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地位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2013-04-10 21:19易重华席学智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易重华,席学智

(1.国防信息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湖北武汉 430010;2.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武汉 430070)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地位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易重华1,2,席学智1

(1.国防信息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湖北武汉 430010;2.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武汉 430070)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体现了四对辩证统一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政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思想,是构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种子”,是使邓小平理论体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基因”,是推动邓小平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动力”。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一,坚持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重塑初次分配机制;第二,保障公平的发展权利,不断推进共同富裕水平;第三,打造经济升级版,更快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共同富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全面认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入地思考其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一个贯通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涵盖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的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第一,发展生产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都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条件。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反映了社会财富的丰裕状况,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生产力的共享,体现了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为人民所共享;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纯粹的公有制不利于生产力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能够兼顾生产发展和人民共享,更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唯生产力论和唯生产关系论都是错误的。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始终不变的原则。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原则。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就要求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否定了计划经济而选择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对于共同富裕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能有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强者通吃”的机制使资源向着拥有权力和权利优势的人群聚集,具有两极分化的趋势。邓小平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保障公平上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在保障效率上的优越性结合起来。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经济和政治的辩证统一。

第一,共同富裕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共同贫穷、两极分化都会导致严重的政治问题。邓小平指出:“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1](p354)同时,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p111)

第二,共同富裕离不开政治的保障。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切权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般经历了先夺取政权、后进行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而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p168)

第三,政治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经济问题的解决。邓小平深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1](p355)因此,他坚决反对空头政治,反复强调指出:“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2](p195)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

第一,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上的共同富裕,而且包括精神文明上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p251)

第二,物质文明上的共同富裕需要精神文明上的共同富裕作保障。只有人民共享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才能为物质文明上的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持。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p88)

第三,实现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最终依靠物质文明的进步。邓小平牢牢把握物质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他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1](p304)

(四)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共同富裕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共同富裕的绝对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这是绝对的,不可动摇的。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3](p1253)共同富裕的相对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共同富裕的水平、程度和途径是不同的。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就是一个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福祉,对我国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共同富裕水平的规划。

第二,共同富裕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统一的,彼此不可分开。邓小平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1](p166)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使社会从共同贫穷中挣脱出来,这正是共同富裕所必需的条件;同时,先富的目的是共富,一要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二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促进先富带动后富。什么时候条件成熟?邓小平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p374)然后,不断提高共同富裕的水平和程度,达到他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所言的“共同富裕”的状态,这就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贫富差距较小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共同富裕状态。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生产力,把共同富裕水平不断地推进到新的高度。

二、共同富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共同富裕思想是贯穿于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线和灵魂,是使邓小平理论成为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的重要因素。

(一)共同富裕范畴是构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种子”。

马克思指出:“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出整个体系。”[4](p140-141)并把这个过程称为构建理论体系的“绝对方法”[5](p142)。马克思正是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熟视无睹的要素——商品这个简单范畴开始,分析了商品中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揭示出商品交换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进而揭示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最终揭示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历史规律。

共同富裕这个范畴,看似简单、直白,但它内在地包含着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内在地包含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构建人类社会的种子,决定了共同富裕必然担负起“种子范畴”的职责,衍生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一系列范畴和组成部分,使邓小平理论成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二)共同富裕是使邓小平理论体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基因”。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概念,但是他们在共产党人第一个“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4](p248)、第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6](p325)——《共产党宣言》中,通过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进行阐述,充分地表达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观点:社会主义既是富裕的,又是共享的,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富裕,所谓社会主义是反动的;离开了共享,所谓社会主义实则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指出:“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1](p382)他之所以能够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就是因为他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邓小平第一次用最鲜明的表达、最频繁的次数阐述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的密切关系,如“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p110-111)“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p37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他对共同富裕的提法越来越明确,共同富裕的理论地位也随之得到不断提升,最终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p36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邓小平牢牢抓住共同富裕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因,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又捍卫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得到重新恢复,并牢固地树立起来,也使自己的思想体系——邓小平理论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的血脉。

(三)共同富裕鲜明的实践性是推动邓小平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来都不是僵死的教条,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体系也是如此。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列宁指出:“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7](p468)关于社会主义是人民追求“过好日子”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是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核心。邓小平更加全面地贯彻了这个思想,十四大报告高度赞扬了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的理论素养。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于全体人民的福祉,也就是一个对我国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共同富裕水平的规划:共同富裕将由社会富裕程度较低、贫富差距较大的低水平的状态逐步走向社会更加富裕、贫富差距较小的较高水平的状态,由注重物质生活上的共同富裕逐步发展到注重每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精神、民主等各项社会权益上的共同富裕。正是共同富裕在实践基础上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运动,成为带动邓小平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动力轮。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完全摆脱了共同贫穷的状态,但是贫富差距也显著地拉大了。邓小平开列了从先富转向共富的时间表是在20世纪末。我党于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为从先富转向共富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十年科学发展,在促进共同富裕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任何一种转向都不可能一举成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我国目前贫富差距仍处于过大区间,与共同富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实现从先富转向共富成为了一项更加突出的历史性任务。

