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陶屋与汉代当地民居建筑探究

2013-04-07 16:03杜琴琴韩守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干栏合浦建筑

杜琴琴 韩守洲

(广西艺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 汉代陶屋的由来

汉代陶屋,是汉代墓葬中随葬的反映古代先民居住情况及建筑观念的建筑明器。所谓建筑明器,亦称之为冥器。合浦出土的陶屋式样虽然各有不同,但这些陶屋主要都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建筑形态制造而成,是汉代民居建筑的缩影。这些汉陶屋的出土一方面反映了汉代合浦民居住宅的建筑结构及形式等;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合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的交流、地域特征及人们的生活习俗等。

以建筑物作为明器随葬是汉文化的葬俗特点,所以陶屋用来随葬是随着秦汉时期大量汉人的南迁后,与合浦地区文化的融合后出现的。秦汉时期的人们普遍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荀子·礼论》中就有写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认为人死后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空间,惟有经营好地下冥宫,才能在阴间继续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以礼器为随葬品的丧葬方式主要是强调死者生前所享有的政治地位,而以日常生活为主的随葬方式则显示出生者比较关心死者在九泉之下拥有多少财富和是否能舒适的生活。而汉朝尊崇儒家思想,儒家提倡孝道,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中庸》说,“事死如生,视亡如存,仁智备矣”。汉初废除了人殉,在丧礼制度上尊崇儒规,《汉书·原涉传》认为“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从合浦汉代古墓中出土的这些汉代陶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已经不再崇尚死后要表现出有多高的政治地位,而是更加关心自己在阴间所拥有的财富和所过的舒适生活,因此当时厚葬之风非常盛行。但是作为重要财富象征的房屋是不能拿来陪葬的,所以古人就想出了办法,烧制陶屋进行随葬。

二 已有学者关于陶屋的研究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安志敏先生的文章就引用华南地区东汉墓葬中随葬的陶屋为证,对长江流域以南的干栏式建筑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基本上可以肯定‘干栏’式建筑为古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土著的建筑形制,和黄河流域的古代建筑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后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吸收或融合之后,便形成了汉文明的一部分因素”。我国华南和华北地区的建筑形式很大的不同,华南建筑的特色为干栏式,但后逐渐受到当地土著居民和汉族融合交流后,在慢慢改变,表现了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交流影响。[1]

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陶屋的研究,如杨焕成先生《河南陶建筑明器简述》对河南出土的建筑明器进行分类介绍。[2]还有河南省博物院的张勇女士发表多篇文章,对河南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对陶屋的类型,定名,年代,起源,及陶屋所反映的当时的建筑技术等问题都有论述。这些文章使河南地区陶屋研究有很大的进展。2002年出版了由河南博物院建筑明器课题组编著、张勇主编的《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一书。书中从“河南汉代明器定名与分类概述”、“河南汉代建筑明器类型学与年代学研究”、“建筑明器起源及相关问题讨论”、“河南建筑明器所反映的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成就”、“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类型分期表”五部分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3]

回顾前辈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到关于汉代陶屋的研究还是薄弱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北方地区出土的多为多层楼阁式的陶楼,而关于南方地区出土陶屋研究的较少。而本文则从合浦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屋的样式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三 合浦汉墓出土陶屋的类型

合浦汉墓出土不少陶屋,这些陶屋构造细致,其陶屋的建筑样式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单体干栏式、曲尺式、三合式、四合院式、楼阁式等。其中干栏式为出土陶屋的最主要式样,为什么在合浦地区出土的陶屋大都为干栏式呢?张华《博物志》上写道“南人巢居,北溯穴居”[4],这里的南人指的就是越族,合浦自古属于百越之地,南越王行宫也曾建在合浦。而“巢居”则指当时的越族在大树上架木搭棚而居,这就是最初的干栏。

