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时代的交互性印刷品设计

2013-03-09 03:31孙琳SUNLin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Central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100081Beiji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印刷品感官设计师

孙琳 SUN Lin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00081 Beijing)

数字媒体时代的交互性印刷品设计

孙琳 SUN Lin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00081 Beijing)

在数字媒体时代,印刷品的设计越来越强调其交互性。设计师依托大胆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采用全新的工艺材料,基于人的多感官体验,设置了大量的参与环节,让印刷品的形态和功能更加丰富多彩,使被动的信息传达变为主动的参与体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倍加。可以预见,交互性印刷品设计的出现将会给印刷品行业的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

交互性;印刷品设计;多感官;参与

随着数字媒体的崛起,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成为当今设计领域的一大趋势。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交互设计,自出现那天起就引发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关注。无论是工业产品设计、建筑景观设计还是信息设计、展示设计都将交互理念运用其中。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感受,强调人的参与,是当今一切设计的发展方向,印刷品设计也不例外。

在传统观念里,以书籍、包装、海报传单为主的印刷品设计被狭隘地理解为平面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各个行业的概念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全新的扩展与延伸,外界环境的变化促使人们对印刷品设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印刷品设计不仅仅是平面设计,它更是一种产品设计,一种信息交互设计。在现实中,我们发现那些不能让受众产生良好互动的印刷品会被人们所忽略,而那些能够引起人们交互行为的印刷品则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从而高效地实现了信息传达的功能。因此,在印刷品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交互设计的理念成为当今印刷品设计的主流趋势。

一、交互性的印刷品设计

交互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来源于交互设计的理念。交互设计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关于软件设计和网页设计的一门新兴学科,之后交互设计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其他设计领域,如工业产品设计、建筑景观设计、信息传达设计、展示设计等。交互设计的核心观点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关注如何让人造物更易于使用,并且令人愉悦。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预估他们的内心期望,以便在设计时采用各种有效的交互手段,在产品和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和谐的关系[1]。由此可见,交互是一种技术手段,它能够提高人与物之间的互动,达到更好的信息传达的目的。交互性就是指人造物与人交流时所体现出来的互动功能。

我们正处于数字媒体时代,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观念突破和技术变革,印刷品设计也被裹挟其中。在印刷品设计中强调交互性,是符合整体时代发展方向的一种正确选择。只有采用更加多元化、情感化和参与性强的交互性设计方法才能使印刷品在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中谋得一席之地,并继续发展下去。

二、印刷品设计中的交互方式

在印刷品设计中体现交互性,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和刻板手法,尽最大努力深入地挖掘印刷品可能存在的不同形态、材质、肌理和功能,将静态的设计转变为动态的展示,将被动的信息传达转变为主动的参与体验。

1.基于多感官体验的交互

“多感官”一词最早出现于教育领域,强调重视人类感官的原始特点,努力开发视觉之外的诸多敏感、本能的感官交互效用[2]。在印刷品设计领域最早提出多感官交互设计理念的是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杉浦康平,他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角度出发开创性地延伸了书籍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并以此理论影响了众多的设计师。

日本著名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曾经设计了一个名为“果汁的肌肤”的包装盒(见图1)。他利用植绒技术将植物纤维固定在包装纸上,制成几乎能够以假乱真的猕猴桃表皮质地。当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包装,亲手触摸到毛茸茸的包装盒,定会在视觉、触觉乃至嗅觉、味觉上生发出仿佛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猕猴桃果汁的感受。

图1 “果汁的肌肤”

2009年Saxofunny公司发起了一个名为“海报的声音”(见图2)的广告创意挑战赛,获奖的作品极好地体现了听觉、视觉、触觉的交互。比如这张采用金属薄板制成的海报,上面印有乌云和闪电的形象,当受众晃动海报时,金属薄板就会发出极其逼真的轰隆隆的雷鸣声。

图2 “海报的声音”

在印刷品设计中可以利用的人的感觉不仅仅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及味觉,还包括时间觉和空间觉。将时空与五感相互交融,可以使原本静态的印刷品转变为动态的新视觉形式。也许有人会问,时间是不断运动和流逝的,如何将流动的时间凝固在印刷品中?让我们回顾一下法国艺术家杜尚的名作《走下楼梯的裸女》。杜尚在二维的画布上以模拟连续摄影的方式描绘出了行走中的人体,从而成功的表现出造型的第四维——时间,引领了一代风尚。现今的设计师也在不断尝试和摸索中发展出印刷品设计的新形式。2010年,在日本有一本艺术类的畅销书名字叫《Rainbow in Your Hand》(见图3),乍看上去这不过是一本黑色的质朴的颜色样本书,但当读者用手快速翻动书页时就会发现掌心上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印有同样大小的七色四方形,在快速翻动的状态下,每一页的色块因为视觉的残留现象就会形成一道彩虹。这本书就是利用了人的视错觉原理,通过人的参与完成了这样一个时间与视觉交织的设计杰作。

图3 《Rainbow in Your Hand》

意大利设计师布鲁诺·蒙那瑞设计的童书《一夜的黑》(见图4)则巧妙运用不同材质的纸张塑造出具有空间感的画面效果。该书的第一部分采用黑色纸张,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带领读者穿过第一个洞口,进入书的第二部分。书的第二部分采用了透明的拷贝纸,设计师将绿色的小草印在纸上。当受众翻动书页时前后几页的景象依然能够透过拷贝纸被看见,造成一种仿佛在草丛中穿梭的视觉感受,这些极具空间感的画面效果都是通过受众翻动书页形成和控制的。

