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比较文学学科定义中的跨越性

2013-04-07 13:45李璐珂祁晓冰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

李璐珂,祁晓冰

(伊犁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清楚其概念和内涵,了解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如此才能更深入地发展这门学科。由于其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国内外学者还难以做出准确的定位,但是国内外比较文学学者在定义什么是“比较文学”时也都倾向于用几个“跨越”来界定。

法国影响研究代表人物基亚指出:“比较文学之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1]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基亚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是赞成跨语言和跨民族的,但在法国影响研究中,他们更注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的是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无论是跨民族还是跨语言,都要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这成为法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局限。

美国平行研究代表人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或多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进行比较。”[2]美国平行研究在法国影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同时在表述上也更倾向跨国界。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更注重的是作品、作家之间的比较,而且跨学科的提出将比较文学的发展推向了多元化。

国内比较文学学者在吸收借鉴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研究理论和方法后,也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属性,但是,在究竟是怎么跨越,以及跨越的具体内容上众说纷纭,有“两跨”“三跨”“四跨”等提法。

季羡林先生认为:“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3]在季先生看来,比较文学是要遵循跨国家和跨学科的,而且跨国家是比较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孙景尧先生也提出了跟季先生相同的观点:“比较文学是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同另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或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研究。”[4]而最新的提法是刘象愚先生的“比较文学的界定必须是跨民族和跨语言的”,[5]对于跨国界、跨学科和跨文化,他认为都是可以忽略的。

曹顺庆先生认为,比较文学的跨越应该是跨国、跨学科、跨文明,他在《比较文学学》一书中首先就否定了“跨民族”的观念,明确提出“实际上,所谓‘跨民族’是一个比‘跨国家’还要不恰当的提法,是一个问题更多、歧义更大的提法”。接着他又否定了“跨语言”:“‘跨语言’问题不可以作为比较文学定义的内容,否则将引起极大混乱”。[6]而乐黛云先生则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的文学研究学科”。[7]此外,更为明确的是陈惇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把比较文学看做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8]而杨乃乔先生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则更为直接,他认为“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9]同时,他还认为,跨民族比跨国家的说法要更准确。

从上面列出的观点来看,跨越的内容不尽相同,甚至有的观点截然相反。例如,季羡林先生、孙景尧先生和刘象愚先生都主张“两跨”,但是在具体跨越的内容上存在差异。前两者相同,而刘象愚先生却主张忽略前者提出的跨国界和跨学科。同样,虽然都是“四跨”,乐黛云先生主张跨国家而没有提及跨文化,而跨国家恰是杨乃乔先生明确反对的。曹顺庆先生的提法是与其他学者差别最大的,他不仅认为跨国家比跨民族提法科学,还将跨文化改成了跨文明。面对这种众声喧哗的局面,我们该反思:比较文学到底应该跨越什么?

首先是跨民族。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学,因此,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必然存在着多民族文学并存的现象。例如我们在提起中国文学时,更多的是指汉民族的文学,而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我们通常都会将其具体化,如回族文学,哈萨克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等等,但是在研究这些少数民族文学时,同汉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显得不够。我国有三大史诗,包括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但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缺类现象研究中,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却认为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史诗,这对极具文学价值的三部史诗来讲是不公平的。所以,对于民族的跨越应该是属于比较文学的界定条件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多民族国家多彩的民族文化。

第二是跨国家。国家是一个政治范畴,一个政体对自己领土拥有的界限有时候会是变动的。如苏联解体后,这个国家作为一个政体已经不存在了,不少前苏联作家一生分属于两个国家。还有就是作家的国籍会发生变更,如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中国现代作家,后加入美国国籍,那么如果拿她前期的作品和在美国时期写的作品进行比较,是属于比较文学么?答案是否定的。比较文学在进行比较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同他人的比较,而不是自我的比较。所以对比较文学来说,跨国界这个概念是模糊的,不能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清晰特征。

第三是跨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时期形成的产物,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正是语言的不同,才使世界文学呈现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当然,有很多两个或几个民族说同一种语言的情况,例如美国和英国都说英语,南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其他国家都说西班牙语,这种情况往往是殖民的结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出现分化的现象逐渐出现,比如现在的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已经有一些显著的差别。属于同一语系同一语族的语言尚有如此大的差别,更不用说不同语支的两种文化,所以,语言作为表述感情、描述生活的重要载体,当然是比较文学概念界定时要考虑的因素。

第四是跨文化。文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它包括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等,涵盖了几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文化的概念大于文学,文化孕育了文学,各民族的文学差异也要从文化上去刨根问底,寻找答案。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文化应该是“跨异质文化”,这种异质文化是指区别于本民族文化的。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保持其本身的特质的同时,还应当以开放的姿态与异质文化进行交流对话,以此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活力。

最后是跨学科。世界是个整体,具有相互联系性。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对文学和人类其他一切的学科领域都可以进行跨越性的比较研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进文学的研究。事实上,文学与历史、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跨学科研究就是要通过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研究文学。不过应注意的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要有“艺术的同源性”,例如讨论《红楼梦》里的服饰和曹雪芹再现生活真实的艺术本领,这属于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但若讨论《红楼梦》里的食谱以说明当时的饮食文化,那就不属于比较文学。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简单地给比较文学下个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四个跨越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而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的总体全面的概括。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只要涉及到其中一个跨越就进入到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了,而不是要求所有的跨越都要达到。

其次这个“跨越”具有很广泛的意思,既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也可以表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特性,同时还能指比较文学特殊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因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就需要用国际的眼光来分析各种跨越性的文学现象。

再者,在四个“跨”中,除跨学科外,其余三跨都是互相联系的,在内容上都是有重叠的,但各有所指。比如说,以民族语言为媒介的民族文学往往同时就是跨语言的,然而民族的范围有时候要小于语言的使用范围,所以跨语言与跨民族又并不相等。

最后,跨学科文学研究的提出为比较文学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但是,文学以外的学科极其广泛,因此,当我们面对学术世界时,必须把握好“跨越”的限度,要明确比较文学学科边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既可以研究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也可以超出这种直接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阐发相互印证的关系,更好地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蕴含以及文学发展规律。

比较文学研究要有跨越的视野,但是不能仅仅以几个跨越作为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特质。同时,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不能只顾跨越性,而忽视了其他的,譬如其文学性和在理论方法上的比较性。只有坚持跨越性与其他特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保证比较文学的学科价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法)基亚.比较文学[M].颜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6 -18.

[2](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M].干永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4 -38.

[4]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20-26.

[5]刘象愚.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的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1 -6.

[6]曹顺庆.比较文学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46 -48.

[7]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67-173.

[8]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9]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8.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危机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