所谓干栏式建筑结构则是由上下两层构成,下层以竹木结构架空。干栏式建筑的形成也与当地的环境气候有关,南方潮湿多雨,古人为了防止野兽攻击,防潮防蚊而建造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后经过发展成上为人居,下为圈畜。由于通风性能好,适宜气候湿热的南方地区居住。而从合浦汉墓出土的众多干栏式陶屋,我们可以总结出汉代合浦地区人们的居住形式多为干栏式建筑且为悬山顶,在汉代,由木构架的屋顶结构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和攒尖五种形式。古代人们以屋顶来体现出等级制度,所以我们从屋顶的样式可以看到等级的分类,悬山顶当时属于等级较低的屋顶样式,所以在普通老百姓住家用房多可见,而屋顶样式中最高等级的庑殿顶一般都只有皇家建筑才能采用,所以我们从合浦出土陶屋的屋顶可以初步分析出,这陶屋主人的身份地位。

(一)干栏式陶屋

合浦风门岭28号墓出土的悬山顶1件陶屋作为干栏式陶屋最有代表性,陶屋通高 30厘米、面阔 30厘米、进深26厘米,上层人居,下层圈畜。这样把人和牲畜分开,人居住在上面一层,整个房屋设计的通风透气,自然舒适,人们居住在里面不易得疾病。而下层圈养牲畜,避免另盖畜舍,充分设计利用了空间,也便于饲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这种思想在当时人们居住的建筑形式中得以体现。陶屋正屋高敞,盖顶瓦垄排列整齐,四壁划横木构架线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陶屋建筑结构仿制是以刻画线纹来替代的。平面为横堂干栏式,后有走廊。上屋正面辟门,单扇开启,门的两侧设菱格窗,背面一侧开小门,依次有刻划的菱格窗和镂空的直棂式窗洞。一面山墙顶部还开两个三角形窗洞。下层正面等距开直棂式窗洞,背面走廊单檐外撇,开菱格窗,有一窦洞。干栏式建筑的窗户形式的变化,则体现出人们设计水平的提升,整个建筑外观富有变化,清新自然。

(二)曲尺形陶屋

曲尺形陶屋,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建筑平面看上去像一把古代木工常用的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子。合浦汉墓出土悬山顶曲尺形干栏式陶屋较多,如1988年10月合浦母猪岭1号东汉新莽墓出土1件,1978年4月合浦罐头厂21号墓出土1件,合浦风门岭24号墓出土陶屋2件,1989年9月合浦五旗岭一号墓出土的悬山顶曲尺形带圈陶屋等。

其中合浦风门岭24号墓出土一灰陶屋,质硬,形如曲尺。屋顶两正脊等高相交,前后坡面合角,有凹槽相间象征筒板瓦,正屋门两侧为竖条镂空,可以看到虽然陶屋是仿制真实建筑物的,但是仿制还是力求真实。[5]侧屋右侧有一窦洞,左侧壁间刻斜格为窗。正屋及侧屋后侧相对的两面围成两面用矮墙绕起来成为后院,矮墙上外侧有檐,一面有窦洞,一面有竖条镂空。正屋与后院壁上有方形窗洞,侧屋与后院间有孔门相通。还有合浦风门岭1号东汉墓陶屋,胎灰白,曲尺形,两正脊等高相交,前后坡面合角,外侧有垂脊,瓦垄较宽,正屋及侧屋后侧相对的两面用有瓦檐遮护的矮墙绕成后院。平面正方形,正门较大,居中,两边的菱格窗宽大,柱顶叉手承梁。侧屋门略小,开于一侧,另外一侧下部弧形镂空现叉手承梁,顶部直棂镂空,直棂外刻脉叶纹。侧屋还有里间通往后院,为卫生起见,侧屋通往后院的门并不开在地上,而是开在半中,用楼梯上下,足以看见设计之巧妙。里间有小门通后院,院内有猪在槽内进食。院墙直棂镂空,外刻叶脉纹。一面有窦洞。两山墙刻梁架,柱顶叉手承梁。面阔进深20.8厘米、通高19厘米。设计也是对称整齐中有变化,青黄釉尽管大都脱落红褐色,说明讲究美观,装饰自然。特别是菱形、三角形和叶脉纹,令人有自然生机之感。至于风门岭1号东汉墓陶屋门内见两俑站立,持杵舂米;院内有猪在槽内进食。风门岭24号墓陶屋屋内有舂米和筛父米俑三个,陶屋里的这些细节更是为研究汉代南越地区民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三)三合式陶屋

