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鱼露发酵液中优势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初步鉴定

2013-02-21 12:59章超桦曹文红李瑞杰
食品工业科技 2013年24期
关键词:鱼露糖醇产酸

张 豪,章超桦,曹文红,李瑞杰

(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普通高等学校水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鱼露(fish sauce)亦称鱼酱油,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我国东南沿海、日本以及东南亚一带的传统调味料,在国内又以潮汕鱼露最为典型[1]。传统的鱼露生产是盐渍和发酵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即利用盐渍抑制腐败微生物,通过鱼体自身的蛋白酶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进行水解的过程,从而达到生产鱼露的目的[2]。众所周知,鱼露在前期盐渍自溶的基础上,通过中后期长期的陈化,慢慢形成鱼露所特有的风味。乳酸菌作为鱼露中后期发酵的优势菌,其变化与鱼露的各项理化指标及游离氨基酸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鱼露风味的形成有着积极的贡献[3-5]。而目前对鱼露中后期风味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优势菌——乳酸菌研究还比较少。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后期发酵液的不同阶段(12、15、18、21、24个月)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从而获得贯穿整个发酵中后期的优势菌种,并研究其生化特性及酶活性。以期对中后期乳酸菌种类、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究乳酸菌对鱼露风味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传统鱼露发酵样品 发酵周期为两年,以蓝圆鲹为原料,与一定比例的海盐混合,在(30±5)℃下分别已自然发酵12、15、18、21、24个月,由广东省汕头鱼露厂有限公司提供;分离培养基、MC固体培养基、MRS固体培养基、明胶液化培养基、吲哚实验培养基、H2S产生实验、硝酸盐还原实验的培养基、糖醇类碳源发酵管 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NaCl等试剂 均为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公司。

表1 5个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Table1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isolated strains

01J2003-04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sky-1102C恒温培养摇床 上海苏坤实业有限公司;SW-CJ-2FD超净工作台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SLI-700恒温培养箱 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PHS-2pH计 上海精科;UX2200H电子天平 SHIMADZU CORPORATION JAPAN;L1100双目微生物显微镜 广州市广精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岛津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1.2 实验方法[6-7]

1.2.1 发酵液样品的采集 传统鱼露发酵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在取样时,要尽量避免外界空气杂菌的影响,所取不同阶段的发酵液均为距其上表面8~12cm处的样品。

1.2.2 乳酸菌的分离 在MC固体培养基中,选取具有明显数量优势的菌株划线分离,直到得到纯菌株。纯化后的菌株分别接种到MRS斜面培养基,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1.2.3 乳酸菌的鉴定

1.2.3.1 形态学鉴定 将分离纯化后的菌株涂布到MRS固体培养基上,(35±0.2)℃下培养48h,观察菌落特征,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并在油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1.2.3.2 生理生化实验 对分离后的菌株进行接触氧化酶实验、产H2S实验、明胶液化实验、硝酸盐还原实验、葡萄糖产气实验;用半固体培养基测定菌株的运动性。

1.2.3.3 糖醇类发酵实验 通过菌株的糖醇类发酵实验,检验分离菌株对各种糖醇类碳源的利用情况。

1.2.3.4 耐盐实验 将分离菌株接种于MRS肉汤培养基中,(35±0.2)℃下培养24h。吸取一定量菌株培养液接种到NaCl含量(质量分数)为0、3%、6%、9%、12%的MRS肉汤培养基中,(35±0.2)℃下培养48h,于650nm下测定OD值。

1.2.4 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实验 采用添加10%脱脂乳的MRS固体培养基,分别滴入0.2m L的菌液涂布均匀,(35±0.2)℃培养48h。若有透明圈出现,则可判定该菌株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采用添加10%猪油和中性红指示剂的MRS固体培养基,分别滴入0.2m L的菌液涂布均匀,(35±0.2)℃培养48h。若有红色斑点出现,则可判定该菌株有分解脂肪的能力。

1.2.5 优势乳酸菌24h的生长曲线及产酸能力的测定 在MRS肉汤培养基中,分别接入经活化过的分离菌株,在(35±0.2)℃下振荡培养,用分光光度计于波长650nm处每隔4h测定其吸光度值(OD值),连续测定24h,以不接种的MRS肉汤培养基作为对照,并同时对应测定其24h内的pH的变化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中后期鱼露发酵液中不同阶段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通过对两年制鱼露发酵液中后期不同阶段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共分离获得28种乳酸菌,其中有5种优势乳酸菌贯穿整个鱼露发酵的中后期,分别编号为R1、R2、R3、R4、R5,其形态特征及菌体特征见表1与图1。

图1 5个分离菌株的菌体形态(1000×)Fig.1 Cellmorphology of five isolated strains(1000×)

由表1、图1可以看出,中后期鱼露发酵液中的优势乳酸菌多数为白色,菌落表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均为革兰氏阳性菌;个体形态不尽相同,杆状、假分枝状和球状。

2.2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反应与糖醇类发酵实验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5种乳酸菌的接触酶实验均为阴性,不运动,不产H2S和吲哚,不液化明胶,可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和半乳糖。5种菌株都不能利用鼠李糖和山梨糖。相比较而言,R1、R4的耐盐性要强于R2、R3、R5。

