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五对关系

2013-03-27 01:49曾德生
地方治理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师生关系思政

曾德生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明显改善教学状况,真正提高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五对关系是重要途径。

一、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学习。对于思政课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由于学生自小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有政治课程,学生对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成见、偏见甚至逆反的心理,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以期达到师生共同搞好教学的目的。

要实现改变,从何入手?笔者认为,应从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入手。那么,何谓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又该如何建立?笔者以为,现代大学里良好师生关系应定位在三个层次上比较适宜。首先,师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学生要平等相待,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理解其思想、行为,充分关心其心理生理和学习生活等;其次,师生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要求教师以诚相待,相互信任,才能彼此沟通、交流,老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愿主动接近老师,正确理解、接受老师的教育;再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教师要爱护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做到正直、善良、正派,才能够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让学生情感打开思想闸门,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上好思政课,第一堂课很重要,要紧紧抓住学生。要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课前,要提前做很多“功课”,目的就是了解上课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主动融入学生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你“爱”学生。了解学生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班主任介绍、其他任课教师的评价、查找学生档案资料等渠道;走进课堂,教师则要根据课程、专业、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好课堂教学的设计,关键要把课讲出道理、讲出水平、讲出风格,紧紧吸引住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是“负责任”的教师。

良好师生关系的题中之义,要求“记住学生名字”,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老师能记住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说是那样的重要!记住学生的名字,你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在乎他,重视他,关心他,这是一个师生沟通的便捷之道,也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的好方法。记住了学生名字,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实现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学生首先喜欢老师,然后喜欢老师的课,配合老师的教学,进而达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实现教育目的。

二、史与论的关系

尽管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但他们对思政课“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性认识毋庸置疑。这说明既要正视思政课遇到的挑战,同时要把握思政课的新要求,尤其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在需求。我国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安排政治课,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一个阶段的思政课内容和教学要求各有侧重,中小学阶段的政治课程,侧重在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大学阶段的课程教学来说,应该摒弃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既要讲观点,更要重论证,尤其要把握好深浅度,注重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视野宽度,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洗礼、思想的沟通、观念的碰撞。大学的四门主干思政课都要立足于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突出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就要营造学生思考的情景。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不要太突兀,对于似曾相识的理论要掌握学生,要有思维连贯,过渡自然,不孤立原理、割裂其逻辑关系,使之合情合理。

在史和论的关系上,存在着重论轻史,以论代史,或者干脆不讲史的情形。理论虽然是枯燥的,但理论不是孤立的。理论的特点在于逻辑推理证明,理论的形成、确立来源于现实,因此用历史事实材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做证、做注,找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便是史论结合。历史是由一个个故事所组成的,要学会讲故事,讲故事就是讲历史。比如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就要讲清楚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包括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同时要讲清楚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自然得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现实的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再如,在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时,我们大多都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如果我们能从历史学的角度,把认识论的问题归纳为: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能力、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真理性、认识的检验标准、认识的价值等历史线索,讲起来连贯,学生学起来脉络感(历史感)很强,教学效果就会好。

史论结合,不仅是教学思维问题,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很高要求,它考验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智慧,“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每一理论观点的形成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史论结合,以历史来阐明理论形成的土壤,以理论来撰写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要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关键在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讲什么”,就是指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体系,掌握每门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每门课程、每个章节从教学点来看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需要把握理论(原理)的思想精髓和灵魂本质。“怎么讲”,就是坚持“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对于一些重要原理要“集中讲、重点讲”。比如辩证法中“联系”与“发展”这两个范畴,一般的讲法就是“概念、特点、实质”等,讲得很晦涩,浅入浅出,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听起来很枯燥。实际上,“联系与发展”是我们学习辩证法的两个重要基点,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逻辑顺序来讲:“联系(发展)的含义、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的方式解决问题”等,讲的过程中结合典故实例,深入浅出,把枯燥的理论讲活,甚至讲得有激情,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够融汇贯通。当代青年学生需要思想启蒙,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让学生有思想、有信仰、有精神是思政课的使命,使学生在面对众生喧哗、急功近利、浮躁偏激的现象时,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稳定的心态。笔者认为,教师的讲课激情是内容和形式之间的桥梁,给学生营造启迪心智的情景和空间,把学生带进你的世界,设置有价值、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增长智慧。

还有就是运用教学手段问题。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照本宣科是学生最反感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可多样化,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板书教学,或者是案例式、专题式、启发式教学等等,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也不一样。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把握理论传播或者学生接受理论的最佳方式和途径,当好“理论翻译”。要根据学生生活方式、审美方式、表达方式的变化特点,教学语言要丰富贴切,理论表达要生动活泼,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引导、评价式教学。教师要学会当“摄影师”,既会抓拍美的瞬问,发现学生个体的思想闪光点,关注学生个体的表现,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收获,又要会拍“集体照”,让每个人都把目光投向你,把大家的思想意识调动起来。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观点与材料要相结合,关键是结合什么、如何结合,联系哪些实际、怎么联系实际。首先,要解决学生对理论的态度,正确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摒弃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课堂上,引导、激发对所学理论多向思考,分析、判断理论的合理性。鼓励学生“问到底”,教师“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要像剥笋一样,逐步地深刻分析。学生要能对现象进行理论分析,而思政课要联系的实际,包括时代的热点、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比如官员腐败、分配不公、房价问题、道德伦理、法制观念、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等等问题,要主动回答学生的困惑、疑虑。

其次,要处理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关系。思政课涉猎的问题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法律,生理、心理、生活,理想、现实。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不是工具,关键要启迪心智,点拨、点化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的心胸更加开阔,能运用理论解释社会现象,回答社会问题,解决个人思想上的困惑与疑虑。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都会让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这样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五、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理论上要有所创新是不容易的。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创新,要辩证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否则会在实践中跑调、走样。笔者认为,教师对某一问题深入、精辟的独到见解,对某一理论作出创造性的理解或解读,也是创新。比如,关于我党几代领导人的哲学思想,就是要把握其精神实质,作出自己的理解。如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特点是阶级性,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人民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特点是先进性,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点是科学性;又如,对我党90多年的历程,可分为三个30年加以区分,分别概括为以革命为本、以政治为本、以经济为本,接下来应该是以人为本。这些在教科书上是没有的。

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继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摒弃师道尊严的条条框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方教与学的能动性,摒弃教师单向讲解、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方面部分年长教师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稳,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但理解有失偏颇,在课堂教学中一味追求课堂活泼的氛围,却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处理好教材与讲稿的关系。教材是教学大纲的承载者,思政课的任务不在知识的传授,而是教育引导,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的讲稿要在立足于教学大纲、遵循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风采和魅力。

思政课各门课程、各个理论之间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当中的联系,不能只知道自己所授课程,而不管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同行之间要开展互相学习、集体研讨等活动,集体备课、同行听课、评课制度要坚持,同行之间要就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思政课的考试考核方式要改革,要从考知识转变为考能力、考态度、考价值观等。从形式上讲,可以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期终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等方式,既要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又不能让学生感觉毫无压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猜你喜欢
思政课师生关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