

语文教师要积极投身“书香校园”的建设。这是建设高中写作精神根据地的重要一环。朱永新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笔者认同学生“只看教科书、教辅书,一定是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的说法。书香校园引导读书的宗旨,按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的,要多读点“无用的书”。和经典的阅读契合,多读如罗素所说“无用之书”。学会关注莎士比亚,尼采,萨特,老庄,鲁迅等。书香校园要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思想风暴提供载体。学校要肩负这一使命,建设学生思想高地。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精神性很突出的使命,语文老师要有一点理想主义,要克服焦虑感和职业倦怠,全力投身书香校园的建设。互联网时代过量报道的负面信息,使缺乏传媒素养的高中生也陷入一定的精神危机。但语文老师要有定力,要积极推广阅读。古人云,三日不读则面目可憎,要积极打造高中生的精神高地,抵御精神危机,为高中生自身写作创造不竭的精神和思想源泉。让学生学会用思想的锥子穿透时代的迷雾。构建学生写作精神根据地,书香校园的建设是首位,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阅读最终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朱永新语),这样大批的学生才能成为拥有穿越多彩人生隧道智慧的现代公民。

加强心理攻力:凝聚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精神内驱力。

战胜写作疲倦,心理层面建设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增进心理耐力,加强心理攻力,消除心理压力。积累作文心理能量,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

积极回归田野:追求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价值救赎。

亲近大自然的教育思想是贯穿打造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动人旋律。当前,写作教学远离自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应试教育的巨大缺憾,也是高中生写作丧失灵魂洗礼的无奈和无助。

学生背着书包在钢筋水泥丛中和浮埃中穿行,离开的是一个笼子似的楼阁,到达的是一个缺少了青草的气味和泥土的芳香的人工围城。笔者以为,当代高中生的脚板已经很久没有真正意义地触摸过坚实的土地,远离了大自然。对于大自然已没有审美能力,遑论审美体验。也就无法为自身写作提供燃烧的激情,心灵深处也就缺乏灵魂的精神高地。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学生吟赏白雪覆盖的阔叶林,吟赏朝霞和开着荞麦花的白色田野,吟赏火红色的硬果和野蔷薇,吟赏树上的嫩芽、绚丽的野花,出土的嫩芽,飘舞的蝴蝶。聆听云雀的歌唱和蜜蜂的嗡鸣,煽情的蛙鸣,……身在此岸神无岸,这令人神往,这何其重要。大自然的美作为永恒生命的美必须濡染高中生的写作精神世界。

回归田野,拥抱大自然,是构建写作精神根据地的六脉神剑。只有站在自然的高地才能引导实现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价值救赎。

内化普世思想:擎起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空间支柱。

乌托邦,永远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老子的“小国寡民”,礼记的“大同世”界,孙犁的“荷花淀”,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这都是人类永恒的理想的精神世界。内化普世思想,当代中学生更要有自己的乌托邦似的利国利民的精神家园,立起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空间支柱。

钱理群先生立志要把鲁迅的精神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到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给中学生讲鲁迅精神,学生感受鲁迅,阅读鲁迅。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大家,这些人物精神都渗透到国民的灵魂深处,如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中国也需要有。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学生精神家园最好的濡养源泉。这是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重要空间支柱。

构建当代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应成为我们自觉的教学追求,和弟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构筑神圣而又人性化,溢满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写作精神高地。用思想充实自己,夯筑我们的心灵精神根据地,壮大我们的写作思想精神根据地。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生在此岸心无岸,无愧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一中]

猜你喜欢
根据地作文题高中生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