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类同性的形成条件

2013-03-18 19:29谭静怡
关键词:礼俗婚姻民族

谭静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婚姻是人类自身繁衍和延续的最基本活动方式之一,它既被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又受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影响。从古至今,婚姻从来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某一时期的婚姻必然要受到当时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礼俗、宗教信仰及文化道德等诸多要素的限制,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就会形成多样的婚姻方式、婚姻观念、婚姻礼仪以及婚姻习俗。畲族与瑶族是历史上颇有渊源的两个民族,在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相似之处。基于此,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视角对畲瑶两族传统婚姻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考察,以期可以较为清晰地揭示出他们鲜明的民族婚姻文化内涵,并为我们梳理和考察整个人类婚姻文化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型。

一、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类同性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特征、环境条件以及动植物情况等自然面貌。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场所。文化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相关的文化创造活动。简言之,自然地理环境是传统婚姻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和婚姻结构,并最终构建出别具一格的婚姻文化

(一)畲瑶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发展和演变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养料,同时也制约着各种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因而,对畲瑶两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进行概述,将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研究其对婚姻文化产生的影响。

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祖国闽、浙、赣、皖、粤、湘六省一百多个县、市的山区或半山区,特别以东南部的福建和浙江两省人数最多,它与周围的汉族杂居交错,居住得非常零散,一般是几户或几十户的聚居村落,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是一个杂散居的兄弟民族。畲族生活在山脉交错、峰峦起伏、丘陵密布的山区,且多居于崇山峻岭的山腰和山顶上,故古人有诗云:“攀陟重岩艰,依栖穷谷僻”[1],可见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封闭,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畲族居住地的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沿海倾斜,山脉大都形成由东北向西南的走向,主要山脉有闽、赣交界的武夷山、杉岭,闽、浙交界的仙霞岭,浙江东南部的雁荡山、天目山、括苍山及洞宫山,广东的罗浮山、莲花山、凤凰山,此外还有闽北的鹫峰山和闽东的太姥山等。畲族居住区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一般冬季较寒冷、下雪少、霜期短,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畲族地区溪道狭窄、溪流环绕、滩多水急,溪水从深山峡谷奔流出来,水量丰富,多汇入瓯江、闽江和汀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畲族地区提供了便捷的水路交通条件。畲族山岭层叠,林区面积广大,树木种类繁多,江河纵横,煤、铁、金、铜、钨、石墨等物产资源丰富,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如上所述,畲族与山有着不解之缘,不但畲民的生活与大山息息相关,而且畲族各种民族文化的产生也离不开“山”这个大背景,终使畲族具有了浓郁的山间气息与充满奇趣的民族特色。

古人云:“随溪答群处”①参见: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M]. 稿本.1968、“山居者为猺”①1816。瑶族《过山榜文》记载:“王瑶子孙,居住高山草岭养生活命,敬奉盘王圣帝,但有高山厚岭,日月照临,听闻禽畜之声,青山石壁,听闻饿鬼之声,荒地冲中,常闻野狸之叫,乃系瑶人耕管之业。”[2]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亦载:“傜。本盘瓠之后。其地山溪高深,介于巴、蜀、湖广间,绵亘数千里。”[3]从自然地理环境来说,瑶族幅员广阔,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山居民族。瑶民居住在东起广东乳源,西至云南勐腊,南达云南河口和广西防城,北迄湖南辰溪的地理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广东、江西、贵州、云南等六个省(区)的一百三十多个县,与畲族一样也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布局。在瑶族居住区,迁居平地者为“平地瑶”,而居于白云深处的水源山林地带者称作“盘瑶”或“山子瑶”。瑶族一般处于崇山峻岭、绵延起伏、溪流环绕的山区,其中的主要山脉有五岭、十万大山、都阳山、雪峰山、六韶山、哀牢山等,展示出一派令人神往的南岭风光。流经瑶区的各大江河水系也颇多,有广东连南、连州的连江,乳源的武水,英德的北江;湖南江华的沱水;广西贺州的贺江,都安、巴马、大化的红水河;云南河口的红河、南溪河,勐腊的南腊河;贵州的榕江、从江等。瑶族多处于亚热带林区的高山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常言道:“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所以每个瑶区的气候也是有所差异的。此外,瑶族地区的矿物、植物、动物等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为瑶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的条件。以上所述足可以表明瑶区内各部族与山、水等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一些学者提出的“瑶族=大山”[4]的公式还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知畲瑶两族大多傍山而居,多处于山区辽阔、溪流回绕、气候温和湿润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相似的民族文化。事实上,对畲瑶两族山居生活及自然地理环境的记载,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它们的先祖盘瓠时代,《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盘瓠“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5]由此可见,作为盘瓠子孙的畲瑶两族在山居、气候、自然资源以及地理分布等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是十分类似的,且这些内容又都是两族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它们将有利于促使二者形成风格共通的民族文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畲瑶婚姻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对象,也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对社会发展虽没有决定性作用,但却可以加速或延缓其进程。我们知道畲瑶两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十分相似的,两个民族拥有如此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那么其婚姻观念、方式、礼俗在表现形式上应该是怎样的呢?畲瑶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又会产生何种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畲瑶两族依山而居、山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所以两族的聚居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婚姻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对畲瑶传统婚姻文化形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与山的密切关系,在畲瑶两族的婚礼中,都体现出了大山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山歌定情这一婚姻礼俗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大山不仅孕育出畲瑶两族以山为媒的民族风情,而且展示了其特有的山间地域文化;第二,所谓“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①参见: 罗愿. 淳熙新安志: 卷一: 风俗[M]. 清嘉庆十七年刻本. 2.,也就是说闭塞、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古代遗风的保存,在畲瑶两族婚礼中拜堂合婚时女性是不下跪的,这主要是因为穿着凤凰装的新娘是三公主的化身,而公主是不下跪的,可见畲瑶新娘不下跪的历史由来已久,这是由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婚习残余中女性的较高地位所决定的;第三,受闭塞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便的交通条件限制,畲瑶两族人民与外界的接触几率非常小,又因畲族和瑶族的婚姻观念是同姓不婚,所以在选择配偶时,当地居民只能把视野放在较近或相邻地区不同宗族的人们身上,这就大大缩小了当地居民的择偶范围和通婚半径,不利于配偶通婚圈的选择和适应。

