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的实时检测※

2013-03-10 07:14艾炳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2期
关键词:天枢传感受力

艾炳蔚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

不同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的实时检测※

艾炳蔚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

目的 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能实施针刺时测量提插力和捻转扭矩的医用传感针,针刺提插捻转手法进行实时检测。方法 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20~30岁。选取临床较易得气、针感较好且便于提插捻转的足三里和腹部天枢两个穴位,单侧取穴,下肢非经非穴位为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之间,足三里穴旁开1cm;腹部非经非穴位为天枢穴与大横穴之间中点。均垂直进针,穴位进针且在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行均匀提插手法,提插频率为2次/秒,保持提插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行捻转手法时,捻转频率为2次/秒,捻转幅度为小于90°,保持捻转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获得针体受力时连续有规律的十个周期波长的图像和数据。非穴位的提插手法及针体受力检测系统与穴位相同。结果 ①腹部和下肢同一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②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与腹部穴位天枢穴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果 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手段和依据。

穴位;针刺;手法;实时检测

针刺手法是针灸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决定疗效的关键环节。不同的针刺手法产生不同的临床效应,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采用适宜的针刺手法是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了一套能实施针刺时测量提插力和捻转扭矩的医用传感针,配合相应的计算机采集硬件系统和软件,能够客观地记录针刺过程的物理量,实现针刺手法的实时检测。该传感针轻巧、灵敏,为针刺及针灸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手段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测试仪器设备针刺传感针。

江苏靖江市泰斯特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TST3827动静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Windows XP及以上操作系统。

适用的仪器范围:TSTDAS系列动静态信号采集仪。适用的仪器接口:USB2.0。

1.2测试原理进行提插手法操作时,施针者提插引线杆,与引线杆固接的连接支架上的凹槽使提插弹性片在垂直方向受力产生弹性变形,同时推动与下盖相连的毫针在人体穴位上上下运动,此时扭转弹性片在上盖的垂直滑槽中自由运动不受力,因此只引起贴在提插弹性片上的应变片变形,测量电信号由导线引出。当毫针在人体穴位上进行捻转运动时,与毫针相联的下盖和上盖的固接体共同施力于扭转弹性片,使其产生弹性变形,同时提插弹性片在连接支架的水平滑槽中自由运动而不受力,只引起贴在扭转弹性片上应变片的变形,再由导线将应变信号引出。

根据针刺手法的强度,设计传感针提插力的测量范围为:-1.5~+1.5 N,扭转力矩的测量范围为:-5.5 ×10-4~+5.5×10-4N·m。弹性元件采用弹性很好的0.3mm厚退火状态的铍青铜板来加工,尺寸由测量范围和公式计算确定。整个传感针的重量约10g,经过施针者的短时间熟悉和适应,传感针对针刺手法的实施基本没有影响。经实测传感针的测量精度为:扭转力矩:4.5× 10-6N·m;拉压力:1.0×10-2N。

1.3测试步骤①连接传感器和测试仪器等回路;②加电,进行桥路的调平;幅值标定;③针灸手法测试并记录;④数据处理。(将数字示波表的信号通过DVR软件记录输出波形图,随后与标定值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所测信号的力值大小)

1.4病例来源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 (均为在读研究生),男、女各半,年龄20~30岁。下肢穴位为足三里穴,非经非穴位为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之间,足三里穴旁开1cm;腹部穴位为天枢穴,非经非穴位为天枢穴与大横穴之间中点。

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针灸医师专门负责针刺,选取临床较容易得气、针感较好且便于提插捻转的足三里和腹部天枢两个穴位,均单侧取穴,并将水平距离穴位1cm处 (非经非穴)作为对照点 (足三里对照点为同侧垂直于胫骨方向水平足三里穴向外旁开,天枢穴对照点为天枢穴向外侧旁开)。穴位和非穴位均垂直进针,穴位进针且在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行均匀提插手法,提插频率为2次/秒,保持提插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行捻转手法时,捻转频率为2次/秒,捻转幅度为小于90°,保持捻转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获得针体受力时连续有规律的十个周期波长的图像和数据。非穴位的提插手法及针体受力检测系统与穴位相同。

