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译之记忆与笔记

2013-04-07 13:45杨毅隆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短时记忆原语译员

杨毅隆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论口译之记忆与笔记

杨毅隆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记忆在口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成功与否关乎口译工作的成败,对其组成和运作方式的认识对口译研究和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首先对在口译工作中有效力的三种记忆模式进行了划分,阐述了各种记忆类别的特点和实验研究发现,由此揭示出不同记忆模式组成的记忆机制的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口译笔记的特点及其不可或缺性,说明这也是口译记忆的一大组成要素。

口译;记忆;笔记

在译学领域,最难做出系统研究的恐怕就是口译,其科研难度远远高于笔译。由于口译的即时性、复杂性,对其的科学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鲜有进展。这一状况直到20世纪后半叶随着口译需求量的极大增加、脑科学神经科学的进步以及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才得以改变,人们逐渐了解到口译的记忆机制并从相关学科中找到了其生理依据,以此又进一步完善了口译记忆的培养体系。记忆是口译的中心环节之一,然而公众对此至今依然存在诸多误解,对其感到神秘莫测。这反映出口译记忆有别于日常人们所熟知的记忆。这种记忆的最明显的两大特点,其一是依据一定的语境和逻辑线索,其二是具有适合口译工作的特定笔记系统。具体区分又可划分为脑记和笔记两大组块。

一 口译记忆机制

1.记忆分类。

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类记忆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一般说来可以从结构上分为三种,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延续的时间最小,是一切进入大脑信息的第一道门槛。目前对瞬时记忆的视觉、听觉编码研究表明,人的视觉瞬时储存容量约为9个刺激量,保持时间为数百毫秒,而听觉的瞬时储存容量要更小些,仅约为5个刺激量,不过保持时间却可达4秒。[2]短时记忆介于长时记忆与瞬时记忆之间,筛选过的刺激源存留在此阶段,储存在大脑的海马区。依照心理学实验结果,短时记忆持续时间仅为1分钟左右、信息量仅7个单位。不过,心理学也曾证实,如果对这些信息进行组合或编码,则较难记住的数字或信息也会因某种“强化”措施而变得容易得多。[3]这为经过严格训练的译员可以在无笔记时对多组数字和专有名词进行口译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对于短时记忆的就是长时记忆,其信息处理位置已经转移至大脑皮层,其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都大得多;其信息容量上限难以估计,时间可持续终身。

2.记忆机制。

显然译员的翻译过程中都包含了以上三类记忆。普遍而言,译员工作时的听辨着重利用了瞬时记忆,对话语内容、关键词等的贮存主要运用的是短时、长时记忆。由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都较短,这就决定了无笔辅助的口译都不会很长。在实际口译工作中,译员记忆机制较为复杂,会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有机结合起来。有一点予以注意的是,口译中所谓“长时”记忆是一种规律性的“遗忘”,不具备反复强化或长期保持的特点。这种特点恰与当下研究尚不够深入的中期记忆表现相似。M.勒代雷认为“中期记忆对话语的理解来说是必不可少的”。[4]

从记忆运作程序层面来看,它包含识记、保持、回忆/再认三个程序。译员的听辨、理解主要集中在“识记”过程当中,译员原语信息的贮存则在“保持”过程,而“回忆”/“再认”则与译语输出的准备工作相对应。口译记忆起始于识记过程,译员会结合有意和无意记忆对原语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有意记忆是译员的主要识记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化信息处理方式,其识记的效能与记忆方式、识记内容、工作目的有关;无意记忆则主要在潜意识区进行,主要用来处理一些意象信息、关键词语的内涵和个别非关键信息等。有时,这种无意识记对译员作用甚大,因为它可能构成译员“灵感”思维的刺激源之一。

3.记忆特点。

认知心理学的“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亦即加工深度越大,信息保持得越牢固。[5]因此,那些加工水平较高的语音信息保留的痕迹更容易持续得久一些。而加工水平又和理性分析、意象联想、加工时间等因素成正比关系。另有一些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人脑对信息加工越深,所需要的时间也越多。然而,由于口译的即席、即时等特征的制约,这种记忆方法不适合口译工作。口译中一个棘手的难题是“遗忘”,这也是译员在无笔记口译时感到头疼的问题。固然译员由于具备了特定的口译记忆技术,识记效果比常人要好一些,但显然原语也同样会发生一定变形。信息的保持和失落是永远相伴的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在于,译员应将精力集中在对“要点”和关键性信息的保持方面,同时舍去各种不必要的细节。目前,已基本弄清了短时记忆的遗忘因素主要是干扰,因此译员在进行短时记忆时最怕外界干扰或注意力不集中。而长时记忆的遗忘因素则有:干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启示译员,在原语贮存过程中原语语篇或语段中部的信息应予以特别重视。

