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三重角色,点亮早教课堂

2013-04-29 20:29杨丽娟
考试周刊 2013年91期
关键词:早教教育方法

杨丽娟

摘 要: 0-3岁婴幼儿发展有着典型的年龄特征。教师既要面对家长,又要面对婴幼儿,因此,教师确立合适的角色身份,对早教课堂的顺利、成功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主持者、示范者、合作者的角度,阐述了亲子早教课堂中教师角色身份的定位,使亲子活动有条不紊、规范合理,使教师与家长之间更多沟通,更多了解,有利于促进0-3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早教 婴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

0-3岁的婴幼儿有着其年龄段典型的特征:身体动作不灵活,对事物的知觉常是被动的、不随意的;语言发展不完善,语句结构不完整,等等。[1]婴幼儿的这些年龄特征对于早教课堂中的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不仅如此,教师在早教活动中除了要面向婴幼儿外,还要面向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素质修养方面千差万别的家长。应该以怎样的角色身份出现,才能优质、高效地引领孩子健康成长,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呢?实践表明,在亲子早教课堂上教师要有主持者的风度,才能保证早教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家长掌握育儿的先进理念;要有示范者的风采,才能让家长明白育儿实践操作的要领,使他们的行为更加规范合理;要有合作者的风范,才能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家长的教育需求,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循循善诱,主持者角色让早教活动事理分明

1.实践、理论,融会贯通。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现场指导早教活动时,由于早教知识储备不足、家长指导需求各异、自身早教理念不科学等原因,出现了有主动指导意识,但指导实践薄弱;在指导上偏重教育,忽视保育领域;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2]因此,一次早教活动,想要获得宝宝的青睐、家长的支持,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恰如主持人需要丰富、渊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机动的现场发挥一样。早教组织者要牢牢掌握每个年龄段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养方法和一些基本的生理学、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多锻炼自己,才能学会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取得亲子双赢的良好效果。

2.教案、现场,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早教活动有一定的组织流程。在活动之前,教师已经将教案的环节、甚至是每个环节中的话语背得滚瓜烂熟。在实际活动中,宝宝的表现、家长的行为与育儿的困惑并不是教案中一定能备到的。因此,当遇到偏离教案预设的问题时,新手教师就会显得手足无措、词不达意,有时甚至出现误导家长的现象。有经验的老教师会不慌不忙地改变活动策略,以家长的需要为主,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尽量为家长解决困惑,并且巧妙地将已偏离的活动主题悄悄地拉回来。例如一次早教活动中,教师将一段名曲中的旋律作为本次教授歌曲的旋律,结果许多宝宝在家中已经听到过这首歌,家长们听到旋律时就和宝宝一起唱起了歌,和教师预设的完全不一样。这位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不慌不忙,仔细倾听家长的歌词,临时将唱歌活动改成了打击乐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要以家长、宝宝的需要为主,适时调整,做到教案、现场,因地制宜。

3.家长、孩子,两者兼顾。研究发现,在教学理念方面,由于教师在未参加亲子教育工作前,大多是在幼儿园工作,原有的职业习惯及幼教经验积累,使得她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面向孩子指导的习惯,忽略了面对家长的指导[3];在指导能力方面,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善于实践操作,受孩子的欢迎,却不善于理论性解释,让家长心存疑惑;有的教师能说会道,理论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操作指导方面如一块短板,活动中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要重新认识早教活动的真正目的,将侧重于指导孩子的习惯性行为变为家长、孩子两者兼顾,从而帮助家长明确自己是参与者、指导者、学习者的角色身份,有助于三者之间更好地互动,提高早教活动质量。

二、科学引领,示范者角色让早教活动有章可循。

1.语言示范。儿童的语言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儿童的语言富有创造性,但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5]因此,成人的语言示范在婴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能力运用相应的句式结构。二是发音要正确,语法结构要完整。许多家长往往因为孩子年龄小,怕他们听不懂,就跟着孩子的语句发出诸如“饭饭”“觉觉”之类的叠词短句。其实,这样的示范反而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发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儿童在能够说出某些句子之前,已经能够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如我们对不满一岁的宝宝说“宝宝过来吃饭”、“我们睡觉了”的句子,他们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和家长一种完整语言的示范,让婴幼儿有良好的模仿学习环境。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到婴幼儿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言与婴幼儿交往。

