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工作中奖惩教育案例的理论反思

2013-04-29 14:15冯洁
考试周刊 2013年98期

冯洁

摘 要: 面对学生工作中关于奖惩教育的相关问题时,学生管理自有一套成型的规章制度,既有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办法,又有对违规学生的惩罚措施。学生管理人员在已经告知学生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制度,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一种“法”的意识教育。从多件案例来看,学生能够在处罚中得到成长,则纪律管理的目的就已经达到。

关键词: 奖惩教育 理论反思 学生工作管理

正如洛克所说:“善则奖,恶则罚,这对于一个理性动物来说是唯一的行为动机。”学生管理有一套成型的规章制度,既有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办法,又有对违规学生的惩罚措施。学生管理人员在已经告知学生详情的前提下,有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一种“法”的意识教育。由下文可见,学生能够从处罚中获得成长,则纪律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案例介绍

08级学生郑某,成绩中等,各方面表现平平,最初注意到这个学生,是因为他在地方某知名网站上发了一篇帖子,当时竟成为点击率最高而被置顶的帖子。事情发生后,我立即找到他了解情况,面谈之后发现该同学文学素养较好,对于班级学风较差等现象有着自己的看法,我给予了他一定程度的肯定,也对他激进的做法表示了异议,要求他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在有用方面,郑某对我的意见表示了赞同。没多久,郑某又因期末考试作弊而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郑某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悔意,并表示今后一定努力学习。事件过后,我又约郑同学谈了几次,他现在的学习已经步入了正轨,并正在积极准备考研。

二、对于学生奖惩教育的思考

1.规章制度(特别是处罚措施)的关键在于落实。

有章不循,学生就会以为学校在“虚张声势”,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制度的威严。等到重拾制度之剑时,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伤人伤己。我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处罚一个学生时,学生反问:“为什么之前有同学犯同样错误没有处罚?”这种问题往往让人无法回答,因为这是由于制度执行不严造成的,学校管理者负有一定责任。

2.关于制度的“导之向善”。

“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司马迁)法律抑或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目的是导人向善,若“以暴易暴”,为了处罚而处罚,则偏离了规章制度的原意,失去了制度制定的最初方向。换句话说,学生犯错,首先老师要承担“教育失败”的责任,若自己失败,却归咎于学生,对其进行处罚,则“良心”难安。“当上帝对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有人说,都是学生咎由自取,或者说真心向上的学生会在这其中得到成长的。但是,有多少学生的意志品质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坚定?又有多少学生在受到处罚后不会心存怨言、自暴自弃呢?因此,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在处罚的同时,留给学生向“善”的机会,不能把所有的路都堵死,错误往往是成长道路上必有的经历。

3.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要在重视集体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必然要考虑面对的群体,制定相关处罚措施时也要以“警醒众人”为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犯错的学生往往会成为制度中的一个客观“个案”,而很少被考虑为一个“受教育的人”。因此,对学生的处分虽在学生集体中起到了警示作用,但对学生个人而言是一次打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生犯错在所难免,但要在其犯错后为其留有改正机会。

三、学生奖惩教育的理论反思

古人认为教育在于“化民成俗”、“使人为善”、“涵养德性”、发展人的“良知良能”,培养“君子”、“成人”等。新时期,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应“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以教育对象——学生为本,为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如果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千篇一律,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由成长。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实际工作中的因材施教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激励学生或处罚学生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而且奖和罚都要有理有据、公平公正,让学生心服口服。

在实际工作中,面对数量众多、脾气性格各不同的学生,要寻找一条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设者的有效途径,必须让教育方法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在上述案例中,郑某某在受到处分后,心存悔意,给了教育者一个“导之向善”的机会,在教师提供给他撤销处分的可能性后,他才能有的放矢地学习、努力。在这里,处罚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促进,起到了积极作用。反之,如果学生本身缺少这种羞耻心、上进心,那么教育者在以处罚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技巧与耐心,若处理不善,则会适得其反,越处罚,其抵触心理越强。

参考文献:

[1]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

[2]姜晶花.人性——善恶之间的困惑.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3]凯文·瑞安(Kevin Ryan),等.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