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2013-04-11 04:28闫志利
关键词:沿海地区河北省农业

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教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066004)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的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乡村人居质量[1]。一般认为,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多以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耕种坡地等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增加农产品总量,容易引起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现代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等工业品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但也引发了食品安全和土壤环境恶化等问题[2]。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乃当务之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并进,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湿地农业指以浅海、稻田、苇塘、鱼塘、小型水库等为主体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复合系统[3]。中国60%以上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产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鱼均由湿地农业生态系统提供[4]。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唐山市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现称曹妃甸区,下同)、丰南区,沧州市黄骅市、海兴县等3市11县(市、区)39个乡镇[5]。以往关于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的研究,或仅关注于湿地资源价值、生态系统安全,或仅关注于农业生产,有关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在调查相关县(市、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阐释了创新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和遵循的原则,设计了创新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具体步骤,就推进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河北省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湿地资源丰富,既是河北省乃至中国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也是保护北京、天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实现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水平,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因地制宜地创新兼顾湿地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

1.湿地农业资源规模。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河北省沿海地区3市11县(市、区)拥有湿地农业资源面积636.65×103hm2。其中:浅海湿地农业、滩涂湿地农业、池塘湿地农业、沼泽湿地农业和稻田湿地农业资源面积分别为326.36×103hm2、94.65×103hm2、23.51×103hm2、25.91×103hm2和66.71×103hm2,占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资源总面积的 51.26%、14.87%、3.69%、4.07% 和 10.48%。从开发利用状况看,池塘湿地、稻田湿地资源利用率为98.82%、100.00%。浅海湿地、滩涂湿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年度间数据变化较大。

2.湿地农业产品产量。《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11》和相关县(市、区)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10年河北省沿海地区稻谷生产总量达到51.4万t,分别占河北省、华北地区稻谷生产总量的94.83%、36.48%;2010年水产品生产总量达到69.33万t,分别占河北省、华北地区水产品生产总量的96.60%、58.15%。由此可见,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在河北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湿地农业生产方式。调查发现,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掠夺式粗放经营状态。浅海湿地利用率较低,主要采用毛蚶、兰蛤贝类单养底播模式进行水产养殖;滩涂湿地被大面积开挖为池塘,采用“少放苗、少喂养”模式养殖中国东方对虾、河豚、海蜇、海参及贝类,年度间效益差异较大;淡水池塘主要利用“精养模式”,生产各种鱼类、河蟹以及南美白对虾等,经济效益也不够稳定;沼泽湿地或单一植苇,或利用“粗养方式”进行水产养殖,投入相对较少,效益较低;稻田湿地仍以水稻种植为主,综合利用率不高。

(二)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湿地农业发展转型。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升为国家战略,湿地资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刘爱智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1987—2005年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总面积的变化状况,发现18年间湿地总面积增加了13.63%,其中人工湿地增加了58.47%,天然湿地减少了20.64%。湿地总效益增加了15.13%,其中经济效益增加了31.96%,环境效益下降了21.94%[6]。尽管这些数据分析年份稍早,但足以说明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是建立在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的基础之上,且为牺牲环境效益所得。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河北省沿海地区必须转变湿地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2.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湿地农业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7]。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容易因各种灾害性天气影响以及病虫害爆发而产生重大损失,直接影响到民生。据唐山市唐海县技术人员介绍,利用池塘湿地养殖海参经济效益虽高,但若遇降水较多年份,会导致池水淡化、海参死亡,导致绝收;1993年爆发的虾病使河北省沿海地区对虾养殖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8],至今仍难以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采取系统工程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气候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设计并实施兼顾湿地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湿地发展模式,可有效地强化湿地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确保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3.改善水资源及环境条件。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工业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长,出现了“工业用水靠挤占农业用水保证,农业用水靠开采地下水维持”的状况[9]。入海水量减少造成入海河口严重淤积,河道泄洪能力明显降低,导致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条件恶化。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并在不断加剧[10]。通过设计和实施兼顾湿地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科学确定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以及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地发挥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的水资源调节作用和水质净化作用,改善生态环境,使湿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发挥湿地农业多项功能。湿地农业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为人类提供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保护生态、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休闲观光、文化承传、教育体验等功效[11]。目前,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生态系统多以生产农业产品为主,功能单一,湿地时空资源利用不够。湿地独有的生物资源开发领域较窄,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衍生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湿地旅游农业、湿地农业文化建设等尚处发展起步阶段。通过构建新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可有效推进湿地农业由目前的单一生产农产品功能向生态、生活等多功能转型,促进各次产业的融合。在保护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前提下,提高湿地农业的整体效能和经济收益水平。

