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2013-02-15 05:56唐文锋邱小文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建筑工程

唐文锋 黄 伟 邱小文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38)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唐文锋 黄 伟 邱小文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38)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要求,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传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方向性培养和模块式教学,新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工程识图能力、施工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工程计量计价能力。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深入发展,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已成为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共识。但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日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教学需要,主要表现在重设计,轻施工;重“硬件”,轻“软件”等。而高职高专毕业生主要流向于施工、监理和房地产等企业,如此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参加工作后课堂所学知识大多用不上、进入工作角色慢、适应岗位时间长等问题。高职教育依托产业办专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教育特点。为此,项目组通过深入企业,多方调研,结合各类企业意见,对传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经适当拆分、整合、删减、增加,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有利于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为指导,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新专业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通过方向性培养和模块式教学,新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即工程识图能力、施工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工程计量计价能力。

1.拆分

1.1 施工类课程

我国高职高专教学始于2003年前后,当时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均无相应办学经验,教学计划采用的多是本科教学的压缩版,专业课程体系亦是借鉴本科教学的“学科型”教学体系而来,其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学内容未能较好地同工作岗位联系在一起,学习目的性、指向性不强,缺乏技能训练。如此背景下,我校亦不例外。

我校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所使用的教材为本科教学的《建筑施工》,该教材包括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部分内容,教学内容非常多,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课时仅64学时,根本无法完成基本教学内容,更不用说实践教学。为此,在说2009年教学改革时,项目组将该课程一分为二,即分解为《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组织》,课时均为60学时,如此一来,《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教学已无问题,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60学时内基本可以完成教学内容,但实践教学尚显不足,课时的限制,学生基本没有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因此,该课程课时尚需适当增加,以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为此,项目组拟将《建筑施工技术》课时增加为90学时,并在2013年教学计划修订时实施,其中理论课设置为50学时,校内实训基地为20学时,施工现场教学为20学时。

改革后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调整和设计,做到理论和实践双翼齐飞。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采用模块化教学,围绕十四个模块开展教学,重点突出施工技术关键能力的训练,同时反映当前施工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践教学方面,将实践教学融入各教学模块中,分阶段、分层次设置,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渐进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1.2 预算类课程

工程计量计价能力是建筑施工技术专业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预算类课程是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专业高职学生工程计量计价能力的载体。目前课程体系中该类课程为《建筑工程概预算与清单计价》,课时为56学时。受课时所限,教学过程中仅能粗略讲解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对清单计价相关知识无法展开讲述。为此,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将课程《建筑工程概预算与清单计价》拆分为《建筑工程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同时加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前者重点讲解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定额、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等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建筑工程造价基本原理,掌握预算定额的使用方法,掌握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根据有关资料熟练地编制建筑工程预算,能熟练应用企业定额控制工程造价及编制工程投标报价。后者重点讲述工程量清单内容、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清单项目内容、综合单价确定等,要求学生熟悉工程量清单编制方法,掌握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熟悉清单项目确定方法,掌握综合单价编制方法,掌握工程量清单报价编制方法。

拆分后的预算类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计量计价能力为中心进行调整和设计,确保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齐头并进。

2.整合

2.1 结构类课程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并称为三大结构,构成了建筑结构课程的基本框架,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但在之前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多为分别开设,各成体系、互相分离;多从结构设计角度开展教学,课程内容多针对结构设计编写,缺乏为施工服务的内容,即重设计,轻施工,并且内容陈旧、理论偏深偏难,适应性、应用性不足,多是对现行设计规范的解释和说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教材中很少体现,现场施工中使用的平法技术亦无明显体现,如此不利于学生对结构的整体性把握,不易使学生较好地形成整体结构概念,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施工一线人才的目标偏离。

为此,项目组经多方调研,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合三为一,将其整合为《建筑结构》。将三大结构中的基本计算原理、构件受力特点、结构体系的内力与变形分析等共性知识进行有机整合,避免重复设置、重复讲解,同时结合各种结构形式的特点,保留并突出各结构个性知识,做到各结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即做到三大结构的貌合,又做到神不离。

在整合后的《建筑结构》中,合理增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平法施工技术等知识内容,适当弱化结构设计,突出结构课程为施工服务的理念。

2.2 力学类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通称为三大力学,它们之间层层递进,彼此联系,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础。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施工一线人才为目标,对结构设计要求不高,相应地对三大力学的学习要求较低。加之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致使力学课程成为学生学习时感到最为困难的课程。为此,项目组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提出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术能力较强、适应现代化建设一线需要”的高等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整合。

