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一步法和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的对比分析

2013-03-01 01:42熊阳琼杨雨文黄丁能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和二步法阴性

熊阳琼,杨雨文,黄丁能

(丰城市中医院,江西丰城331100)

ELISA一步法和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的对比分析

熊阳琼,杨雨文,黄丁能

(丰城市中医院,江西丰城331100)

乙型肝炎;ELISA;HBsAg;一步法;二步法

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度流行区。HBV表面抗原(HBsAg)在HBV感染检测中一直为最重要的标志物,是乙肝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因此,准确地检测HBsAg对于HB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为验证ELISA法检测试剂盒的质量与性能,笔者通过对2154例江西省丰城市中医院体检者血清及质控血清同时用两种方法进行HBsAg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2154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样本选自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江西省丰城市中医院体检科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071例,女1083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5岁。

1.2 仪器德国MAGLUM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雷勃MULTISKAN-MK3自动酶标仪;北京普朗DNX-9620A自动洗板机。

1.3 试剂与方法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试剂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二步法HBsAg试剂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血清样本均采用一步法和二步法平行检测HBsAg,其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阳性样本均用上述二种方法复检,其结果不一致样本再用MAGLUM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进行HBsAg的定量检测。质控血清购自北京康彻思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BsAg(1.0IU/ml)质控血清,并配制成0.5IU/ml、0.25IU/ml、0.125IU/ml待用。

1.4 结果判断ELISA一步法和二步法结果判断均为P/N值≥2.1(S/CO≥1)为阳性[1]。MAGLUM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检测结果大于0.1IU/ml判为阳性。

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同时检测HBsAg结果2154例HB-sAg样本检测结果显示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阴性1978例,阳性176例,阳性率为8.17%;二步法检测HBsAg阴性1953例,阳性201例,阳性率为9.33%。ELISA一步法检测的1978例HBsAg阴性样本中,有25例二步法检测为阳性,并在化学发光仪上进行HBsAg定量检测,23例检测结果为(0.13~0.84)IU/ml、2例大于250IU/ml,均判定为阳性结果。一步法检出率仅为二步法的87.56%(176/ 201),而漏检率为1.16%(25/2154)。二者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ELISA一步法及二步法HBsAg检测结果比较

2.2 二种方法对HBsAg质控血清1.0IU/ml、0.5IU/ ml、0.25IU/mLml和0.125IU/ml不同浓度进行检测,一步法S/CO均值分别为1.46、0.85、0.52和0.24;二步法为3.68、2.25、1.77和1.10。一步法最低检测浓度为1IU/ml,二步法为0.1~0.2IU/ml,二者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不同浓度质控血清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汁液、唾液、经血、泪液及乳汁等分泌物中。HBV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1],我国更是乙肝高发区。而我国人群HBsAg携带率高达10%~15%[2,3],HBsAg携带者总人数达1.2亿左右,慢性乙肝患者多达1000万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其防治任务相当艰巨。

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虽然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反应时间,已被各实验室广泛使用,其应用高亲和力的单克隆HBsAb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显著提高。ELISA一步法[4]是将样本和酶标记抗体同时加入反应孔中,因此反应孔对血清中乙肝病毒的非特异性吸附是最常见的干扰因素[5,6]。因此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因样本中HBsAg浓度过低或过高致假阴性结果。ELISA二步法[7]是将样本加入37℃反应孔中60 min,洗涤后再加入酶标抗体,乙肝表面抗原虽然被吸附到反应孔,通过洗涤可以清除掉。本次对样本2154例检测HBsAg结果其中一步法检出率为8.17%,二步法为9.33%。一步法1978例阴性样本中二步法检出阳性25例,漏检率为1.16%。其23例经化学发光定量检测为(0.13~0.84)IU/ml,提示样本中HBsAg浓度极低,2例超过250IU/ml,显示其样本中HBsAg浓度过高,导致一步法因灵敏度较低和钩状效应的发生[8]而呈假阴性结果。分析其检测原因[9],一步法由于血清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若HBsAg浓度过高,分别与酶标抗体和固相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不形成夹心复合物,因而产生钩状效应而呈假阴性。二步法为向反应微孔先加血清,经长时间温育,高浓度HBsAg与包被在固相乙肝表面抗体呈“饱和”性结合,洗涤后再与酶标抗体结合形成夹心复合物而呈阳性,同时,不同浓度质控血清检测结果显示一步法最低检测浓度为1IU/ml,而二步法为0.125IU/ml,其灵敏度显著提升,从而有效提高HBsAg检出率,与文献[6,9-11]报道基本一致。

实践证明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确因浓度过高或过低有“带现象”,从而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而误检。因此,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时,临床医生与病人反映结果有误时;通常解决方法是采用样品稀释后重新检测;如果结果仍有怀疑,笔者一般采用另一种不同试剂进行检测,采用ELISA二步法检测试剂为首选。由此笔者认为解决抗原抗体过高引起“带现象”而出现误检最简便实用方法是用ELISA二步法复查。以尽量减少误诊提高检测的阳性率,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ELISA一步法虽有许多优点,但存在灵敏度相对较低及钩状效应,造成检验结果一定程度的不可靠,建议使用ELISA二步法,虽二步法操作时间长,但可以明显提高检出率,减少漏检率,为临床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HBsAg检测结果。

[1]Hiley LA,Westacott AJ.A further caution to users of one-step hepatitis B ELISA tests[J].Med J Aust,1988,148(9):480-481.[2]袁鹏,李毅,李荫桂,等.HBsAg测定ELISA一步法与两步法的结果比较[J].职业与健康,2012,28(3):317-318.

[3]胡越,蒋瑞馨,邵家幼.两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3):269-270.

[4]赖雄,吴兆勇,余岸松.高含量HBsAg致ELISA一步法假阴性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7,28(7):879-880.

[5]刘学政,张家均,雷选斌,等.ELISA一步法和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的对比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4):456-457.

[6]马良艳,王秋实,王殿昌,等.ELISA一步法与二步法在HBsAg检测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10):92-93.

[7]杨剑.ELISA一步法和二步法检测乙肝HBsAg的结果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5):569-570.

[8]雷震,谢楠,敖琴芳,等.加酶时间对ELISA定性测定HBsAg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5):20-21.

[9]薛俊太,邓翠华,王惟,等.溶血标本在ELISA一步法和二步法中对HBVM测定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4):1126-1127.

[10]Par A,Mihaly I,Komives K.A simple ELISA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HBsAg:Organon Teknika HBsAg Uniform II screening and confirmation test.Comparative study using the HBsAg Hapanostika method.A multicenter study[J].Orv Hetil,1994,135(39): 2143-2146.

[11]张文利,刘月芳.ELISA一步法与二步法及放免法对HBsAg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8):84.

R446.61,R512.6+2

B

1674-1129(2013)01-0096-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3.01.042

猜你喜欢
和二步法阴性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陕西“十四五”路线图——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解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的MRI特征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
省时、省力、高效的2步法抛光工艺
品味“翻译六步法”
中外女子网球运动员相持阶段的步法分析
黄癸素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