5.增强农产品的市场优势。目前,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农产品多为集中上市,这与人们消费的持续性和市场需要的均衡性相脱节,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现实需求。相对于其他农业类型而言,湿地农业产品深加工难度较大,产业化开发明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湿地农业生产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推行集约经营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通过不断优化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地实现湿地农业与农产品市场的链接,使湿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应遵循的设计理念及步骤

将生态文明融入产业发展,创新湿地农业发展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综合运用生态学、资源与环境学、农业经济学、农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做法,创新湿地农业发展模式需要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严格遵循相关原则,认真落实每个具体步骤。

(一)设计理念

1.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提出了“一产抓特色”的重要发展理念。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强调指出,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建设滨海开发带,发展特色农业。因此,设计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坚持湿地农业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进的思想。

2.遵循原则。生态文明视域下设计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应恪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所设计模式应保持一定数量的农业产出,且经济收益不应低于农户的现实期望值,确保能被群众认可,能够大面积推行;系统养分投入应等于系统养分输出,污染物处理和自净能力应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绝对安全;湿地生态系统内各种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供应能力应超过总体消耗水平,保持各种自然资源的有效平衡。

3.基本思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考虑湿地资源承载能力和生产能力。在维护和保持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流自然平衡的基础上,尽力增加湿地农业产出,提高经营效益。综合开发湿地生态系统的时空资源,依据各种生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和食物链结构,推行多品种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科学安排、合理布局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类型和生产项目,统筹规划湿地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实现湿地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事作业机械化,污染治理集中化。

(二)主要步骤

1.前期调研。组织种植业、水产业以及环保等领域的专家,深入某一区域(最好以县为样本)全面调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自然基础情况,获取一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湿地农业发展及湿地资源与环境保护关系作出综合评判,寻求促进湿地农业与湿地资源保护协调并进的内在动力,揭示湿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探求其解决办法。同时,广泛收集广大农民在推进湿地农业与湿地资源保护协调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做法,供研究借鉴。

2.定性设计。对区域生态安全工程、资源保护工程、环境整治美化工程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等进行统筹规划,依据生态学原理,科学设计湿地农业系统的加工链、食物链以及物质流、能量流的输入输出等,合理安排湿地农业的平面布局、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构建起湿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流的结构框架,形成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具体方案。在此基础上,依据三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目标,对不同方案设计进行综合比较和优化筛选。

3.定量设计。对定性设计所确定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方案进行投入、产出核算,科学评价其三效状况。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成本和收益状况,生态效益主要测算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的相关参数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情况等,社会效益则重点评价湿地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他方面的影响等状况。运用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等系统分析法,确立指标量化的湿地农业发展具体方案。方案应包括各项工程的规模、投资和效益预算,各类农业项目的规模和效益估算,生态系统每个节点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核算,绘制区域湿地农业发展规划图、循环系统设计图、生态工程项目图及相关表格和说明等。

4.实践验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推广3步走”的要求,选择较小区域(最好是村队规模)进行试验,系统观察和测定各发展模式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表现状况,检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真伪。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经济条件不断变化的实际,不断对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对经过2~3年实践检验,并能够被广大农民接受的发展模式,经专家认定、政府有关部门认可后可在更大的区域内(最好是乡镇规模)进行示范,实施2~3年更为系统的观察和检验,最终优选出可以在更大区域推广的发展模式。

5.模式运用。对经试验、示范成功,并经专家认定、政府有关部门认可后的发展模式,采取行政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调节等多种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在相同湿地资源类型区域进行大面积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广泛收集各种反馈信息,对发展模式不断进行完善。同时,注意尊重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及时发现农民在运用湿地农业发展模式过程中自己改进、形成的新方法和新措施。

三、河北省沿海地区现行较优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评价

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模式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创新之中,只不过是不同时期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不同,发展模式实施的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在生产实践中已经积累的、适合各地生产实际的发展模式,应科学评价其生态效应,对其进行不断改进和提升,亦可作为创新其他发展模式的基础。综合各地农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情况,确认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现行较优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复合型3类,共9种。

(一)种植型

1.一年两收模式。指在同一土地上充分利用农艺时间,一年种植两茬作物、收获两次的生产模式。该模式根据不同作物对光、热、水、养分等需要的差异,结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设计。由于气候条件限制,河北省沿海地区传统湿地种植业多为种植水稻,一年一收。实施一年两收,需要有水源供应和相应的保温设施。20世纪末,唐山市沿海各县针对水稻种植土地利用时间仅有150天左右、其余时间则长期闲置的状况,推行了菜稻复种模式、麦稻双茬种植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12]。这些模式主要是利用冬春稻田空闲时间,或搭建临时小拱棚种植甘蓝,或种植一茬啤酒大麦。但只适用于轻盐碱地块,且需水源供应,故推广面积不大。

