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2013-04-07 16:03唐森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乡土

唐森树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99)

“乡土”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乡土”一词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一般指某人生活的自然地域,主要作家乡来讲。通常讲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其范围大小一般很难明确界定,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具体性。本文要论及的是永州乡土,既指笔者工作的湖南科技学院所在地,既天籁潇湘,玉就潇湘和红色潇湘。乡土历史(Local history)是指一种相对于国家历史(National history)的地区范围比较狭小的历史研究[1]。乡土历史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带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一般包括本地域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面向高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该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到《纲要》课程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 关于永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

衡岳之南,古郡零陵。壤接逶迤五岭,地扼楚粤通衢。舜哥南风,德明千载;柳论封建,明本旗张。元结作大唐中兴,宋迪绘潇湘八景。敦颐濂溪之水,滥觞宋明理学。藏真怀素之书,开启翰墨新风。唯楚有才,楚南为胜。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在这里,孕育生成了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理学文化、古稻作文化、草书文化等等。永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数不胜数,检其要者如:宁远县汉舂陵候城遗址和泠道故城遗址;千年古村江永上甘棠和宁远黄家大屋;享有“华夏第一陵”之美誉的九嶷山舜帝陵;距今两万年的零陵区黄田铺石棚;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的宁远文庙;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的庙宇(柳子庙)、柳宗元愚溪故居、柳子街;唐代狂草名家怀曾经呆过的绿天庵;与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相联的道县境内的濂溪;刻有元结《大唐中兴颂》的祁阳县的浯溪;历史悠久,现已开辟为景区的永州八景之愚溪、蘋岛、法华寺、碧云庵、回龙塔、朝阳岩、香零山、緑天庵;还有因柳宗元《捕蛇者说》开篇第一句“永州之野产异蛇”而取名的异蛇村等等。历史文物为数不少,境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文物点1000多处,在全省首屈一指。全市有馆藏文物26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137件,三级文物1142件,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至于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更多了,著名的有冷水滩李达故居;东安唐生智故居树德山庄;祁阳陶铸革命事迹陈列室以及龙山革命烈士纪念亭;宁远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宁远县革命烈士陵园;江永一中红军树;蓝山县烈士纪念亭、岸山红军烈士墓和南湾烈士墓等等[2]。近现代永州人民的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也此起彼伏,其中太平天国在永州和永州地区天地会的斗争,以及红军长征经历永州的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资源。

由上可见,永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丰富。如何有机地将这些优质资源融入到《纲要》课程教学之中,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实用性原则。所谓实用性即指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实用价值。既体现针对性又突出实效性。永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教师该如何取舍、如何有机融入?首先,应该提倡针对性,《纲要》教材内容体系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也仅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纲要。在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论述中还是相当简略的。因此,乡土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就是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那些难以理解和系统把握的问题,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深层次的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进一步体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其次,要突出实效性。当前,有部分大学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原因,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很多学生的内心深处渐次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大学学习主要是专业学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跟他未来的发展没有太多的相关性,只有专业学习才与今后的求职就业息息相关,因而学习《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动力严重不足,遂以漠然应之,有的甚至麻木,这与中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真心喜爱的课程的要求形成了鲜明反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将乡土历史资源多渠道地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不失为直面这种挑战的一种有效应对,只有真正让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丰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肉容,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性即指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时,正确处理好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与教材的关系,也就是要明确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当。首先,要明确《纲要》教材与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辅地位,《纲要》教材作为本科生通用的教材有着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是对大学生进行近现代历史教育的主要载体,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仅作为教材的补充起到丰富和优化教材内容的作用,决不能舍本求末,主辅轻重颠倒;其次,选择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时要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要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不能全然游离于教材内容之外,把《纲要》教学变成乡土历史知识讲座。要适当选择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中那些真实可信,又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导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穿插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这当中,既要考虑选材的广度,范围太窄,说明不了问题,又到注意选材的深度,深度不够,解决不了问题。总之,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国史”“国情”和“三个选择”的理解。