根据菌体和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实验及糖醇类发酵实验结果,对照《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及应用》[8]、《乳酸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9]和《伯杰细菌鉴定手册》[10]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鉴定结果为:R1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R2为德氏乳杆菌乳亚种(L.delbrueckii subsp.lactis)、R4为短乳杆菌(L.brevis)、R5为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lactis subsp.lactis),而R3未能鉴别出种属。

表2 5个分离菌株的生化特性Table2 Biochemistry characters of five isolated strains

表3 糖醇发酵实验结果Table3 Fermentation results of sugar and alcohol

2.3 乳酸菌对蛋白质和脂肪能力的测定

表4 蛋白质和脂肪降解活性Table4 Degradation activity of protein and fat

实验中对分离的5株乳酸菌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活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见表4。鱼露发酵的中后期是其风味形成的关键时期,发酵液中的乳酸菌如果具有蛋白质酶和脂肪酶活性,则可能引起腐败、出现酸败味等现象[11-12]。从表4可知,所分离的R1、R2、R3、R4、R5均不具有蛋白质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

2.4 乳酸菌24h生长曲线及产酸能力的测定

由图2可以看出,所分离的5种菌株在4h以后OD值明显升高,进入对数生长期,在培养16h后,OD值均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变化幅度趋于平稳,说明菌种已进入生长稳定期。乳酸菌在发酵液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提高了酸度,从而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并能促进鲁氏酵母等一些增香酵母菌的繁殖和发酵[13-14],从而与酵母菌共同作用,形成鱼露特有的风味。同时,产酸能力的大小也是衡量乳酸菌能否作为发酵剂的重要指标之一。由图3可见,5株乳酸菌分别在MRS肉汤培养基中的整体pH都呈下降趋势,期间前4h下降较缓慢,此后,菌液的pH急剧下降,16h后pH变化较小。相对而言,R3、R5的产酸能力较强,在培养24h后的pH为4.0左右。而R1、R4的产酸能力较弱,在培养24h后的pH为4.5左右。

图2 菌液OD值随时间变化曲线Fig.2 Changes in OD value of culturewith time

图3 菌液pH随培养时间变化曲线Fig.3 Changes in pH of culturewith time

3 结论

以发酵周期为两年的传统鱼露发酵液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中后期不同阶段(12、15、18、21、24个月)发酵液中的乳酸菌进行筛选。共分离获得28种乳酸菌,其中至少有5种优势乳酸菌贯穿整个发酵的中后期,分别是R1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R2为德氏乳杆菌乳亚种(L.delbrueckii subsp.lactis)、R4为短乳杆菌(L.brevis)、R5为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lactis subsp.lactis),R3未能鉴别出种属。其中R1、R4的耐盐性比较强,而R3、R5的产酸能力则相对较强。这5株乳酸菌均不具有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能力。该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鱼露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种类、性质的了解,为下一步探讨多菌种发酵鱼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朱志伟,曾庆孝,阮征,等.鱼酱油及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5):96-100.

[2]章超桦.水产食品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01-302.

[3]黄紫燕,朱志伟,曾庆孝,等.传统鱼露发酵的微生物动态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7):18-22.

[4]L opetcharat K,Y eung JChoi,Jae W Park,et al.Fish sauce productes and manufacturing:a review[J].Food Reviews International,2001,17(1):65-88.

[5]江津津,曾庆孝,朱志伟,等.耐盐微生物对鯷制鱼露风味形成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11):25-28.

[6]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70-378.

[7]林伟涛,徐世明,吕加森,等.中式发酵干肠中乳酸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和培养[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1):194-197.

[8]杨洁斌,郭兴华,凌代文.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1-31.

[9]凌代文.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27.

[10]Budanan R E,Gibbonr N E.伯杰细菌鉴定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4:660-797.

[11]赵俊仁,孔保华.自然发酵风干肠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J].食品工业科技,2010,11(31):158-160.

[12]Emanuela Z,Sergio G,Alessandra,et al.Lipolysis and lipid oxidation in fermented sausages depending on differentprocessing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antioxidants[J].Meat Science,2004,66:415-423.

[13]松本伊左尾.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添加时期及添加量对酱醪发酵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1989(7):27-31.

[14]严留俊.改善酱油风味的微生物及工艺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8-10.

猜你喜欢
鱼露糖醇产酸
胃肠道疾病患者尽量少吃糖醇食品
胃肠道疾病患者尽量少吃糖醇食品
不同发酵方式制备沙丁鱼下脚料速酿鱼露
糖醇“甜而无糖”,但不宜大量食用
利用外源蛋白酶和曲霉菌YL001加速沙丁鱼鱼露的发酵
甘露糖醇结构及热稳定性研究
鱼露一旦遇到,就会爱上
薄荷复方煎液对龋病及牙周病常见致病菌生理活性的抑制作用
产酸沼渣再利用稻秸两级联合产酸工艺研究
芍药总多糖抑龋作用的体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