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视角看十八大报告英译

2013-02-15 05:56郭峰池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译语接受者英译

郭峰池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通226006)

从顺应论视角看十八大报告英译

郭峰池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通226006)

文章以十八大报告英译为语料,在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的指导下,从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等层面,分析十八大报告英译中的一些顺应现象,表明语用顺应理论对政治语篇的翻译具有可指导性。

十八大报告;翻译;顺应论

在达尔文进化论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思想的共同影响下,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于1987年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语用顺应论。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事实上就是语言的选择过程,语言之所以可以选择,是因其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个特性。语言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这就是语言的顺应性。语言顺应性主要是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等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顺应主要指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等非语言因素顺应;结构客体顺应涉及的是词汇、句法等语言因素顺应;语言顺应的动态性是指语言的使用是语言因素和非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则是指顺应选择是有意识的心理认知过程。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形式,“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也是一个对原语和译语的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1]因此,对翻译实践的探讨也可以从语言与非语言因素顺应等方面入手。

下面就以十八大报告英译为语料对翻译中顺应问题进行探讨。

一、结构客体顺应

根据顺应理论,语言一旦被使用,语言的选择就必然会发生,翻译中的语言选择也是如此,它通常发生在词汇和句法层面。

1.词汇顺应

在汉语中四字结构词语比比皆是,它形式工整、言简意赅,而且汉语四字格排比结构词义丰富、文采华丽、语气连贯,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英语句法严谨,词形固定,并且不重音韵,所以很少有结构对称、音韵齐整的表达,它讲究的是简洁明快、逻辑严谨、文风质朴。考虑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在翻译汉语的四字结构时,要排除汉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干扰,不能一味强求原文与译文结构一致,对原文中言辞过于华丽的四字词汇要用省略融合的译法,尽量使译语趋于直白,力求译文表达贴切、准确,符合英语语言习惯、顺应英语语言语境。

十八大报告原文中四字结构词也频频出现,使报告通顺流畅、寓意深远、铿锵悦耳,气势磅礴,同时也增加了报告的政治宣讲力度。英译时为了使译文受众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并达到原文的表达效果,常采取直译的方法,如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译成“pool our strength,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将“以人为本”译成“putting people first”。也有的四字排比结构前后意义重复,英译时往往要进行删减调整,如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译成“a lack of ethics and integrity”,其中“失范”和“缺失”的意义重复,译者便用“lack”一词将其巧妙地翻译出来,顺应了译语的语言语境。再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根据英语语言不尚重复的特点,将三个“发展”合并,译成“promote scientific,harmonious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此外,为了避免重复,顺应译语语境,在英译时,对代词的适当选用代词也是译者必须考虑的。

例如,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We have achieved amajor transition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with direct and two-way links ofmail service,transport and trade fully established,an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between them has been signed for implementation.All this has promoted extensive mutual contacts and ushered in a new stage of peaceful growth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以上例子原文文本中,两次提到“两岸关系”和“两岸”,这是汉语的语言习惯。在谈及同一事物时,汉语往往采取重复相同词语的手段,而英语则很少重复相同的词,认为不必要的重复会造成冗余现象,因此在英译时往往会使用代词或者换一个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以顺应译语语境。这里的“them”、“cross-Straits relations”就用来替代第一次提到的“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和“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这里的“All this”指代上文“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为下文“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条件,这样翻译使英语句子指代清楚、语义连贯、衔接紧密、逻辑清晰,更能顺应译语语境。

2.句法顺应

潘国文在《汉语对比纲要》中提到“汉语句子依据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层层线性铺陈,依赖于语境、语义关系的理解。英语句子则偏重形式,体现形合特征:主谓二分,靠形态或形式词来衔接词与词、小句与小句、句子与句之间的关系,形成立体的构建。所以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就应该以读者的语言结构为选择的标准,以达到最佳适应效果。”[2]正因为汉语和英语在句法上存在的差别,对连词的恰当使用正是翻译语言选择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对译语接受者的语言语境顺应的必然结果。

例如,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The whole Partymust keep in mind the trust the people have placed in us and the great expectation they have of us.Wemust aim higher and work harder and continue to pursue development in a scientific way,promote social harmony,and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s so as to complete the glorious and arduous tasks bestowed on us by the times.

对于上面的例子,熟悉汉语的人知道“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这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一目的。虽然在汉语原文文本中这些短语之间没有连词来表示这种逻辑关系,但这些短语之间的内在联系缺无形地显露出来,那是因为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而英语则是一种形合语言,常常需要借助连词才能弄清其内部的逻辑关系,所以在译成英语的时候,为了顺应译语语境,译者加了连词“so as to”。

二、语境关系顺应

1.物理世界顺应

物理世界通常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常常和其他一些因素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往往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时间。在翻译时,为了激起译语接受者的相同情感,译者要将他所理解的时间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以顺应译语接受者的物理世界。如十八大报告英译中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译成“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y 2020 is an arduous task”。因为译语接受者不清楚中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是2020年,所以翻译时要将“by 2020”加进去。

2.心理世界顺应

心理世界顺应是指说话人或译者在做出语言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译语接受者的情感、思维方式、审美取向,确保译文为译语接受者理解和接受。比如,十八大报告中“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译成“Resolving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the number one priority in the Party's work.”其中将“农民”译成“farmers”而不是“peasants”,是因为在西方人的心理观念中,“peasants”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从事农业劳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而且举止粗鲁。而“farmers”只是从事农业劳动或照看农场的人。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当家做了主人,与所有人一样享受着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的权利,不再是旧中国时候的农民了,因此将“农民”翻译成“farmers”无疑是恰当的。

3.社会文化世界顺应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处理是通过激活并提取人脑中已有的、与之相关联的图式进而达到认知与交际的目的。“在交际过程中,要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交际双方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图式。”[3]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语接受者不可能完全了解原语读者的社会文化与相关背景知识,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地传递原语信息,必要时还得承担起文化空缺的弥补与沟通的责任,这就是社会文化世界顺应。如,报告中“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翻译,从译语接受者的角度考虑,译为“carry out regular activities to learn from paragons of virtue such as Lei Feng and publicize their exemplary deeds”。“雷锋”这个名字在中国人人皆知,他是党的好儿子,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学习的是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因此,将“学雷锋”译为“learn from paragons of virtue such as Lei Feng”远比“learn from Lei Feng”更清楚。再如,报告中“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译成“the people oversee the exercise of power and that power is exercised in a transparentmanner.”在中华文化中,“阳光”不仅意味着“温暖”,还喻示这“让行政沐浴在法律制度的阳光下,任何龌龊的行为和手段都无法隐身,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意思。因此,这里“在阳光下”就不能译成“in the sunlight”,而应译成“in a transparentmanner”。

十八大的召开备受世界瞩目,其报告总结了中国近五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党和政府对未来工作的部署,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因此译好十八大报告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就十八大报告英译而言,译语接受者是外籍人士,其语言、文化、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都与我们不同,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词汇、句法、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会文化世界等各个层面出了大量的“选择”操作,以顺应译语语境,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使译语接受者能最大程度地领会十八大精神。

[1]杨惠英.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与翻译的选择与顺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58.

[2]潘文国.汉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5.359,361-362.

[3]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4]Verschueren,J.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Verschueren,J.Translation and/as(re)contextualization[A].a paper presented as a lecture during the July 2006 IATIS conference in Cape Town.2006.

(责任编辑:周金萍)

H315.9

A

1671-752X(2013)03-0050-03

2013-05-16

郭峰池(1976-),女,江苏启东人,南通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译语接受者英译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摘要英译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