可见,一个民族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与该民族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畲瑶两族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仅减少了畲瑶两族传统婚姻文化受外来文化作用的程度,还较多地保留了畲瑶两族独有的婚姻文化和民族特性。事实上,像苗、侗、黎等其它很多的少数民族也与畲瑶两族一样,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闭塞,较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婚姻传统和文化特色。但随着现代社会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大山等边远山区的开发,自然地理环境对畲瑶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传统婚姻文化的保护作用已经逐渐减小,并且越来越弱,所以我们要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尽可能地存留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因为它们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所共有的财富。

二、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类同性形成的人文社会环境

一个民族婚姻文化的进程不仅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由社会经济、民族意识、宗族组织、族际关系、政治制度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所构成的人文社会环境的发展程度。婚姻与饮食、服饰、宗教等文化一样,不单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生活方式,而且是受到人文社会环境制约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现象。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人文社会环境更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的形成、发展、稳定、完善及社会文明的演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独特而滞后的社会经济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人们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束缚,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婚姻文化的发展程度。简言之,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就会创造出相应的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如果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那么婚姻也会快速发展,并且会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那么婚姻也会降低其发展的速度。足见,社会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婚姻文化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受生产力水平、地理位置、居住条件等诸多历史原因的限制,畲瑶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一直不发达,并因此形成了几种与社会经济有所关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姻方式,且这些婚姻方式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在一定程度上远远超出了婚姻这一本体现象。首先,畲瑶两族都有入赘的婚姻方式,究其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一般是在女方家是独女或者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实行招赘,当然也有将“男妻”作为货物用聘礼“买断”的形式,这样既能满足女方家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也能缓解男方家的经济压力。其次,服务婚也是畲瑶两族在历史上盛行过的婚姻方式,这种婚姻主要是因为女方家不愿无偿嫁女,所以让男子来女家以劳动的方式补偿其经济上的损失,服务期满后男子携妻子就可回夫家,实际上服务婚是一种有限的经济入赘。还要提及一种“做两头家”的婚姻礼俗,这种婚姻要负责男女双方家庭的劳动生产,是一种根据双方的家庭情况实行的婚姻习俗,主要是因为男女双方家庭都缺乏劳动力所造成的。

以上这些婚姻方式和习俗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源于两族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在婚姻中采取经济手段作为补偿。实际上,无论是“男婚女嫁”还是“女婚男嫁”,这种把婚姻与社会经济挂钩的手段,对缓解男女双方各自家庭中经济条件较弱的一方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通过对畲瑶社会经济与婚姻关系的考察,可知社会经济是两族传统婚姻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才会形成畲瑶两族这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婚姻文化。

