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青少年沉溺互联网的成因及对策

2013-04-07 23:05刘瑀钒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媒介青少年

刘瑀钒

(武汉大学 新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对网瘾少年成因的启示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突出强调受众对于事物选择的能动性,从受众心理的需求和动机考察媒介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力。美国社会学家 E·卡茨是“使用与满足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1],也就是说人们接触媒介都是有目的和需求的,而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诉求,当需求被满足时,人们会修正既有的媒介形象,并提升对媒介的期待。与此同时,受众也会根据需要能动地去选择媒介和内容进行使用。由此理论,我们可推导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

(一)青少年接触网络以满足自身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互联网上汇聚了各种各样的讯息,进入了互联网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自主选择信息,自由地发表的观点。身心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正处在好奇求知的阶段,对于知识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等,都促使他们去网络的世界里寻求对于这些需要的满足。网络是一个信息的万花筒,无限的信息和交流平台当然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那么他们对于网络这样一种媒介就会有一种认同感,同时给予网络很高的评价和地位,这样一来就奠定了网络成瘾的基础。

(二)互联网的特点引发青少年对网络的期待

在网络无中心、无限制、无最终的管理者的条件下,使人们具有更大的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自由,有充分的话语权。但通过字符来传递情感的方式具有间接性、难感知的特点,使传统道德的调节手段——社会舆论,因网络交往主体身份的虚拟性而失去作用。在网上,人们可以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而尽情地宣泄,言语粗俗,谎话连篇,甚至黄色下流,到处是诱人的陷阱。频率过高地接触互联网,过多地进行非正当学习行为,比如聊天、游戏等,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内向、急躁的性格。在网络上,他们很容易找到许多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使人易产生趋同感、亲切感和归属感,并因此而逐渐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三)海量信息为青少年接触不良内容提供可能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在满足人们搜寻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特别是含有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信息,容易误导青少年的行为。据有关的专家调查,60%以上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色情信息的,而接触网上色情信息的青少年人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和动机。近些年来,青少年强奸、赌博、伤害等犯罪的增加,与网上不良信息的大肆传播不无关系,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又刻意寻找一些色情信息,使他们成为网络色情的最大受害者[2,3]。

二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规范管理和制度落实

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从1996年开始,国务院、公安部等部门不断修改、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青少年上网问题。2002年5月,文化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对规范“网吧”等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遏制有害信息的网络传播等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还对未成年人上网做出了特殊的说明:“未成年人只能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的8时至20时进入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且上限时间不能超过3h。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4]此外,非法容留未成年人在非国家规定时间内进入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允许未成年人夜间上网的违法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查处。许多网络法规的出台与实现在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用户、特别是青少年免受非法伤害方面有相当大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网络立法在阻止网络犯罪方面还显得滞后,因此,要加强互联网规范管理和制度落实。

(二)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者应该与时俱进,关注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意识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德育工作应以德育的本质作为出发点,关注青少年自觉自愿行为的形成,并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的教育,以实现青少年判断道德是非及自律能力的不断提高。团中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于虚拟时空”[5]。社会应大力宣传和推广这个公约,借鉴这些经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和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

(三)建立优秀的青少年网站

目前,国内青少年网站的基本状况是,数量少、水平低、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青少年用户大都使用成人网站,经常使用专门为青少年设立的门户网站的不超过5%,此调查表明,当前真正能吸引学生的优秀的知识性网站十分缺乏。青少年作为网民中的一大群体,他们迫切的需要有自己的网站,因而有针对性的建设青少年自己的网站是当务之急。第一,增强建设网站的针对性要组织专家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心理、感情等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网站,想从网络上知道什么,用网络来干什么?”[6]从而有的放矢;第二,要了解青少年各个特定群体的特点需要,通过学习辅导、就业咨询、法律援助、交友热线等形式为青少年服务。通过网络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育青少年,使网络最终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阵地。在改网和建网的过程中应注意将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生动性相结合,以吸引更多学生的眼球,进而使这些优秀的网站成为青少年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

(四)形成多方良性互动,优化网络环境

家长和老师要力争做一个懂电脑的人,以便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与交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指导与教诲,而网络出现之后似乎加深了代沟现象。有的青少年更愿在网上交流,向网友倾诉,而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针对这种情况,家长、教师应改变那种自己是观点、知识、价值规范的权威而把青少年当作完全的受教育对象的观念,与青少年交流、沟通应转向平等的、交互式的教育方式。对于社会,应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整顿混乱的网吧市场,规范网吧等互联网营业场所的经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三 结 语

互联网为现代人们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它以快捷、互动、超时空的传递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交流、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互联网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进入了千家万户,其中的生力军主要是活跃的青少年,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给青少年带来丰富知识、信息和娱乐休闲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后果。如今,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多从医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研究,

本文利用传播学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将网络作为媒介,研究青少年受众的需求与网络媒介的满足,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军,它增强了青少年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认真研究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大程度的减少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这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一个全新课题。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83.

[2]李翠霞.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63-164.

[3]付小平,张涉遥.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负面影响即对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1):56-58.

[4]张春英.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即教育干预[J].教育探索,2002,(3):221-223.

[5]赵鹏.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5):522-523.

[6]陈陆.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冲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186-187.

[7]周高琴.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猜你喜欢
媒介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