具体做法为,项目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取舍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弱化理论推导,突出实际应用,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进行整合,以《建筑力学》取而代之,分为建筑力学I和建筑力学Ⅱ,并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要求,重点讲解三大力学中涉及建筑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前者主要由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内容组成,后者主要由结构力学部分内容组成。同时,将原本安排在三个学期完成的力学课,调整到两个学期完成。

如此以来,既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又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新的力学课程体系。

2.3 建筑制图与构造类课程

《建筑工程制图》和《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两门专业基础课,前者以介绍工程制图标准与制图方法、投影的基本知识为主,初步涉及施工图的识读;后者以介绍工业与民用建筑构造知识及建筑设计等内容为主。在《建筑工程制图》中,点、线、面、体等几何作图知识占据了大量篇幅,虽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帮助,但对学生的专业识图能力提升有限,对施工图的识读较为淡化。在《房屋建筑学》中,有关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亦占据相当篇幅。但对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我们对学生的要求重点在于工程施工而非设计,因此识图能力和建筑构造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内容。为此,项目组对《建筑工程制图》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课程《建筑识图与构造》将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作为课程核心,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上精简投影基础知识,同时删除建筑设计理论等知识,重点加强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3.删减

在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中,多偏重于结构设计,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设有的混凝土课程设计和钢结构课程设计环节外,在毕业前夕尚有混凝土等结构毕业设计,而对于以培养施工一线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教育来说多少偏离了培养目标。因此,项目组删减了混凝土等结构毕业设计环节,仅保留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结合高职教学的特点,适当弱化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部分毕业后立志做结构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由指导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实际上是将之前的强制性调整为自选性。

4.增加

4.1 识图类课程

传统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以及《混凝土结构》等课程。《建筑工程制图》和《房屋建筑学》主要是锻炼学生对房屋构造方面的识读;而《混凝土结构》等课程仅部分介绍了结构方面的识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远远不能满足工程施工对识图能力的要求。为此,项目组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施工一线均采用平法施工的实际情况,在对原有识图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增设了《建筑工程平法识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图纸和101图集进行讲解,以加强培养学生对工程图纸的识图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

自从引入《建筑工程平法识图》课程以来,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调查和企业反馈信息来看,各方反应相当良好,该课程的引入相当成功,效果明显。但就调查和反馈信息来看亦有不足之处,目前该课程课时为28学时,仅以工程上使用最多的11Gl0l-l图集进行授课,课时就略显不足。为此,项目组拟在2013年新教学计划修订时将该课程课时增加为48学时,课题教学以11Gl0l-l图集为主,穿插介绍其他图集,其他图集由学生在掌握11G101-l图集的基础上自行学习。

4.2 资料类课程

建筑工程资料是工程从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竣工验收阶段形成的各种形式信息记录的通称,它是工程竣工验收中的“软件”部分[2]。工程资料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工程各参建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工程质量的优劣,它在工程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但传统观念在工程实施期间多重视工程实体—“硬件”的形成,而对应该同步形成的工程资料关注相对较少,即重“硬件”,轻“软件”。在此背景下,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均未设置工程资料类课程。为此,项目组拟在2013年教学计划修订时增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以此加强学生对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

4.3 实训类课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工程结构设计能力为主,相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多围绕结构设计开展,其他有助于培养学生施工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工程计量计价能力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少涉及。为此,项目组在2009年教学改革时对传统课程体系做了一定修改,如增加《工程计量计价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但限于当时条件,改革尚有较多不足,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尚有不少空白之处。

鉴于此,项目组拟在2013年教学计划修订时做以下尝试:一、在保留《工程计量计价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新增《建筑材料检测基本训练》、《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设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通过校内课程实训,使学生初步具备建筑材料检验、编制商务标和技术标的能力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二、在毕业设计环节,新增《工程计量计价毕业设计》、《施工组织毕业设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毕业设计》和《建筑施工技术毕业设计》。在上述尝试中,项目组拟将各课程设计作为学生的必修环节,而毕业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自选,如此以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意向。

5.小结

通过对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传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方向性培养和模块式教学,新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工程识图能力、施工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工程计量计价能力。

[1]胡兴福.钢筋混凝土、砌体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丽群.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陈金巧,曹福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王跃飞)

TG 714

A

1671-752X(2013)03-0075-03

2013-06-28

唐文锋(1979-),男,河南商丘人,淮南联合大学建工系实险室主任,讲师,硕士,国家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施工、监理教学。

2011年淮南联合大学教研项目(编号:JYB1111);2011年淮南联合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特色专业。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