(二)鲜明而固化的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又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熊锡元教授认为“民族意识”主要包含两方面涵义:“第一,它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第二,在国家生活中,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力、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6]因此,作为民族意识的外化形式之一,婚姻的产生、传承和延续势必与民族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畲族和瑶族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使畲瑶两族虽历经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始终保持了本民族意识,造就出了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婚姻文化。无论从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中,我们都可以看见其民族意识的身影,它对畲瑶婚姻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畲瑶两族早期有兄妹为婚的传统观念,它不仅是盘瓠图腾崇拜传说的生动再现,也反映了畲瑶早期血缘婚的足迹;其次,畲瑶两族有在节日里选择配偶的婚姻观念,这种以对情歌为主要形式的择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族外群婚制的朦胧记忆;再次,畲瑶两族的民族意识与大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点我们从山歌定情的礼俗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畲瑶两族的很多重要事情都是离不开大山这个主题的,因为大山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地方,是他们心灵家园的归宿。

每个民族都有表现自己文化特征的民族意识,它不能离开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民族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族情感、社会经济、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该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面貌上的真实反映。畲瑶两族的民族意识是畲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婚姻文化则是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透过畲瑶两族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发现两族的婚姻不仅是两族原始初民心理的一种折射,还是其面临生存环境作出的一种自身调适,更是两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流传下来的“固有文化”。

(三)神圣而封闭的宗族组织

《尔雅·释亲》记载:“父之党为宗族”①参见: 郑玄. 周礼注疏[M]. 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232.,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对“宗族”一词作出的解释。传统的中国古代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由共同祖先界定出的父系群体组成宗族,进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链接点。宗族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以祖先崇拜团结族人,强调同族意识和互助精神,并制定有相应的规范措施。宗族对婚姻的控制十分严格,宗族势力越大,就越会通过严密的组织力量加强对族内成员婚姻的控制,使族人产生依赖感,从而听命于宗族对其婚事的安排。畲瑶两族宗族组织的典型代表分别是“宗祠”制和“瑶老”制,它们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并对两族的婚姻起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畲民大都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每个村都设有名为“祠堂”的组织,同宗同姓的居民属于同一祠堂,所以又称“宗祠”。畲族实行同姓群体间的族内婚,同姓同宗者不能通婚,但同姓不同宗者可以通婚。而瑶族则盛行“瑶老”制,它是一种在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古老公社组织,产生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瑶老是元、明之后出现的称谓,有三种产生方式:(1)由民主选举产生;(2)由自然形成的族长本人兼任;(3)采用神判的办法决定具体人选。“瑶老”制一般在族内设置一个人,依照习惯法或族规主持、管理宗族内部包括婚姻在内的各种纠纷和事务。在畲瑶婚姻中,宗族组织对婚姻的深刻影响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舅舅被称为舅父的称呼、舅父之子有娶姑母之女的优先权、舅父不到喝不成婚酒以及婚礼中舅父要坐首席等礼俗中,可以看出舅舅在两族婚姻文化中有着不可比拟的地位和特权;第二,在拜堂合婚时,新娘不行跪拜礼,仅行作揖礼或根本不行礼的习俗,这不仅是对三公主原始崇拜的一种表现,更是畲瑶婚姻中尊重女权、女子较高地位的一种折射;第三,两族都有一种“兄弟死妻其妻”的婚姻观念,这种观念是早期族外群婚制时期兄弟共妻遗俗的表现,是收继婚、转房婚的有限变异,目的是用转房的形式保证本家族的财产不外溢流散。可是,带有原始初民性质的畲瑶宗族组织也是有区别的,如:畲族的宗祠主要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建立的,是汉文化与本民族特色文化的结合体;而瑶族的瑶老制则完全是浓重的本民族原始传统文化色彩的展示。

宗族组织对畲瑶两族婚姻文化的影响,简言之即“舅权为大、女性崇拜”八个字,但从中我们却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母系氏族社会残余体现在两族婚姻里的遗风。在畲瑶家庭中女子和男子虽分工不同,但他们都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且遇事要双方协商解决;而舅父虽不是家中成员,但也会受到特殊的尊重,在婚嫁时必须要听取舅父的意见,否则婚礼难成,表亲婚就是实践中对舅权为大的最有力印证,故畲瑶中有“舅爷大过天”的俗语。如是,畲瑶两族形成“舅权为大、女性崇拜”的婚姻礼俗,是与其宗族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宗族组织是两族传统婚姻文化形成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之一。

