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包括“仁法富拓信”

2013-04-07 16:03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党和政府内涵价值观

王 军 罗 蔚

(武汉音乐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北 武汉 430060)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探讨中,除少部分学者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相对保守和负面的态度外,①大多数学者还是就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原则、方法、内容等问题给予了积极的探讨。就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必要性)而言,虽然大家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但都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由于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方法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大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名目繁多:如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表述为“人民民主、共同富裕、中华复兴、世界大同”[1];有学者则认为应当概括为“民主、公平、和谐、进取”[2]。据有人初步统计,仅学者们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价值观表述就有50 余种,[3]并且随着学界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续研究和关注,相关表述还会继续增加。

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众多原则中,有一点已经在众多学者中取得共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应尽可能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就这一点而言,没有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更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了。当然,有人认为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过于简洁,则不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事实上,企图用几个字词来全面准确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相当困难的,并且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仅从字面意义上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与其舍近求远,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找几个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词语,不如凝练出那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并且易于我们解读或者赋予其新内涵的字词。

还有学者通过调查数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用四个字的词语表述,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之类。[4]但如果只用一两个四字词语,虽然在记忆理解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过少的词语会在传递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方面会存在困难。如果用三个及以上的四字词语,虽然在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方面会比较全面和准确,但是会给人的记忆理解带来困难。试问有多少人在不借助工具查阅信息的情况下,能准确说出“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的具体内涵呢?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指明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但有部分学者据此认为“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此盖棺定论。笔者认为这种判断有失偏颇甚至有些急躁冒进,“三个倡导”这种论述是开放性的,也没有明确指出“三个倡导”就是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积极培育”也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阶段。

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断,我们可以构建以“仁、法、富、拓、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学者和笔者的思路不谋而合,提出应当建立以“人义法自信”为表述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笔者非常赞同其外在形式,但在具体表述和内涵方面持保留意见。

二 “仁、法、富、拓、信”的内涵

(一)“仁”的内涵

有学者用“人”代替“仁”,意在强调“以人为本”,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仁”在儒家文化中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关怀、爱护、同情、帮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因此“仁”本身包含着“以人为本”,并且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党和政府对人民的“仁”,就是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受益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具体言之,当下党和政府对人民的“仁”就是要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切实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以及国家的“仁”,就是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全党和全国的团结统一,就是要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要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自觉维护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所在城市的形象,就是要增强科学人文素养,不信谣不传谣,通过合法渠道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的“仁”,反映在家庭中,就是父母关怀爱护子女,子女孝敬关心长辈;反映在学校中,就是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生努力成长成才进步;反映在社会中,就是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相互关心、助人为乐。

人对大自然、对生物界的“仁”,就是要爱护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是要避免过度捕捞、滥砍滥伐,避免外域生物入侵,维护生态平衡;就是要避免将珍惜野生物种搬上餐桌,就是要爱护动物,防止虐待。

(二)“法”的内涵

将“法”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是因为“五常”中的“义”与“法”在内涵上有着延续性和一致性(“义”的原则往往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6]),另一方面是因为“依法治国”等法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依靠法律制度管理国家社会是现代文明国家社会的典型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就着重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将“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在治国理政时,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就是要求我们的人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自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做守法公民。

应当看到,虽然“依法治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国家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比较普遍的“人治”现象。以信访工作为例,信访维稳之所以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头疼的老大难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司法制度不完善,司法救助渠道不通畅,另一方面是因为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不强,在遇到利益纠纷时本能地希望“清官”主持公道。尤其是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法律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一些人通过闹事来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媒体的关注,进而达到满足利益诉求的目的,从而助长了人们遇事时“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良社会心态,这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威信,不利于建设法治社会。因此,将“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强地现实针对性,这一方面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我们的人民能够依靠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同时要求我们的人民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学会利用合法渠道合理表达利益诉求。

(三)“富”的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加深,以“共同富裕”为主要内涵的“富”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首先体现在物质、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无论是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步走”战略,还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另外,“富裕”不仅仅是一种标准和状态,还应是一种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安康。

