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质疑与坚定道路自信

2013-04-07 10:17刘爱武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道路特色

刘爱武

(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道路自信,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也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道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热议,赞赏者有之,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坚定道路自信,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也有利于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种种质疑。

一、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愈来愈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成为一些国外学者议论的焦点。特别是2004年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北京共识”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热议迎来一个新的高潮,以“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为标签的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评论充斥各类媒体。这些研究和评论中不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客观与公正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种种原因,多数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分析还是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更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这些质疑,对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特别是对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

第一,中国的发展成就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一些西方学者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只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依然处在一个非常低的层次之上,中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第二,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经济增长的代价过于高昂。虽然经济实现了增长,但是环境被严重破坏,资源被过度消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异于饮鸩止渴,考虑到如此高昂的成本,中国的发展成就也就不值得为人称道了。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仅仅使一部分中国人富裕起来,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而且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邓小平所担心的两极分化现象在中国已经日益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已经走上了邓小平当年所担心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表面的风光之下,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危机。“中国尽管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却缺乏吸引力。世界上有多少正在崛起的国家——印度、巴西、印尼和土耳其——把中国看作赶超的榜样?”①《日渐衰落的西方仍有故事要讲——评约瑟夫·奈〈权力的未来〉一书》,《参考消息》2011年3月14日,第12 版。

(二)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快速增长,贫困人口大量减少等等。但是,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其他一些东亚国家的发展并无二致,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者是中国模式,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当年的东亚模式一样,都是靠高储蓄高投资来推动的。乔纳森·安德森指出:“实际上,获得8% ~9%的年增长速度并不值得过分惊讶,因为亚洲其他经济体也曾经在将近30年左右的时间里保持了近似的高速度。……面对这样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很多人表现出来的过分激动反而令人费解。”②[美]乔纳森·安德森:《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余江等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因此,并没有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抑或中国模式的存在。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成功,纯粹是利用了后发优势的缘故。他们认为,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经济政治秩序,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路线的推行,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最值得称赞的一点,就在于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机遇,利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又依靠自己特殊的劳动力优势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完全是建立在西方国家过去上百年发展成就的基础之上。“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与其说是中国的奇迹,还不如说是世界带来的奇迹。”③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八旗文化(台北)2010年版,第58页。

(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

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关注,不仅局限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是否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性质才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国外学者看来,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抛弃了社会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一些理论观点,都只不过是为中国脱离社会主义发展轨道所提出的借口,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要脱离社会主义,引进资本主义。大卫·哈维在《新自由主义简史》的封面把邓小平与里根、撒切尔夫人等这些新自由主义政治家并列在一起,就是要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同当时的英国、美国一样,也是要走新自由主义道路。他还指出,中国经济改革的时间与英国和美国转向新自由主义的时间相一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①David Harvey,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120.也有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左翼学者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所带来的后果,都表明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过是一个幌子,中国实际上越来越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已抛弃了社会主义的一切价值、原则等等。马丁·哈特—兰兹伯格认为,“中国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并未将中国导向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而是导向了一种日渐分化和残忍的资本主义形态。”②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China and Socialism:Market Reforms and Class Struggle,Monthly Review Press,2005,p.34.“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通往社会主义的复兴,而是通往彻底的资本主义复辟”。③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China and Socialism:Market Reforms and Class Struggle,Monthly Review Press,2005,p.16.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像中国的一些改革者所描述的那样,“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而实质是“利用社会主义来建设资本主义”。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并非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是一种另类的资本主义道路,它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最主要的不同,无非是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根本变革,中国还保持了政治上的“一党专政”而已,中国的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独裁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威权资本主义。

(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持续

也有一些国外学者承认,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因此,中国的发展将难以为继,不应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所蒙蔽。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苏联也曾经获得过高速的增长,而且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崩溃的迹象之前,它也一直被当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也有着与前苏联类似的扭曲,它可以避免同样的突然崩溃的宿命吗?”④[美]乔纳森·安德森:《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余江等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属于适合它的那个历史阶段。而现在,那个依靠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能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应该成为历史,走向终结。还有学者指出:“中国马上就要面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多年来,中国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目前这种发展达到了上限,因为让民众弃农务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缺少技能或制度障碍也妨碍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巴西受困于这种局面已长达50年,泰国和马来西亚如今或许也深陷这种困境。中国能躲过这个陷阱吗?”⑤《中国或陷中等收入困局》,《参考消息》2011年5月9日,第5 版。