2.立体种植模式。传统意义上的立体种植模式是在同一田块,将高杆与矮杆、耐阴与喜阳、攀援与匍匐等作物种植在一起的生产模式。水稻生长需要在某一阶段保持一定的浅水层,难以与其他旱地作物搭配种植。20世纪90年代,唐山市唐海县曾试验将高杆水稻与矮杆水稻搭配进行隔行栽植,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由于收获时无法解决机械脱粒问题而未能得到推广。此后,该县又试验“稻菇混植”模式,将蘑菇菌袋置于停止供水后的水稻田间,蘑菇依靠田面蒸发的水分生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3],但因劳动强度过大,以及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未能大面积推广。

3.绿色食品模式。绿色食品是一种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食品。由于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统一,在河北省沿海地区推广面积较大。在环境控制上,绿色食品生产要求选择在自然环境良好、土壤无污染的地区,并尽量避开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在操作技术上,要求灌溉用水和大气、土壤等必须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并选择抗病虫、抗逆能力较强的优良品种,尽量少施或不施用化肥。采用生物制剂或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确保农产品农药残留等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山市唐海县近1.5万hm2水稻推行了绿色食品生产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所产“柏各庄”牌大米的市场价格和知名度。

(二)养殖型

1.多鱼种混养模式。指在同一水体内,根据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实行多鱼种混养的模式。该模式在充分了解各种鱼类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它们之间的生态位关系和食物链结构,合理配置放养比例,有效地利用了水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提高了单位水面产量。如鲢鱼生活在水体上层,喜肥水,以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鲤鱼、鲫鱼则生活在水底层,以食用底栖生物为主。而草鱼则多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喜食鲜嫩水草以及其他植物性饵料。若将这些同放一池共生共养,则可有效地利用水体的空间和各种饵料。既不破坏水体环境,又可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目前,该模式在河北省沿海地区各县(市、区)推广面积较大。

2.立体综合型模式。与多鱼种混养模式生态学原理相同,立体综合型模式指在同一水体内,根据各种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混合养殖多类水生品种的模式。该模式需要合理搭配各种水生动物,综合考虑各水生动物的食物链结构,科学配置其放养比例,有效地利用水体空间,提高饵料利用率。目前,河北省沿海地区池塘养殖推行的主要有虾鱼混养、虾蜇混养、虾参混养、虾贝混养等4种模式,浅海养殖推行了毛蚶、兰蛤贝类单养底播和扇贝吊笼养殖相结合的立体种养模式[14],均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3.珍稀水产品模式。河北省沿海滩涂除开发为水产养殖池塘外,另一重要利用方式是建立工厂化水产养殖场,用于养殖珍稀水产品。2012年,唐山市唐海县牙鲆鱼养殖场每1m2可生产牙鲆鱼26kg,创造产值1 560元,实现经济效益1 053元。再如,2011年沧州市所属黄骅市中捷水产养殖工厂,年产鳎目鱼达3.5万kg以上,市场售价高达150元/kg以上。推行该模式,需要建设现代化的水产养殖工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更需要当地政府统一规划,统筹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三)复合型

1.种养复合模式。是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原理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沼泽湿地、稻田湿地空间,实施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目前,沼泽湿地推行的种养复合模式主要有苇鱼蟹、苇蟹、苇鱼等共作模式,苇蟹共作推广面积最大。由于推行苇鱼蟹、苇鱼共作模式需要在苇田内开挖鱼沟等,且每年均需要维护,资金投入较大,影响了大面积推广;稻田湿地推行的有稻蟹、稻鳅等共作模式,稻蟹共作模式推广面积较大[15],稻鳅共作模式产值和效益最高。但稻鳅共作模式若遇秋季天气降温较快情况,所产泥鳅收获难度较大,极易造成亏产亏本,导致稻鳅共作模式未能得以大面积推广。

2.产业复合模式。指运用物质与能量多级循环再生原理、废弃物质源化原理以及价值转化增值原理等,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分为农户产业复合模式和区域产业复合模式两种类型。目前,河北省沿海地区推行的农户产业复合模式指农户在栽植水稻田的同时,利用自家庭院建舍进行畜禽养殖,所产有机肥供种稻使用,生产绿色食品。但由于农户庭院养殖业的逐步萎缩,农户产业复合模式应用面积逐年减少;区域产业复合模式是通过发挥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作用,组织农户大力发展种养业,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使湿地农业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由于河北省沿海地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培育尚处起步阶段,难以为区域产业复合模式的推行提供有效支撑。

3.综合治理模式。指以保护湿地资源为核心、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效益为目的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和。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有建设湿地公园、建立湿地保护区等具体方式。目前,秦皇岛市已建有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湿地类保护区,沧州市所辖黄骅市、海兴县以及唐山市所辖唐海县已各建1个省级湿地类保护区。实施综合治理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采用生态补偿的办法[16]做好群众工作。如唐山市唐海县筹资近1亿元,搬迁了保护区核心区内所有村庄,在重点区域恢复湿地近5 000km2,在保持一定农业产出的同时,使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防洪蓄水、净化陆源入海污染物、教育与科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湿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创新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建议