2.动作示范。对家长而言,为人父母之初,常常手忙脚乱,连抱孩子的姿势也觉得左右不对。事实上,许多育儿的动作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例如,四个月以上的宝宝喝奶之后应该采用高位竖抱的姿势,让宝宝的头稍侧趴在成人的肩头,一只手的下臂托住宝宝的臀部,另一只手轻拍宝宝的背部。这样的抱姿可以防止宝宝溢奶。特别在给婴幼儿进行按摩时,更要注意动作科学规范。例如,给婴儿捏脊的动作顺序应自下而上,从宝宝的尾椎骨部分开始至颈部的大椎穴,动作应适度,以宝宝的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3.神态示范。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1岁的婴儿在成人发怒时,就会感到不安,并表示出想离开的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出生几天的婴儿就具有了识别情绪的能力。[6]愉快、稳定的情绪能够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因此,教师在早教活动中,尽可能地用温柔、和蔼、微笑等表情面对婴幼儿,避免严肃、平淡的神态,引导家长用积极愉快的表情调动婴幼儿快乐的情绪,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三、亲密无间,合作者角色让早教活动其乐融融

1.当家长的“知心人”。教师站在权威者的角度进行授课,往往会让学习者产生压抑感,影响学习效果。当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向家长提出建议时,家长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乐意接受教师的观点。因此,在早教活动前,教师可以通过发放亲子园宣传材料,通过“早教早知道”、“请您配合”等栏目向家长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也可以通过家访、交谈等形式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家长的育儿需求,当家长的“知心人”,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沟通措施,让家长明白自己在早教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懂得自己在活动中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早教活动的参与者,是宝宝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这样,在早教活动中,家长才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参与者。

2.当宝宝的“开心果”。早教活动虽然以家长为主体,但宝宝的参与兴趣及活动情绪也会影响家长的心情,决定早教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成为宝宝的“开心果”,运用有趣的活动内容、快乐的活动形式吸引孩子的兴趣,让宝宝心情愉悦地参加活动。例如在“马儿马儿我来啦”的主题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好环节“小马嗒嗒嗒”,教师扮成一匹小马,和每个宝宝问好,调动了宝宝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接下来的是“噔噔噔,马来啦”的亲子韵律活动环节,宝宝坐在家长的腿上跟着音乐有节奏地颠颤,最后家长的双腿变成滑梯,让宝宝从上面滑下来。宝宝在这些趣味性的活动中,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家长也感受到了早教活动的快乐,保证了活动的优质高效。

3.当亲子的“连心桥”。研究发现,亲子互动与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认知发展、儿童问题行为密切相关。[7]早教活动面对的是亲子双方,因此,良好亲子关系的促成是早教活动的重要目标。例如,有位年轻的父亲脾气急躁,在活动中常常会因为宝宝不听老师的指挥而呵斥孩子。教师发现之后与之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让家长了解了20个月的宝宝注意力集中时间还不长的特点,并告诉家长,假如长此以往,会造成亲子之间关系的紧张,导致宝宝不愿意参加活动等问题。家长听了老师的解释恍然大悟,从此更多了一些耐心。在每一次早教活动中,教师要当亲子之间的“连心桥”,细致关注家长与宝宝之间的互动,努力使家长认识到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优良的亲子关系。

早教活动中的教师是所有科学育儿理念的宣传者与落实者。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早教活动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演绎好主持者、示范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让早教课堂更精彩,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刘丽云.早教机构中教师对家长指导能力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谭峰.亲子教育机构中教师对家长指导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4]武进之,朱曼殊.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几个因素[M].心理科学能讯,1982,(5).

[5]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6]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7]侯静,陈会昌,王争艳,李苗.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2.

猜你喜欢
早教教育方法
农村早教:为了起点的相对公平
去早教班可以让宝宝早说话吗?
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寻找早教的真相
早教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