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先秦文学教学范式探索

2013-04-07 16:03赵棚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孟姜女上古理工科

赵棚鸽

(洛阳理工学院 中文系/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3)

前辈教育学家杨叔子曾云:“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1]P48这就是说,整个国家的教育必须理工与人文齐举并重,不可偏废。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理工学科与人文学科二者之间并未形成充分协调的局面。理工科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科个人带来极为丰厚的经济利益,整个学科也因此飞速发展。而人文学科因为缺乏这一功能,从而被严重边缘化,发展缓慢。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中国的教育也存在着严重的重理工轻人文的弊病,许多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这种问题在理工科院校尤其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通过文学教学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条简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在理工科院校如何进行文学教育?笔者以先秦文学为中心,经过数年实践,略有所得,今不揣浅陋,加以述论,请方家指教。

一 先秦文学教学应穿插可操作性知识

先秦文学距今非常遥远,纵使今天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经》,也都是产生于2500年以前。因此,先秦文学教学中,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隔”,既有时代的隔阂,更有内容的隔阂。我们无法回到先秦历史的本真场域,难以使先秦文学真正地活起来。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先秦文学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自然有它的可被接受之处。如果我们找到了先秦文学的可被接受之处,那么这门课的教学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今天在某些较为隆重的场合中,我们常常需要站立并拱起手来向对方行礼,表达敬重之情后,才进行话语交流,这就是拱手礼。它的起源很早,《说文解字》云:“拱,敛手也。”《礼记·檀弓》载:“孔子与门人立拱。”《论语》有云:“子路拱而立。”这里面孔子、子路所行均为拱手礼。拱手礼如何行礼,段玉裁解释得非常明白:

凡沓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是谓尚左手,男拜如是,男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2]P595

这就是说,拱手礼有男女之别,又有吉凶之分。如果男性行吉礼,则右手握拳,左手自然弯曲压置于右手之上,此即“左手压右手”。如果男子行凶礼,方式恰好相反,乃右手压左手。女性行礼与男子相反,吉礼乃右手压左手,凶礼左手压右手。明白这些基本动作后,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进行可操作性知识传授了。

某一次刚刚过完年,笔者给理工科学生上课。一走上讲台,笔者就做了一个吉礼的动作,说给大家拜个晚年,学生感觉很亲近。然后笔者就开始分解行礼的动作说:

刚才我在行礼的时候,为什么要左手压右手呢?这是我们传统礼仪的基本要求。拱手礼有吉凶之分,吉礼为某些重要节日、婚嫁生子等时日所用,凶礼则在丧葬等事务中所用。拱手礼还有男女之别,男性行吉礼,左手压右手;行凶礼,则相反。女性行吉礼,右手压左手;行凶礼,则相反。据说孔子有一次和学生见面,行了右手压左手的凶礼,学生们都很紧张,瞠目结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孔子就告诉大学,说自己的姐姐去世了,所以才给大家行凶礼。

在讲解这些内容时,笔者一边说,一边做,并且要求学生按男女之别各自进行行礼。接下来,笔者又说:“下面我给大家作个吉礼,向大家拜个晚年,同学们也请站起来,给我回个礼。”笔者面向大家,左手压右手,行吉礼。同时说:“给大家拜年了,祝同学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同学们同时站起来,学着行吉礼,说:“祝老师新年快乐!”至此,行礼结束。[3]

一个基本的礼仪动作,在课堂上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却可以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课堂氛围也其乐融融。

二 应围绕课堂教学增加部分趣味性知识

趣味性教学是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的,它能够非常有效地调动同学们听课的积极性,使乏味的讲解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理工科院校的先秦文学教学尤其需要引入趣味性的话题。

在讲授《上古神话》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一个非常大的麻烦,即神话与传说的区别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有多种选择,最为简单的办法就是从概念辨析入手,阐释神话是关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它主要叙述人类原始时代或人类演化初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传说可以是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也可以是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物或历史事件。[4]P33-34

这样的概念式的区分还算是清晰的,问题也基本交待清楚。但这样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定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还必须有所阐发,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神话与传说的区别。这一点上,我们引入了趣味性教学方法。

从狭义角度来讲,神话就是指远古的神话传说,“它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5]P113。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我们试举一例即可明白。《山海经·北山经》载有“精卫填海”神话一则,其云: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詨 。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6]P69

这是一则典型的神话,事件的主要人物是炎帝之少女女娃,时间属于远古。内容讲女娃溺于东海后,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头,丢到东海里,希望能将海填满。这也明显符合马克思关于神话的定义,它一定是经过后人加工过的,表达了盼望水患能够被治理的心理。