二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纲要》是高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新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政府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达到什么目的呢?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3]同时,《纲要》教学还应承担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其必要性显而易见。

(一)政策支持,“融入”有据可依

对于乡土历史文化渗入教学,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高度重视,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就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村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有关的历史事件、英烈事迹、建设成就编入党课、团课和职工轮训教材、学校的乡土教材,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4]。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指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5]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建设。”[6]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政策,使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有了政策依据,也使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凸显出来。

(二)《纲要》课程专题教学改革,“融入”是推手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众说纷纭,其中深化课程专题教学教改成为一种较多的人共同的主张,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构建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质资源,作为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的专题教学资源,将其融入到专题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推进专题教学的开展,丰富和活化专题教学内容,提高专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德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同时,乡土历史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还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活、关注家乡、关注身边历史,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对乡土史实的印象,加强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认同,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活《纲要》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融入”是重要途径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性。首先,乡土历史源于本土,具有地域性,人们往往对当地熟知的人和物有着天然的亲和感。其次,乡土历史文化在形态上表现出多样性,其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历史留存或后人建造的实体,如遗迹、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文物、人物故居、文献资料等;在精神形态上表现为由后人凝练而成的某种文化和精神,如永州地区的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等等;再次乡土历史文化具有价值永恒性,其永恒的价值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一种资源,是“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品格养成教育于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7]。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这些特性,是《纲要》教材所不曾全有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其地域性所具有的亲和力和亲切感,其多样性所产生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本能,可以使《纲要》教学鲜活起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永恒的价值性会拓展《纲要》课程从历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提高教育的实效。由此可见,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是激活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四)培育大学生人文知识素养和探索精神,“融入”是有效手段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物质和精神形态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使大学生产生向往的冲动,可以搭建起大学生从象牙塔到社会的桥梁。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的研究型学习,要求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迈出学校大门到社会中感知、搜寻研究素材,这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因此,《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说和做,坐而论道和起而行之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和社会的深度接触中了解社会,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对课堂的融入使学生从细腻处体悟历史,不断修正自己对人生和对社会的偏差,避免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现象。《纲要》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而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纲要》课程教学是实现大学育人目标不可或缺的。《纲要》课程教学,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传承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以探索的精神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社会人”。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应培育自己的人文知识素养和探索精神。应该时刻不忘了解历史,研究社会,锻炼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和贡献社会的能力。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从认识学校或学生所在地域社会的历史中感悟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路径指向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与《纲要》教学的理论逻辑体现为:本质上是互容的,理论上是互通的,机制上是互联的,实践上是互动的,效能上是互补的。因此,探索“融入”的路径意义又是重大的。

(一)理论教学融入路径

《纲要》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理论教学课堂。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课堂理论教学。而理论教学融入的路径主要是三个:

第一,《纲要》课程教学导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所谓“导入”,就是先导为主。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纲要》课程教学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乡土历史中的人或事,有针对性导入新课,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吸引力。导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把握好教材内容体系,找到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否则会导致得不偿失的结果。

第二,《纲要》课程教学穿插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所谓“穿插”,就是《纲要》课程理论教学过程,适时和适度地引入适当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最主要的方法。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穿插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要解决好什么时候穿插?穿插什么内容?怎样穿插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有开发意识。教师既要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搜集整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又要对《纲要》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应有深入的钻研,也就是说教师应具有开发意识,将有价值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找着融入的切入口,有机地进行融入。其次,教师要有主导意识。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而且要善于诱导。由于《纲要》统编教材的缩编性,很难将某地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作周到的考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引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并积极诱导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求手段。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大大增加教学的信息量,而且能较好的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浓缩精华的相关乡土历史的影视片段,经典陈列、遗迹遗址,人物事迹,历史照片、文献史实等,真实、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利用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和冲击力,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于课堂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第三,《纲要》教学渗透乡土历史文化专题。《纲要》课程采用专题教学法,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而专题教学可以在尊重教材体系的前提下,实现教学体系的有机转换,既能教授学生系统化的历史知识,又易于使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在《纲要》专题教学中,既可以增加乡土历史专题,也可以在某一个专题中渗透必要的乡土历史文化,同时,还可以开发设计一些乡土历史文化专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聘请当地的乡土历史研究专家、学者、老红军、老战士给学生现场开课或开设视频课。总之用专题或专题中渗透的形式将《纲要》教学与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实践教学融入路径