图4 《一夜的黑》

2.基于材料和工艺的交互

中国春秋时期的文献典籍《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造物原则对中国几千年的工艺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便是在当今,“材美工巧”的设计原则也一样适用于交互性的印刷品设计。

材料在印刷品的交互设计中主要体现为纸材的选择,纸张的厚薄、软硬、粗细给人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日本设计师原研哉为长野冬奥会设计的开闭幕式手册(见图5),采用了造纸厂独家研发的一种特种纸,白色、松软,能使压在纸上的字凹陷下去,而且凹陷下去的纸纤维呈现出冰一样的透明状,极好地吻合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原研哉说,参加开闭幕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感觉强烈的体验,因此他想把手册设计成一种信息的容器,将所有人对长野冬奥会的记忆存储起来。于是他把这个想法落实到了纸张上[3]。这种“冰雪之纸”,使人在触摸时会联想起长野白茫茫的雪地,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图5 长野冬奥会开闭幕式手册

除了材质的巧妙运用,印后工艺的辅助大大增强了印刷品设计的交互性。印后是印刷品最终完成的环节,为了让产品更精美、更有特色,在生产中运用的印后工艺就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镂空、折叠、模切以及烫印等。

设计怪才施德明为滚石乐队设计的CD包装(见图6)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CD封套和CD盒被设计成风格迥异的样子,分开来看时二者呈现出完全不相融合的样子,但将其完整拼凑在一起时就显示出这张CD独特的风格——暴烈与精致,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张专辑的音乐特色。施德明将CD封套上的复杂花纹进行了镂空处理,不仅增加了视觉层次,强化了设计细节,还使受众在取放CD的同时产生与设计师互动的乐趣,激发起受众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强化了视觉传达的效果。

图6 滚石乐队的CD

图7 《人体》

折叠和模切工艺经常被用于制作立体书,广泛出现在科普和幼教领域的图书之中。David Pelham 和Johnthan Miller合作设计的科普立体书《人体》(见图7),采用模切工艺制成肌肉群,并以折叠的手段隐藏于书中,当读者翻开书页时,这些肌肉群被打开,显露出内部的骨骼。这种以立体纸结构模拟出复杂人体结构的设计方式相较于以往平面的人体解剖图有了更大的进步,该书营造出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和真实的互动效果令读者震撼。

烫印工艺的出现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还是近十来年的事,目前较为流行的是电化铝烫印。因其具有高光泽度、高反射性和不透明的特点,能像镜子一样使印刷品反射出周围环境的景色,所以成为印刷品互动设计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工艺[4]。

3.基于参与环节的交互

交互性印刷品设计通常会把人置于绝对主动的位置,设计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故意设置一些参与环节,让读者来完成印刷品的最终形态。常见的参与环节有“撕”和“裁”。

如图所示,这本国外设计师设计的书籍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封面,浅灰色的封面上空无一字,读者无法得知有关书名、作者等方面的信息,只有用手沿着设计师事先留有的切痕撕开封面时,读者才能看到藏匿于其中的文字信息,辅助完成书籍封面形态的再设计(见图8)。这种趣味性的交互设计让读者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成主动发现信息,使阅读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2007年南京设计师朱嬴椿设计的《不裁》(见图9)也是一个经典的交互性印刷品。该书外表朴素,牛皮纸封面上有两根红色的缝纫线穿过,打开书页时就会发现前环衬被设计成了一张书签,为裁纸刀的形状。原来,这本书的内页都没有裁切,只有读者用裁纸刀裁开之后才能顺利阅读到书籍的内容。通过这种环节的设置,读者就参与到了整本书的再设计过程之中。当读者读完这本书,便会发现书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翻口由光边变为毛边,书籍的最终形态也就真正完成。这一设计成果为朱嬴椿赢得了当年德国莱比锡“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的铜奖。

图8 撕开封面上的切痕,才能了解相关的信息

图9 《不裁》

三、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交互性印刷品设计”概念的提出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多元化、情感化和参与性强的交互性印刷品能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信息的加倍传达,给受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于是,这就给饱受数字媒体夹击的印刷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交互性印刷品设计的实现,离不开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新材料的开发和工艺技术的创新。以此为基础,设计师要从多感官体验及参与环节设置的角度入手,引发受众的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印刷品的形态和功能,为印刷品的设计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Jennifer Preece,Yvonne Rogers,Helen Sharp.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刘晓晖,张景,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

[2]李檬,王安霞,邓丽.感官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8(3):128-129.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革和,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4]刘珊,罗昭信.平面印刷品中的互动设计[J].包装工程,2011(7):27-31.

Interactive Design on Printed Product in the Digital Media Era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digital media era, printed product design increasingly focuses on its interactivity. Designers break through traditional design concepts, use new materials together with multi-sensory experience and create numerous participatory activities, so as to help enrich th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he printed products and turn passiv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to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 maximizing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It is foreseeable that the emergence of interactive design on printed products will open up much broader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industry.

interactivity;design on printed products;multi-sensory ;participation

J02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3.05.007(0030-06)

2013-07-25

孙琳,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印刷品感官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2020年1月—6月国内印刷品、印刷装备、印刷器材进出口简报
2020年1月—5月国内印刷品、印刷装备、印刷器材进出口简报
2020年1月—9月国内印刷品、印刷装备、印刷器材进出口简报
推荐一个设计师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春在溪头荠菜花——序《民间日用雕版印刷品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