除了干栏式陶屋,此外,有三合式,如1987年合浦罐头厂1号东汉墓B出土陶屋(完整),进深24厘米、面宽27厘米、通高28厘米,1990年五旗岭2号东汉墓出土悬山顶三合式陶屋。三合指的是集劳作,生活和养殖于一体,三合式的陶屋建筑也发映出汉代百姓“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三合式陶屋看上去当然没有庑殿顶陶屋那样豪华,但是又比干栏式及曲尺式陶屋又精致些。三合式陶屋的主人显然是没有庑殿顶陶屋主人那样的身份显赫,它更多的是反映了一般老百姓的建筑形式和生活情趣。三合式陶屋在空间布置及划分上,又比曲尺形陶屋更进一步,由曲尺形单廊发展至双廊。合浦汉墓出土的三合式陶屋平面为“凹”字形,整个布局对称采用一堂二室的布置,即前面有一前堂,后连着两间对称的廊屋,后以矮墙将两廊屋后墙相连接起来形成一后院。此陶屋为悬山顶,墙上有镂空斗拱结构和刻划的梁、枋、柱等木构件和构架形式。屋内有舂米的陶俑及家畜。三合式陶屋把前面划作劳作区,后面一侧为生活区,而另一侧则为养殖区。这种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被陶泥刻画的栩栩如生,这也充分展示出合浦地区汉代人们对于和谐统一的思想已日渐成熟。

(四)院落式陶屋

四合院式陶屋,1987年9月广西合浦县罐头厂东汉墓A出土的院落式陶屋,是汉代人居的房屋建筑模型,进深30厘米、面宽34厘米、高23.7厘米(部分断裂黏合)。平面略呈正方形,房顶均为悬山顶。前有门楼,后有栅居式双层主房,中为庭院,两侧筑有带墙帽的围墙。屋顶正脊两端上翘,房屋墙体往下收分。正门左侧有上园下三角的窦洞,供禽畜进出,陶屋设置窦洞,是为牲畜出入而设,圈畜的作用。一是便于饲养,二是收集牲畜排泄物以肥田,这样设计相当合理。四合院的建筑样式是中原地区汉人的普遍居住方式,四合院式的建筑从北方地区进入合浦,说明了当时汉人从北方来到南方合浦地区,带来北方的建筑形式体现出汉文化与越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楼阁式陶屋

于1989年12月广西合浦红旗岭二号墓出土的庑殿顶陶楼看上去就像一座汉代的别墅。整个陶楼由门楼,院落和带阳台的二层主楼构成。屋顶均为庑殿顶,庑殿顶是中国传统屋顶中级别最高的一种,多用于皇家建筑,由此得出陶屋主人的身份显赫。墙上同样也刻画出柱、梁、杈斗等木构架,值得听一提的是,这座陶楼的正门两边,刻画有手持长矛的武士,这种武士的形象类似中国古代门神的人物画像。刻画这种武士是用以指有武士看守并保护此陶楼,妖魔鬼怪等一律不得进入此陶楼。从而反映出此陶楼主人真实的居住建筑是有士兵驻守保护的。更体现出陶楼主人不同于普通百姓的身份地位。陶楼二层还带有一个阳台,体现这座陶楼有经过设计,虽然是北方建筑的样式,但是已经融入了南方的建筑形式了。

四 陶屋所反映的民居建筑和所体现出的文化交流

合浦汉墓出土的陶屋再现了木构建筑的精妙绝伦,对汉代民居的建筑形式、筑造技术、室内布局等提供了具体形象。汉代作为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而陶屋作为汉代建筑的缩影,比较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从这些不同结构形式的陶屋可以总结出,首先干栏式陶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符合南方人居住环境和条件,显示南方人们居住的地方风格特征。四合院式陶屋说明中原文化融入南越合浦地区,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越人文化的交流。而楼阁式陶屋的产生说明汉代合浦地区的建筑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陶屋所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和价值。反映出汉代合浦地区人们居住的建筑形式。陶屋反映出汉代人们事死如生的观念与天人合一的美学原则,为研究汉代的房屋建筑的形式和特点及相关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1]安志敏.“干栏”式建筑的考古研究[J].考古学报,1963,(2):65-86.

[2]杨焕成.河南陶建筑明器简述[J].中原文物,1991,(2):67-77.

[3]张勇.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8-11.

[4][晋]张华.博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

[5]李思思.汉代建筑明器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9):102-122.

猜你喜欢
干栏合浦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生长性状比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