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校德育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反思

2013-04-29 19:10冯洁
考试周刊 2013年91期
关键词:教育机制反思德育教育

冯洁

摘 要: 如今的学生德育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实效性问题,现行的学校德育每天不是做功太少,而是做功很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场地,除了专门的专题教育课之外,还在各科当中设法渗透德育内容,但学校德育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使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需要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利用、精心设计、积极创造,反思德育工作,走出种种误区。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教育机制 反思

在老师的教育生涯中,总会遇到学生对教师“不敬”的事件发生,如或当面顶撞老师,或背后谩骂老师,或给老师起绰号,严重者甚至威胁老师或与老师动手。而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最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如果班主任处理不好这种事情,小的方面就会对学生、家长、班主任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大的方面则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社会的安定。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如何坦然面对呢?

这方面的教育,我们通常称之为德育。如今的学生德育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实效性问题,不少人指责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花费的时间过少,做的工作不够多,这是不符合道德教育工作实际的。现行的学校德育每天不是做功太少,而是做功很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场地,除了专门的专题教育课之外,还在各科当中设法渗透德育内容,正如某些德育教师所说达到“三心”,即所谓“苦口婆心”、“良苦用心”、“呕心沥血”,但学校德育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长期以来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做?到底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学校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注意点

1.要注重利用。

首先不要忘记学校与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资源和有利因素可以利用,比如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校园环境、学科教学资源,等等。现在普遍存在的一大毛病是学科教学与学生校园活动脱节。体验活动许多时候是随机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应当强调体验活动需要一定的过程、一定的时间,要有耐心,不能指望一次活动就成功,那只能走过场,成为形式主义。不能强迫学生一搞活动就写日记、谈体会,那只能让学生反感。如何利用日常生活的情景呢?这需要建立教育机制。

2.要精心设计。

善于设计不同的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如在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围绕“民族精神美”开展体验美的活动:一是体验“美在文中”,动员学生寻找民族英雄和体现民族精神的故事、诗歌和事迹;二是体验“美在画中”,开展板报、壁报等形式的活动;三是体验“美在行动”,以“找、寻、赞”为形式,倡导学生用故事、演讲的形式体验民族精神;四是体验“美在歌声”以红歌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学唱民族歌曲,使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一步步走向高潮。

3.要积极创造。

德育不仅要设计,而且要挖掘,更要创新,及时挖掘看起来是偶然事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这甚至可能成为一个生命的唤醒期。德育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要注重对经验进行整理。情感也是这样,也要不断整理,引导学生带着种种问题调研,弄清事实真相,探求解决办法,悟出其中道理。

二、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反思

1.改进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实效,首先要反思德育工作上的种种误区。

一是重课堂教学,轻亲历体验,德育与学生生活脱节。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缺乏体验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形成将课内所学与课外时间有机结合的教学新体制,从而难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的实现。

二是重空洞说教,轻实际效果,德育与学生兴趣背离。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这是德育本身固有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空洞说教盛行造成的恶果。

三是重认知,轻养成,忽视养成教育。有些地方虽然抓了养成教育,但喜欢搞短期行为,注重用说教方式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忽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

四是重点,轻人的全面发展,由于缺乏通盘考虑,恰恰在加强中迷失德育本来的意义,过多的说教代替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2.实现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被教育者的接受。

德育的效果和质量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而主要取决于被教育者的接受,这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关键,若从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出发进行思考,则“体验”有助于德育规范信息的内化,仔细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之中,不难发现,当代青年的个体性、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明显增强,他们对约束性道德教育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一定的负向情绪反应。近年来,有些体验者已开始反其道而行之——导引者教授什么,体验者就反感什么,导引者要求怎样做,体验者就拒绝做什么,而尝试做那些导引者批评和反对的言行,如有不少的学生提出远离教室和校园,故意“扮酷”、“扮靓”、追求成为“坏男孩”、“坏女孩”,以种种无法预测的行为向社会表现出一种“游戏”行为。如此,可以说约束性道德教育在其原有的规范灌输形态下,已无法保证其教育的实际效果。但是,当代学生对能够诱发其情感体验的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和关系,却表现出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檀传宝等.走向德育专业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维斌.学校德育活动指南.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凯文·瑞安(Kevin Ryan)等.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教育机制反思德育教育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城市管理暴力执法解决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