生存权是人类的首要权力。从现实状况看,人类为了生存,不可能为了保护资源与环境而使所有湿地都恢复到“原生态”状况,建设湿地保护区也只能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生态补偿,为当地群众另谋生路。因此,只有通过设计和实施湿地农业与湿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并进的发展模式调控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才能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一)全面审视现行模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河北省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组织农学、生态学、资源与环境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并吸收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参加,按照湿地农业与湿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进的指导思想,对现行湿地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全面审视。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凡是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和农艺措施,要坚决停止推行。凡是对湿地生态环境构成威胁、且修复难度较大的发展模式也要暂停实施,及时提出修正意见,经试验、示范确认无误后再予推行。坚持以湿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为目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科学安排不同生物质在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17],不断提高湿地生物圈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效率[18],以此提高湿地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

(二)积极创建先进模式

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与方法,寻求湿地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适关系,融二者为一体,构建各类湿地农业综合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之路。生态农业应借鉴“生态位”原理,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及湿地农艺的时间,生产种类更多、数量更大、质量更优的系列湿地农业产品,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设施农业应在推行温室大棚等普通设施基础上,积极发展工厂化设施。如稻田湿地推行温室育苗技术,池塘湿地推行温室大棚水产养殖技术,近海滩涂建设工厂化水产养殖场等;特色农业则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寻求市场空白点,立足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利用湿地的资源优势,再造湿地农业产品的市场优势[19]。产业化发展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坚持因地制宜,按区域产业链和经营项目设计湿地农业发展模式。

(三)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创新和实施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农民是主体,效益是关键。否则,模式设计得再好,农民无力实施,也难有作为。作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河北省沿海地区,应按照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力度和湿地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尊重和保障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的依法、合理流转,不断培育和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增强湿地农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积极培育以农民合作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组织,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通过湿地农产品网上交易以及连锁分销等形式,不断扩大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湿地农业经营体系,为实施湿地农业发展新模式提供外部支撑。

(四)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各级农业部门应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对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的指导与服务,避免出现地域不适、市场需求不足等风险,更要防止某一模式未经实践充分验证却一哄而上[20]。尽快制定并实施湿地农业标准化制度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湿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使采用先进发展模式所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得以全面体现,并被消费者所接受。切实加强水污染等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查处给湿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各类违法行为。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形成区域性科研、推广、示范协作网,增强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的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新模式推广激励机制等方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广大农户实施湿地农业发展新模式提供财力支持。

当前,中国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被各级政府视为工作重点,并引起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省乃至环渤海经济发展的前沿,河北省沿海地区必须确立鲜明的湿地农业发展导向,构建与湿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进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广大农民在发展湿地农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进而促进湿地农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使河北省沿海地区成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基地。

[1]唐铁朝,边艳辉,刘封,等.环境友好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与实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4):14-17.

[2]杨新荣,吴忠才.基于湿地保护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6):97-103.

[3]金卫斌,田小海,刘章勇,等.湿地农业的概念、特征与主要研究任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4):241-244.

[4]刘红梅,赵建宁,李刚,等.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342-343.

[5]陈丽欣.河北省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与保护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刘爱智.河北省滨海湿地动态变化分析与效益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7]王学雷.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2):237-240.

[8]刘东波,闫志利.唐海县虾病病因初探[J].河北渔业,1993,(6):23-24.

[9]郎洪刚,陈宝根,朱学思.河北沿海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J].海河水利,2010,(6):7-9.

[10]田宝柱,陶志刚,李昌存.唐山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科学计算与预测[J].金属矿山,2011,(5):101-105.

[11]刘向华.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核心服务功能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12):37-41.

[12]闫志利,郑艳荣.盐碱地菜稻复种甘蓝栽培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0,(1):22-34.

[13]唐占萍,孙国民,刘会珍,等.稻田养菇效益显著[J].机手之友,1996,(1):40.

[14]马云聪,孙庆田,李全振.加快推进丰南区现代渔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河北渔业,2011,(2):57-58,61.

[15]闫志利,林瑞敏,牛俊义,等.我国稻蟹共作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北方水稻,2008,(2):5-9.

[16]竺效.我国生态补偿金的法律性质研究——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补偿条例》相关框架设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9.

[17]江苏发改委.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EB/OL].http://www.jsagri.gov.cn/attachement/24954.doc,2009-06-28/2013-01-30.

[18]曹流浪.我国湿地开发现状和保护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9]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0]张红杰.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5):42-44.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河北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上海市沿江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