毫无疑义,《纲要》课程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理论教学,但这并非是唯一渠道。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亲身体验,教育者的观点和结论就是苍白的教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应该怎样实现呢?

第一,实践教学融入形式。《纲要》实践教学资源丰富,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中所特有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各种历史遗迹和遗址,革命事迹陈列馆、伟人(名人)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乡村、企事业单位等,都是《纲要》实践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纲要》实践教学融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社会感悟。这种实践形式的着眼点是“感知”,目的是让学生对国史、国情,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增强感性认识,并能有所发现。这一形式具体有参观见习、影像见习、观感报告会等三种主要的方式,这种形式是最基本层次的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学生社会感悟实践,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更新思想观念。二是实践体验。这种实践形式的着眼点是“体会”,目的是让学生以某种特定身份到社会上、实践中去认识理论和社会,训练学生根据具体的环境与条件运用所学理论的自觉性。实践体验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体验两大类。间接体验是指组织学生收看,收听或现场观看成功人士的报告会,并组织座谈;直接体验的基本形式可以归并为五种:(1)实践基地蹲点学习;(2)社会兼职打工;(3)仿照古人进行“游学”;(4)创业实践;(5)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三是问题研究。这一形式的着眼点是“研究”,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体方式可以采用申报课题的办法,也可以采用项目招标的方式,由学生个体或小组对现实问题研究课程进行申报或校内公开招标,由导师评审确定,结题成果为论文或决策建议书。四是虚拟实践。这一形式的着眼点是“虚拟践行”,目的是克服和改进学生不正确的社会角色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虚拟性实践是借助影像符号和计算机网络支持进行实践教学。具体方式有:(1)网络虚拟,主要是角色模拟;(2)网上调研并进行综合分析处理;(3)实例分析并提出诊断报告;(4)影视体验等。[8]P241-242

第二,实践教学融入内容。《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伴生性的特征。由于《纲要》课程的学科和课程特色决定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具有系统性,形成其独特的内容体系。对这些内容体系加以规范有利于避免社会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和过于理想化。根据《纲要》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和任务,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体系应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了解国史、国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二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三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内容;四是以“成功”教育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教育内容;五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探索精神教育内容;当然上述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融合,还可以互相渗透。[9]P242-243

另外,还要注意到《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融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既有校外实践又有校内实践,既走出去又请进来,既关乎学生、教师和学校,又迁涉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加强协调与协作,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网络教学融入,拓展空间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学生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9]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媒介,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涵盖量大。未来电脑网络将影响我们的生存方式当然也包括教育和学习方式,利用电脑网络进行教学尤其是远程教学是当前发展的大趋势。《纲要》课程教学融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借助于网络进行。其一,可以开发建立红色网站,通过精心设计网站栏目,诸如乡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历史人物,现代化建设成就等专栏,承载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还可以开设网络论坛、博客等,激励大学生参与其中,对乡土历史文化展开争鸣,从而加深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认知;其二,建设《纲要》精品课程网站,在承载《纲要》课程资源的同时,适当增加与课程教学各专题,各章节相匹配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用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1]段艳丰.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2]王玲.初中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永州市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http//www.516xz.cn.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文件.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7]张泰城.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8]唐森树.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A].质量工程研究与实践(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9]李子君.挖掘江西红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乡土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