(四)多边而开放的族际关系

族际关系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对族际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对族际关系的理解也是互有差异的。族际关系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内容的影响:一方面,民族之间相互接触的范围;另一方面,当时、当地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潮的制约。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在族外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地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我国大多数民族历史上都与其他民族发生过或多或少的族际交往,因此族际关系对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也有着十分深刻的作用。

关于族际关系对畲瑶传统婚姻形成、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汉文化的不断渗透,使畲瑶两族婚姻中的一些礼仪有所改变。汉族婚姻中的礼俗是比较纷繁复杂的,除了我们所熟识的婚前礼俗“六礼”之外,还包括正婚礼俗、婚后礼俗、婚姻杂俗等三个方面,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婚姻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相比,畲瑶两族的婚姻礼俗就显得简单了许多,然而随着民族间交往的日益密切,一定程度上,两族由于被汉文化的先进性所同化,对本民族的婚姻文化进行了局部的“改良”。最早的畲瑶两族婚姻有走婚的习俗,新娘是步行的,但受汉族的影响有些地方也开始有了坐轿的礼俗;还有“合八字”、“看家势”、“缠足”等礼俗也是仿照汉族的“六礼”所创的。《民国建德县志》记载:畲族“结婚无礼帖,不事肩与,新妇出阁与新郎同持一伞,步行至乾宅,沿途唱歌取乐。”[7]《民国建阳县志》亦载:“近惟嘉禾一带,佘(畲)民半染华风,欲与汉人为婚,则先为其幼女缠足。”[8]而瑶族则是把六礼与本族婚姻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问婚、求婚、合八字、定婚期的婚礼程序。可以说,汉族婚姻文化在畲瑶地区的传播为两族婚姻文化的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标准”。其次,共同的生活环境、相邻的生活地域和类似的历史遭遇,造就了畲瑶两族与周边的苗族、壮族、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相似的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和婚姻礼俗。我国历朝历代的大多数统治者都会推行一套民族压迫政策,这使得许多民族之间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由于政治上的压迫,导致畲瑶与苗等少数民族经过长途跋涉才来到今天的定居地点,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相似的婚姻观念、方式及礼俗,如:在节日里选择配偶、寡妇再嫁的婚姻观念;招郎入赘、姑舅表婚的婚姻方式;山歌定情、拦路迎亲的婚姻礼俗。实际上,畲瑶两族与其它少数民族还有一种共通的婚姻方式,即掠夺婚,它的产生是与畲瑶两族长期的迁徙和原始的“自由”婚姻思想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婚姻方式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衍生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佯抢”。畲瑶两族与其它少数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不仅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畲瑶两族传统婚姻文化的交融贯通提供了便利条件,还使南方诸族在婚姻文化上呈现出了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我国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影响,最终结成了彼此间无法分离的族际关系,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大地上每个民族生活和发展的各个侧面。但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族际关系对每个民族发展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而畲瑶两族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婚姻文化。此外,国家的政治行为和民族政策以及本民族的祖先崇拜等人文社会环境,对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文社会环境为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使两族负载着特有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文化因子,并且在不断吸纳其他民族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本族的别具一格的民族心理、自我认同意识及民族凝聚力。

三、结 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多元文化互相叠合的产物。不同的文化类型会造就出不同的婚姻文化,使各个民族的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但相似的文化类型也会形成相通的婚姻文化,使他们展现出大量的同一性特点。通过对畲瑶两族传统婚姻文化历史条件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畲瑶之间形成了类似的传统婚姻文化,他们不仅在民族婚姻的要素上具有某些相似性,而且在婚姻文化形成、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种“趋同”现象。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若不是在历史上有某种特殊的渊源,这两个民族就不会形成如此相似的婚姻文化,因此畲瑶两族必然拥有着同源异流的紧密关系。

[1] 佚名. 诗篇: 畲客三十韵[C] // 潘绍诒, 周荣椿. 光绪处州府志: 卷三十: 艺文志: 下 // 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1078.

[2] 黄钰. 评皇券牒集编[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 238.

[3] 范成大. 范成大笔记六种: 桂海虞衡志[M]. 孔凡礼,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141.

[4] 蒲朝军, 过竹. 中国瑶族风土志[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2.

[5]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833.

[6] 熊锡元. 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4: 113.

[7] 夏日璈, 王韧. 民国建德县志: 卷三: 风俗志: 时尚土礼[C] // 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县志辑.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3: 46.

[8] 姚有则, 万文衡. 民国建阳县志: 卷八: 礼俗[C] //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地方志集成: 福建府县志辑.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232.

猜你喜欢
礼俗婚姻民族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我们的民族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CLOSE TOHEAVEN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多元民族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古代礼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徽州礼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