(一)坚持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重塑初次分配机制。

由于深受计划经济过多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之害,我们一度把公平和效率分置: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个政策对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是,初次分配对国民分配结构的影响远远大于再分配,在自由市场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使社会贫富差距快速拉大。要扭转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就不能再任凭初次分配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了。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改变了以往把公平主要放在再分配领域的思路;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些论述都表明把公平的原则贯彻到初次分配领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重塑初次分配机制,不是否定市场机制,而是校正市场机制天然的不平等,实现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初衷——为共同富裕服务的目的。

第一,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经过放权让利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等一系列改革,国有企业已今非昔比,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发展生产、保障民生等方面支撑、维护着共同富裕。始终保持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和经济总量上的相对优势,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但是,由于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规范制度还很不健全,产品和服务价格虚高、利用垄断利润推波助澜房地产以及频发的贪腐案件等问题,使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支撑、维护共同富裕的存在价值。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包括:科学界定自然垄断领域,剥离行政垄断权力,在非自然垄断领域放开市场准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制度,建立经营管理者收入与职工收入的合理联结机制;建立国有资本收益切实用于民生支出的机制。

第二,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非公有经济丰富了市场,提供了就业,激发了社会活力,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天生不平等的劳资关系及其分配关系。在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劳资关系更加趋于失衡。职工话语权缺失,工资由企业单方面决定,这种“资强劳弱”的格局是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也是贫富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非公企业就业人数已占劳动者总数的八成多,没有非公有制企业公平的初次分配就不可能扭转贫富差距状况。自201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以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由于劳资双方协商意识不足、法律不完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而导致形式化现象明显。鉴于中国国情,政府应在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行过程中主动地承担起主导者角色,通过积极培育协商主体、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监督管理等方式,真正构建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决定、共享成果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二)保障公平的发展权利,不断推进共同富裕水平。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认为,共同富裕不仅包括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上的共享,还包含人民群众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上的共享。共享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质上就是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平的发展权利。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平等的而且是真实平等的民主权利和文化权利。保障公平的发展权利,不仅是共同富裕的内容,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

保障公平的发展权利成为当前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在温饱阶段,发展权利主要表现为吃穿等生存型需求,这种需求结构单一,通过经济手段就能够得到满足。而且在这个阶段上,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物质投入,人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发展生产就成为社会的主要目标追求。进入小康阶段之后,特别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人的需求也进入到发展型新层次,不仅要求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求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更多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对社会来说,人的需求越多样,利益关系就越复杂,满足和协调需求的难度就越大,这时只有通过保障人的各项发展权利,让人民群众在参与各项建设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在观点和利益相互碰撞、调整、融合中找到实现自己愿望的合法合理的途径,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型需求;从经济发展来说,由于更多地依靠人的素质提升,这时只有为每个人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发展机会,才能发展生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对个人来说,拥有更多的发展权利,不仅是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的条件,而且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因此,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共同富裕的新要求,这正是体现了共同富裕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顺应共同富裕的新要求,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认识到利益关系失衡实则是权利关系失衡。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市场经济,而应该从权利关系中寻找。国有企业偏离共同富裕轨道和非公有制企业“资强劳弱”的分配格局,根源都在于权利关系失衡。在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GDP而不惜一切代价,行政权力和资本权力居于强势地位,而人民群众的民主和文化等权利发展滞后,甚至受到压抑,导致社会权利关系失衡。因此,只有积极地致力于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打破既得利益,让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各项发展权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第二,坚持全面改革的理念,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加快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步伐。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于是制定了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体制改革的方略,这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看到,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经济体制不可能在其他体制滞后的情况下得到完善。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里的“改革”应是全面改革,因为中国改革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不更快地推进其他体制改革,就不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使中国人民得到最大的红利。要以保障公平的发展权利为全面改革的出发点,通过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权利,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民主发展权利,通过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社会权利,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成为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动力。

(三)打造经济升级版,更快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从先富转向共富,一个直接的要求就是更快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新一届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发展规划,经济升级不仅包括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升级,而且包括分配结构从先富向共富的升级。共同富裕与经济升级之间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采取必要的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政策。经济升级的核心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型,就是要从主要依靠外需向主要依靠内需转型,打造内生动力型经济增长新模式,因此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扩大内需要向人数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倾斜,因为他们的消费弹性最高,即把收入转化为消费的意愿最为强烈。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农民、城乡贫困居民、企业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工薪劳动者四部分人群。要对不同低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如通过加大支农惠农政策、集约耕作和推进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贫困居民收入,通过提高养老金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收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工薪劳动者收入等等。

第二,合理运用倒逼机制,实现共同富裕与经济升级双赢。产业结构升级不会自然而然发生,需要有外在的压力。生活水平提高了,商品成本就会上升;商品成本上升从一个方面“倒逼”企业从依靠人力和资本、以量取胜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以质取胜的集约式经营方式升级。经济升级是一个在阵痛中重生的过程,从短期看,会使经济发展速度慢一些;从长期来看,一个速度低一点但可持续的经济比一个发展速度快但不可持续的经济有意义得多。阵痛来自矫形之痛,对此我们既要敢于纠偏,敢于承受各种压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矫形不能操之过急,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把握好时机、力度,促使共同富裕与经济升级良性互动。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张晓予

A491.9

A

1003-8477(2013)12-0008-04

易重华(1970—),女,法学博士,国防信息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席学智(1987—),男,国防信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社会公平正义与‘无直接利益冲突’研究”(10CKS01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