“富”还体现在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将共同富裕狭隘地局限于物质经济领域显然是不合适的。要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裕起来,首要地在于党和国家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更多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人民群众也要自觉增强欣赏美、感知美的能力,培养积极的、健康的、高雅的兴趣爱好,远离“三俗”文化产品和活动。

因此,将“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有效指引人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还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此外,如果将“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有效统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一些学者认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和手段。

(四)“拓”的内涵

“拓”有“开辟、扩展”之意,并且容易让人联想起“开拓”、“拓展”等这些充满进取之意和精神力量的词汇,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创新”,从而与时代精神对接起来。

“创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在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仅“创新”一词就出现了50 多次,其具体表述有“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金融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政策创新”等等,这表明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需求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已经植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创新”。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以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是“理论创新”。我们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这是“制度创新”。我们的高速铁路、载人航天之所以能迅猛发展,这是源于“科技创新”。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不会有发展进步。如果我们的国家没有创新,中国就只能处处落后、受制于人。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创新,就不会涌现出精品力作。

另外,我们在享受着创新带来的积极成果的同时,也明显感受到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还不够,我们依然受制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不足。为什么我们的山寨产品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的学术界抄袭剽窃时有发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只能做代工厂,而将高额利润拱手相让?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曾经的我们生产几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美国的波音飞机,这样惨痛和屈辱的记忆应时时鞭策我们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勇于创新。

(五)“信”的内涵

“信”即“诚信”。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与‘信’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虚伪欺诈,不守信用,不负责任。如果一个社会缺失了诚信,人与人之间相互尔虞我诈,这个社会就将是个丑恶而可怕的社会。”[6]13 亿中国人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就是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的极端恶果。

诚信还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交易、童叟无欺”都是诚信要求的具体体现。然而,当今社会上的诚信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毒胶囊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商家和企业只顾一己私利,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一些无良企业在媒体曝光后,或是股市市值大量蒸发,或是直接轰然倒闭,这都是企业经营缺乏诚信的后果。

诚信不仅是规范个人言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还应当成为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果提出的奋斗目标不能顺利实现,就会失信于民。如果我们的党和政府承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却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就会失信于民。党和政府失信于民,就会让人民群众失望,就会动摇自身的执政合法性。因此,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最大的诚信,就是在提出一个个奋斗目标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可依靠、可信赖。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 “仁法富拓信”的优势所在

从形式上看,首先它采取了儒家文化中“五常”的表现形式,尤其是“五常”中“仁”和“信”这一头一尾的保留,容易唤醒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进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奠定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其次它简明轻快,易于记诵,方便口耳相传。这一点很关键,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方便记诵和口耳相传,即使再科学再正确,也只能停留在书本上,成为少数人的思想专利,而不能内化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以指导实践。从抽象程度看,它避免了抽象程度过高所带来的在理解上的偏差和歧义,也避免了抽象程度过低所带来的含义狭窄和不宜阐释。人们仅从“仁法富拓信”的字面上就能大致了解其含义,一般不会产生理解偏差或将其等同于西方价值观念,并且能够从多个维度解释,留下足够的阐释空间。从内容上看,它体现了传统美德(仁、信)与现代精神(法、富、拓)的有机结合,融合了“三个倡导”的价值取向,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均在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在“富”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在“仁”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在“拓”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在“信”中,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则贯穿其各个方面。

注 释:

①如刘书林认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急需完善的情况下,这种企图用几个字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者地方精神的热潮,是不会有什么积极结果的”。——见刘书林:《道德建设的突出任务与市场经济》,《思想教育研究》2012 年第9 期。左亚文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时机还不成熟,因为“价值观都不是主观构建和理论凝练的产物,而是长久的历史积淀和实践养成的结果”。——见左亚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时机还不成熟》,《学习月刊》2012 年第8 期。

[1]钟哲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六字建议[N].光明日报,2012-02-11(11).

[2]薄洁萍.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N].光明日报,2011-02-14(11).

[3]左亚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时机还不成熟[J].学习月刊,2012,(8):21-22.

[4]黄蓉生,白显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2):4-9.

[5]冯颜利,廖小明.核心价值观:从“仁义礼智信”到“仁义法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33-36.

[6]今天,我们怎样借鉴“仁义礼智信”[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4-20.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内涵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