2 结果

2.1下肢足三里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力学参数比较见表1。

表1 下肢足三里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力学参数比较 (χ±S)

由表1可以看出,下肢足三里穴位与下肢非穴位提插手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足三里穴位与非穴位捻转手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腹部天枢穴位与腹部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力学参数比较见表2。

表2 腹部天枢穴位与腹部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力学参数比较 (χ±S)

由表2可以看出,腹部天枢穴与腹部非穴位提插手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部天枢穴位与腹部非穴位捻转手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下肢足三里穴位与腹部天枢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力学参数比较见表3。

表3 下肢足三里穴与腹部天枢穴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力学参数比较 (χ±S)

由表3可以看出,下肢足三里穴位与腹部天枢穴提插手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肢足三里穴位与腹部天枢穴捻转手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3 讨论

3.1针刺手法研究的意义针灸补泻手法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治疗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由于渊源、师承关系的不同,历代医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针刺手法,纵观历代文献可以看出, 《内经》等历代医家记载的诸多针刺手法,有的是在原有基础上阐发应用;有的是根据个人体会有所创新或补充。在操作时各人仅凭个人理解和自身经验使得有些手法不能重复,其操作过程无法进行详细的量化,缺乏可遵循的统一客观标准,令后学者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为针刺手法的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以致历代针灸医家创造的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补泻手法,后人很难重复,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准确评价和针灸科研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针灸学科的发展,阻碍了针灸面向世界发展的前进步伐。以致给后世医家学习、继承和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困难,也影响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和提高。

对针刺手法进行客观量化研究,既是对针刺手法内容的深化、继承和应用,也是解释针刺手法效应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应用科学的评价手段,研究不同针刺操作手法的客观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统一针刺手法、提高针刺技术的可重复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3.2我们的研究结果分析传统的观点认为,穴位与非穴位在功能与功效方面均有明显区别。理论上讲,穴位与非穴位在针感的取得以及提插捻转时针体与针柄受力也应有所不同,但本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符合预期设想;当同样产生针刺感传后,同一部位 (如下肢或腹部)附近穴位与非穴位提插、捻转时针柄受力无显著性差异;而不同部位穴位 (如下肢足三里穴与腹部天枢穴)其提插、捻转时针柄受力具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同一部位 (如下肢或腹部)附近穴位与非穴位其结缔组织结构、神经血管等分布应该没有明显差异,因此提插、捻转时机体组织对针体的缠绕阻力也无明显区别;而不同部位穴位 (如下肢足三里穴与腹部天枢穴)其结缔组织结构、神经血管等分布则有明显不同,因此提插、捻转时机体组织对针体的缠绕阻力也有明显区别。本研究提示我们,穴位特异性和经络实质并非固定的解剖结构,而是在一定手法刺激下穴区组织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功能状态。同时我们也发现,穴位与非穴位在取得针感的快慢速度方面有明显区别,但这是穴位与非穴位的差异性还是不同人体对刺激的敏感性不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验证。

3.3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只是对针刺手法量化研究的初步探讨,所得数据也只是对针刺手法量化的部分反映,并不能完全反映多数人群、所有穴位以及针灸名家的手法。但本研究已为此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工作基础。

今后应该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首先完善传感器的设计,使其在实时检测手法力学参数的同时,也能同时反映提插捻转的幅度与频率,从而能更加规范医者的操作行为。其次扩大样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穴位与非穴位患者产生针感时针体受力以及施术者手法操作时的力学参数进行实时检测,进而获得更加全面客观的数据;加强针刺效应研究,探讨在实时量化手法基础上,不同针刺手法对疾病的疗效;采集各地名医的针刺手法,建立针灸名家针刺手法数据库。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120

:1672-2779(2013)-22-0157-03

苏 玲

2013-09-24)

江苏省科技厅国际合作课题[No:BZ2010059]

猜你喜欢
天枢传感受力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新型无酶便携式传感平台 两秒内测出果蔬农药残留
基于MIDAS/Civil连续钢构的上部结构受力分析
IPv6与ZigBee无线传感网互联网关的研究
尊敬
尊 敬
与鸟相撞飞机受力几何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某型Fabry-Perot光纤应变计的传感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