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有的是因为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有的则完全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误解和歪曲,不利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一种全面客观的认识,不仅在国际上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象,还会削弱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更需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种种质疑做出分析和研究,做出有效的回应。

二、坚定道路自信,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既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包含着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引领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的信心。当然,提出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既不是要否定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也不是说在继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我们不会遭遇挑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我们所犯过的错误,决不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质疑,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坚定道路自信是回应国际社会质疑的前提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回应国际社会各种质疑的前提。如果我们自己都对自己所走的道路缺乏应有的自信,就无法对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进行有力回应。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论调不断涌现,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再到中国模式威胁论等等,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解读五花八门,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本质。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理论界,我们都没有能够对国际社会这些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有害论调做出积极有力的回应,以至于在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性质、价值和意义等问题上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我们自己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清楚“路在何方”,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对国际社会的质疑做出坚决的回应。然而,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开辟,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也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所取得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特别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拓展指明了方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所以,我们有理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二)坚定道路自信,不走封闭僵化老路

坚定道路自信,也是深化改革开放,不重走封闭僵化老路的重要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由于客观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主观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以及我国国情认识不够全面,中国没有能够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异常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正是建立在对过去封闭僵化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问题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等现象的持续广泛存在,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发生转变,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都片面地归咎于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失去了自信,因此提出要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上去。然而,事实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所以,提出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强调不能走回头路,而只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提出坚定道路自信,也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走向保守、倒退的质疑。近一时期以来,一些国外学者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并没有表现出越来越开放的姿态,相反,却越来越趋向于保守。长期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周刊》资深记者迈克尔·舒曼2012年9月在该杂志刊发《中国的新长城》一文,指出外国公司在中国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越来越多,遭遇的障碍越来越多,他把这种障碍看作是中国新的长城。长城曾经是中国封闭的象征,中国新长城的建立“是对邓小平领导的卓越非凡的对外开放的倒退。”他还形象地指出,现在的中国,从“车窗向外看去,到处都是路障”。中国新长城的建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还正在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苦苦挣扎的欧美国家来说,都不是好事。①Michael Schuman,Jiang Chengcheng,Austin Ramzy,The New Great Wall of China,Time International (South Pacific Edition),Vol.180 Issue 13,pp.38-42.其实,迈克尔·舒曼所谓的中国的“新长城”,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们之所以感到一个新的长城正在建立,无非是它们在改革开放之初所享受的“特殊待遇”已经不复存在,而不得不遵守日益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实,“新长城”的建立,不是代表中国要重回封闭僵化的老路,这些“新长城”恰恰是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提出,就是要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

(三)坚定道路自信,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坚定道路自信,是改革开放不走改旗易帜邪路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试图影响甚至左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等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社会思潮涌入中国的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试图动摇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利用中国改革开放的机会,使中国改旗易帜,把中国引向邪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把中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是拯救垂死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些社会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在本质上就是为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而服务的。受到这些社会思潮的影响,围绕中国改革开放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人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甚至是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改革,都只是枝梢末节的修修补补,并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性变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改革终将难以进行下去,而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变革,只有实行彻底的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走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成为“历史终结论”的唯一例外,自由资本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未来。要坚决抵制这些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实际上,历史已经一再证明,新自由主义并非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真正出路。一部分拉美国家和俄罗斯在服下新自由主义的药方之后,并没有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他们遭遇的不是“陷阱”,就是“休克”。他们的教训值得我们警惕。俄罗斯经济学家克洛茨沃格曾经这样深刻地指出:“中国过去在十月革命后‘以俄为师’,现在,我建议中国同志继续‘以俄为师’,只是我们这次不是胜利者,而是失败者。俄罗斯的改革彻底失败了。莫斯科是北京的一面镜子。”①吴易风:《俄罗斯经济学家谈俄罗斯和中国经济问题》(下),《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12 期。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解体,其最初的表现就是失去了对自己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自信。新自由主义在中国泛滥的唯一结果,就是把中国带上一条经济停滞、社会倒退、生活下降、政治动荡的不归之路。要避免走上这样一条不归之路,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三、科学分析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质疑,坚定道路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应该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然而,一个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都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的误解。产生这种误解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一个科学完善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郑永年认为,“中国目前缺少一整套理论把自己说清楚。”“官方、民间都用西方的话语来解释中国,这是最糟糕的。现在西方主流社会想了解中国,只能通过西方的中国问题专家来了解,但这些专家有些往往受意识形态影响比较严重,会看着‘苹果’来论述‘橘子’”。②王眉:《把中国模式解释好——郑永年谈中国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1年第1 期。因此,认真分析西方学者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动因,全面阐释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辩证看待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一)分析西方学者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动因

