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污染问题探析——以富士康入渝为例

2013-04-02 03:29冯志鹏陈廷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电子行业污染环境

冯志鹏,陈廷辉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重庆401120)

电子产业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治理该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政府和企业最为关心的大事。2009年,富士康这个电子行业的巨无霸入住重庆,极大提升了重庆电子产业的生产能力,带来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是重庆电子行业的一件标志性大事,也使电子行业成为重庆最大的产业之一。但是,电子行业作为一种高污染行业,它的快速发展极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因此,我们以富士康入渝为契机,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富士康本身,更在于整个电子行业,旨在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探究对该行业污染的规制,以期建立一种新型公共环保制度,减少该产业对环境的污染。[1]

一、电子行业污染的现状

(一)污染的种类多

1.水体污染。电子行业涉及的领域较广,包括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在内的企业会产生高浓度的工业废水,其中含有总汞、总铅、总镍、总铬、总锌等有剧毒性的第一类污染物;酸碱、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石油类、动植物油、总铜、总锌、氟化物、氰化物等第二类污染物。这些物质大多含有重金属元素,排入水体后很难在环境中降解,而重金属元素进入人体后能和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2.土壤污染。电子行业在生产过程会排放包括炉渣、金属废弃物、放射性废弃物、环氧树脂废渣等大量有毒有害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经过风化、雨淋、地表径流等作用,其有毒物质会进入土壤,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严重者寸草不生。同时,毒害物质在土壤中聚集,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此外,由于电子产业的更新速度较传统产业相比更加迅速,所以包括电脑、电视、蓄电池在内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而我国目前的电子产品回收率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必将有更多的电子废弃物因无法回收而被堆放于土壤上,势必导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3.大气污染。对于电子垃圾的处理,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焚烧法进行处理,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固体废弃物,但是,电子垃圾在焚烧时会产生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氯化氢、氮氧化物等毒害气体,导致当地的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另外,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经过风化和雨淋,极易被空气中的微生物分解,同时释放有毒气体,对当地的大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部分危害严重的地区甚至会使附近居民出现中毒现象。

4.噪声污染。由于大型电子规模的生产普遍较大,因此在企业厂房的周围生产电子产品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导致周围噪音超标,对企业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污染的危害广

电子行业污染不单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破坏,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电子废弃物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到土壤、空气、水源中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巨大危害。众所周知,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富集会直接造成癌症、水俣病等多种疾病。近年来,我国广东、江苏、陕西、河北等地相继出现“癌症村”当地居民的癌症发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00多倍,而据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水源或土壤大多被当地的电子或化工企业所污染,当地居民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电子垃圾不单是一种污染更是一种剧毒物质,其对人们的危害不是间接通过影响环境而是直接作用于人体,因此,电子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强,表现更为直接。而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这种污染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三)治理的难度大

电子行业污染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污染,由于电子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贡、砷、铬等有毒元素,以及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物质的处理无论采用焚烧、掩埋或其他方法都无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另外,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电子行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增长点,是构成地方GDP的重要份额。因此,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对污染重视和治理力存在明显不足。此外,我国对于电子垃圾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从客观上来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增加了电子污染的防治与治理难度。

二、电子行业污染治理的问题

(一)政府监管不力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一些政府部门片面重视GDP的增长,过分强调招商引资,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大企业、大财团大开绿灯,放任其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也促使环境问题更加尖锐。而政府法律制度不健全,许多明显不道德,甚至侵害社会利益的做法,法律并未对其进行有效涵盖并给予相应规制。一些企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证据确凿,但由于缺乏适当的法律依据,或者是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够,其导致污染的情况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从政府角度来说,近些年对电子企业并非没有监管,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导致监管措施和处罚力度相对较弱,企业的守法成本远远大于违法成本,因此不少电子企业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往往选择继续进行违法生产,即便政府在事后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罚,但是罚金与所获利益相比微乎其微。

(二)企业治理效率低下

1993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着手制定与实施一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旨在减少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国内许多企业并不重视国际上这些相关制度的建设,许多企业没有建设ISO14000、ISO140001等制度,即便有建立的企业也是采取应付的方式,对监管部门虚与委蛇。这导致我国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无法在污染治理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治理模式,进而造成污染处理效率低下,同时也使得各个企业难以直接形成有效的合作,无法形成污染治理的合力。

(三)社会监督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机制[2]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而社会监督体制无疑是其中的关键所在。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更高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为社会监督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大型电子企业无论在其生产还是销售等方面都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关注。但现实生活中,主流媒体所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电子行业所创造的价值,带来的收益,往往忽略了电子产品生产背后蕴含的环境问题。

三、电子行业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新型公共环保制度

1.改变经济发展观念。基于当前电子行业污染规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设立新型公共环保制度,革新单一的行政管理。首先,改变自身发展理念。要统筹兼顾,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即企业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次,贯彻全民共建理念。一方面,要求社会民众与政府一道,共同督促相关企业;另一方面,加强公众参与,让民众成为监督的主体之一,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使企业的污染行为无处遁形。

2.完善法律规制制度。第一,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电子企业周围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予以惩治并督促相关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第二,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污染排放标准和惩罚措施,使政府在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第三,建立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当企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时,在加大对其处罚的同时降低其环境信用,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减少对其的扶持。第四,建立包括国家、企业和社会在内的救济系统,完善电子污染救济制度,当电子污染发生时迅速启动救济制度,将污染范围和程度降到最小。第五,提高环境标准的水平。片面重视GDP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再适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环境标准的水平,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加强企业环境责任。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3]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润之外承担的一种公益性责任,这种责任既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亦是法律上的义务。[4]将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降到最低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当代社会,企业不仅需要追求自身的发展,更需要对整个社会的环境承担责任,企业的环保责任感与每个居民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加大自身的环保投入力度,确立其应有的环保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二)强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社会监督

1.倡导使用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一类产品,它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产品的使用不单是企业应该追寻的一种目标和方向,更是当今世界的潮流。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提倡使用带有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从我国的情况来说,绿色产品的推广使用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唯有利润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种类和性质。所以,绿色产品的推广关键在于使消费者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树立低碳环保的节约意识,在选购商品时充分考虑该产品的环保性,通过消费方向引导企业的生产方向,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

2.发挥“用脚投票”的选择效应。所谓“用脚投票”,是指资本、人才、技术流向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调查显示,消费者一般倾向于绿色消费和环保产品,更愿意选择环保产品,更喜欢有环境责任感的企业产品。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的“选择效应”,通过市场价值规律促进企业自身加强环境保护,更新设备,提高环保技术,促使企业在生产与销售活动中更加注意自己的环保形象与社会影响,让环境因素成为企业永续经营和不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3.培养公民环保意识。新型公共环保制度与传统环保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社会的参与面和对社会的影响力。传统的环保机制只是国家从宏观角度来提倡民众例行环保,通过相关的法规文件,刚性的要求使企业和社会机构进行环保。而新型环保机制则更加注重整个社会环保风气的培养,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培养全民的环保意识,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全体公民投身于环保事业之中,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双重影响,让企业自觉认识到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逐步从被动环保变为主动环保,逐步使企业的环保投资由企业负担变为有益投资、长效投资。

[1]周生贤.让发展和保护实现“共生”[J].中国科技产业,2012,(04):16.

[2]郑少华,齐萌.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机制:立法评估与制度重塑[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01).

[3]钟宏武,许英杰.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使命[J].企业文明,2012,(06).

[4]白若艳.环境保护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2,(03).

猜你喜欢
电子行业污染环境
2022年5月电子行业运行数据报告 电子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浅谈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电子行业废水治理问题与科技需求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