信息提取是记忆的最终步骤。依照心理学研究,信息可以有两种提取形式,就是“回忆”和“再认”。某种经验过而不在现场亦可回想起来的现象称为“回忆”,而“再认”则是经验过的事物再现时能够回想起来的心理现象。口译时,译者的回忆大多涉及对双语词库和语法规则的“无意识”回忆,或对双语某种代码转换形式和某些成功的译语形式的“有意”回忆。但回忆在口译现场一般都表现为“有意”回忆:回忆时具有意识加工技术特征,并常常伴有联想、判断推理等技能。换而言之,译者所依靠的并非是直接回忆,而是间接性质的。实际上,回忆仅是口译记忆信息提取的辅助手段之一,其主要形式是再认。因为口译现场始终存在主题、环境、副语信息等提示性信息,能够帮助译员进行有效再认,相比于回忆要容易得多。

二 口译笔记

1.笔记的必然性。

理论上讲,原语发布时长大于1分钟译员就必须应用笔记,因为译员的短时工作记忆仅能覆盖1分钟左右的范围;且由于口译现场条件的限制,对专有名词、数字等的贮存一般都要借助于笔记,有时对某些关键词语、内容等信息的存储也有可能会使用笔记。除此以外,译员还可在1分钟左右的时间段内同时启动以语义分析、推断为主的长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双重形式。但若是大大超过1分钟限度,译员基本就只能采用长时记忆一种方法了,这就增加了口译记忆的负担和难度,另外也难以避免原语中某些重要细节的大量遗失。另据心理学原理,复杂的、合成性质的冗长复句的语法结构信息有时还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句法负荷。[6]然而这意味着,译员经过训练后信息感知和保持能力都会大幅度提高,同时笔记的使用亦在所难免。实际上译员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中大多都作笔记。

2.笔记特点。

口译的笔记有很多特殊性。它并既非学生所做的课堂笔记,亦不同于会议记录。而且不同于常人认为的速记员使用一定的速记符号的“速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译员尚无必要采用它那种可以记录原语一切信息的优势对,因为这反而会分散译员的有限精力。速记的一大缺陷是它的符号必须仔细阅读,稍有闪失即会出现差错。此外,速记的工作过程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对人脑能量的消耗绝不亚于口译。再加上速记符号有着不能显示出原语主要信息、关键词语译法、原语话语线索等不利因素,这样就很可能让译员再次浪费精力去“先拼读,再翻译”抑或不正确地“逐字翻译”。这样一来译员反而会减慢译语速度,甚至还会造成磕磕绊绊、译语失误率上升、词不达意等各种适得其反的现象。再次,记录“原话”并非口译笔记的目的,其目的应是迅速且短时间地保留原语关键词语、信息要点,并视情况转译成目的语。口译笔记是其他任何种类的笔记都无法取代的,因为它其实表现为口译“思维理解”的即席笔头提示形式。

综上所述,从概念上说来译员笔记可由此表述:它是译者现场运用某些职业化的方式快速、即席地通过加工话语思维线索以标定关键词语、原语内容和目的语搜寻的提示性笔记;它的目的并不是长时间地保留,而是译员记忆和现场理解的一种延伸方式。换句话说,笔记是口译员对自身翻译工作的一种补充性质的提示,它无法完全取代译者的记忆;它扮演着“路标”的作用,对译员在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起到提醒的作用。这意味着,口译笔记有职业性质的“内化”特点,这是与其他类别笔记的根本区别所在[7]。

三 结语

因口译工作者工作目的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其记忆方式也有自身的独特性。译员会利用原语要点、逻辑、主题等线索对原语关键部位进行强化,目的则是将这些信息先从瞬时记忆中剥离出来使之转入短时记忆或“中时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便是细节信息无法全面和持续时间不可能太长。于是这就决定了口译笔记的不可或缺性,同时为满足口译的即席、快速需求,这种笔记亦具有了简洁明了、富含逻辑的特点。

[1]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03.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13-121.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107.

[4]D.塞莱思科维奇,M.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旺家荣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191.

[5]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9.

[6]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96.

[7]吕国军,李胥森.语言与翻译[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86.

ClassNo.:H0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MemoryandNote-takinginInterpretation

Yang Yil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Yunnan 650500,China)

Memory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pretation. A successful interpretation always leads to a good memory, the composition and operation of which can be a great guidance to interpretation study and practice.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article classifies 3 categories of memory, which contributes to interpretation, clearly explain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finds, and reveals its operation in work. On this ba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cessity of note-take are stat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emory.

interpretation; memory; note-taking

杨毅隆,在读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口译专业2011级。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应用。

1672-6758(2013)10-0059-3

H059

A

猜你喜欢
短时记忆原语译员
基于非稳态调和分析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河口潮位短期预报混合模型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方法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短时记忆理论的影响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基于驾驶员短时记忆的可变信息标志布设密度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