神话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什么是传说呢?传说和神话的区别有哪些呢?我们看一下孟姜女的故事就明白了。孟姜女哭长城人尽皆知,讲的是秦代时范喜良被征去修建长城,累死在工地上,其妻孟姜女思念丈夫,痛哭不已,长城亦为之崩塌800里。这是一则典型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及其哭夫之事见诸于先秦及后世典籍。也就是说,孟姜女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是传说与神话的最大区别之一。此外,孟姜女的故事在代代流传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虚幻的、发挥的情节,仅仅通过痛哭而使长城倒塌数百里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传说与神话的又一重要区别,即传说大多经过后人加工,加入了人力不可能完成的情节,而神话则基本是原生态的,产生之后较少被后人修改加工。

至此,通过事例已基本将神话与传说区分清楚。但课堂讲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下去。讲什么呢?讲大家不了解的一些知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孟姜女最初哭的是长城吗?不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染。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7]P998-999

这里面的杞梁及其妻大致即为后世孟姜女故事的原型。我们看到,原文中根本没有哭的内容,更没有出现长城,甚至连城的影子都没有,讲的仅仅是拒绝齐侯郊吊一事而已。

大约到汉代,出现了孟姜女哭城的事,刘向《说苑·立节篇》云:

杞梁、华舟……进斗,杀二十七人而死。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 阤 , 而隅为之崩。[8]P26

《善说篇》也有大致相同的言辞。这种哭城的说法一直延续很长时间,直到南北朝时还在流行。庾信《拟咏怀·其三》云“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即反映了这一特点。

到了唐代,孟姜女之事由哭城一变而为哭长城了。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杞梁妻》云:

《杞梁妻歌》,杞梁妻妹朝日之作也。杞植战死,妻曰:“上无考,中无夫,下无子,人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长城感之颓,遂投水而死。其妹悲姊之贤贞操,乃为作歌,名曰《杞梁妻贤》。[9]

由此可知,孟姜女哭长城是从唐代才开始的。

这个问题可能是同学们以前所不了解的,课后可以去阅读一下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上面的讲解基本上是从里面选取的一部分。顾颉刚主持《古史辨》派,强调“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孟姜女的故事就是他这种观点很好的佐证。

讲故事般地穿插部分较有趣味的内容,既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传说的详细特征,又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还可以使同学们认识到平时多读书的重要性。

三 应加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要求。针对人文知识较为欠缺的理工科学生,在先秦文学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保证他们能够学到完整知识的根本方法,也是保证知识学习不被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教学遮蔽的根基所在。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出先秦文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详略得当的章节安排来解决。

讲授“上古歌谣”这一章节时,我们需要讲解三个要点,即上古歌谣的内容、上古歌谣的主要特征和上古歌谣的保存。三个要点中,内容要详讲,主要特征稍略,保存则可一带而过。内容中有五个要点,故事性较强也就是趣味性较强者详讲,这有两点,一是再现劳动过程者,可以举两个例子,首先是《吴越春秋·弹歌》,讲解其由“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八个字反映出来一场围猎活动的整体过程,生动有趣。其次是《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男刲羊,无血。”表现出了男女在一起配合剪羊毛时的愉快场景。二是反映上古婚姻制度者,可以举《周易·屯·六二》为例:“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这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先秦时期的抢婚现象。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先作字词疏解,然后讲整体意思。这些故事都颇为生动有趣,同学们了解这些故事,就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其他三个要点“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反映战争内容的”和“思恋之歌”等,由于可选材料的趣味性稍弱,故均可略讲。

上古歌谣特征的讲授,也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处理。上古歌谣的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比较容易理解,可以略讲。但上古歌谣与劳动以及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的特点,则需要详讲。关于上古歌谣与劳动有密切关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吕氏春秋·古乐》为例: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10]P37

“载民”是歌颂负载民人的土地。“玄鸟”是歌颂玄鸟飞回人间,百姓开始修理农具、准备耕作,迎接春天降临大地。“奋五谷”是指努力劳动,让五谷蓬勃生长。总的看来,这是一首完整的农业丰产祭祀歌谣。[11]P12-17里面的许多舞蹈都和劳动有密切关系。

上古歌谣与音乐及舞蹈同样有密切关系,除上例外,我们还可以以《毛诗序》中一段为例来说明: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2]P6

这就是说,诗是表现人的情志的,人心有所感动,说出品表现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感情,就发声感叹,又不足,则长声歌唱,再不足,就用手舞足蹈的有形的动作来表达。这一连串的动作恰恰就反映了上古歌谣诗、乐、舞合而为一的特征。如此一来,上古歌谣的特征问题就得以较好解决,充分反映了其整体性和系统性。

总之,理工科院校先秦文学的教学,不可完全以知识传授、观点引导为目的,更应该将可操作性、趣味性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相结合。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到完整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较好较快地提升其人文素养。

[1]朱聪明.理工科院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拱手礼教学部分参考高小方教学视频[EB/OL].http://ssvideo.chaoxing.com.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8]朱季海.说苑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许维遹.吕氏春秋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孙文辉.古乐《葛天氏之乐》的文化阐释[J].文艺研究,1997,(2).

[12][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孟姜女上古理工科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上古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