分析西方学者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动因,是全面理解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种种质疑的关键。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挑战的担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方社会依然存在严重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偏见。当然,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削弱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以使中国走上西方国家为中国设计好的自由资本主义道路。

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中国的快速崛起直接挑战了当前以西方世界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并且对西方的自由民主理念带来极大威胁。马克·里欧纳德这样指出:“北京的崛起业已改变经济和军事势力的平衡,此刻又在改变世界对政治、经济和秩序的想法。”③[英]马克·里欧纳德:《中国怎么想》,林雨蒨译,行人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在他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正日益打破美国企图使整个世界日益美国化的美梦。因为,“从伊朗到埃及,从安哥拉到赞比亚,从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从印度到越南,从巴西到委内瑞拉的中等收入和贫穷国家的研究团体都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穿行寻找北京经验的教训。”①[英]马克·里欧纳德:《中国怎么想》,林雨蒨译,行人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所以,对于一些西方学者来说,质疑甚至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削弱中国发展模式对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冲击,是他们维护美国主导下的现存世界秩序的现实需要。迈克尔·舒曼直言:“当美国取代衰落的不列颠帝国成为全球领导者的时候,全世界很清楚会发生什么——总体而言,美国会继续坚持自由企业和民主的理念。现在,一个同样重大的转变正在发生——东方的崛起——但人们不知道这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意味着什么。或许这是我们最担心的。”②[美]迈克尔·舒曼:《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参考消息》2011年6月9日,第14 版。

另外,一些西方学者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依然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主要在于他们的观念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所谓的自由民主资本主义道路。任何其他的发展道路都已经被证明,或者即将被证明都是错误的。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终将被证明是错误的,历史的发展只能终结于自由资本主义一条道路。郑永年对西方学者的这种观念进行了深刻的评析,指出,“如果中国的发展是因为中国学习西方,接受西方的价值,那么,中国的发展是可以接受和称道的。这就是西方经常所说的‘正确的发展方向’问题。但是,如果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中国本身价值所致,那么,这就被认为是对西方的威胁,也就是西方所说的‘错误的发展方向’。”③郑永年:《中国模式能够被围堵吗》(上),《参考消息》2009年9月10日,第16 版。在一些存在严重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偏见的西方学者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的自然是一种错误的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与否,发言权并不在西方学者。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是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乔舒亚·库珀·雷默在提出“北京共识”时过八年以后再次强调,中国的实践表明,通往现代化道路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他指出:“当今世界是否仅有一条现代化之路?应对后现代化又是否仅有一种办法?我以为答案还是显而易见的,即道路和办法都并非唯一,并且历史条件和现实挑战所带来的约束也还将继续存在下去。这一状况对普世价值构成了巨大压力,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状况与人们对自由、正义等理念的追求是本质一致的、可兼容的。”④《和而不同:现代化道路有多条》,《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1月7日,第14 版。其实,无论是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崩溃论,都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国高速发展的一种不安甚至恐惧,也恰恰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没有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快速发展是西方社会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前提,任何一条已经被实践证明失败的道路,不需要再去质疑甚至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被质疑,恰恰是因为它的成功。因此,这些论调越是甚嚣尘上,我们就越应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哪一种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都行不通,除了社会主义,中国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一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则证明,只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考虑中国的实际也行不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实践也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能够带来幸福美好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在历经曲折后胜利开辟,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在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初,就提出了人民利益标准,无论是一切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还是“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初衷就是要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则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是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民的选择,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价值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我们应当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首先要肯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引起世人瞩目,但是,却少有学者真正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内在根源。而这也是深层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应该说,通过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来发展自己,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普遍选择。但是,在众多努力试图通过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化的国家中,真正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改革无非是在经济上搞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在政治上搞多党制、议会政治等等,开放无非是放松管制,全面投入国际市场,毫无保留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而这恰恰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好的新自由主义发展道路,但事实却证明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

也有一些西方学者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归因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把中国看作是新自由主义成功的典范,①[美]乔纳森·安德森:《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余江等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歪曲。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并把它们概括为“十个结合”,这“十个结合”实际上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体现,与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有着鲜明而又本质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能够保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会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潮流,不会走向历史的倒退。西方国家所主张的经济上的私有化、政治上的多党制并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不可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终点。而尊重中国的客观实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科学的理论也只有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