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实践的误区及对策

2013-04-29 00:41罗小蓉
考试周刊 2013年90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误区对策

罗小蓉

摘 要: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是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的重要渠道。我国高校开展的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出现了许多实践误区。要走出误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误区 对策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是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的重要渠道。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接受知识、能力及价值观教育,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对所学知识加以升华,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高校重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培养作用,开展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误区。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1.高校社会实践及其意义

高校社会实践就是指除课堂学习之外的各种各样的以获得实际经验为主的社会劳动,它主要包括勤工俭学、家教、零工、义工、支教、支农,以及见习或实习等。具体而言,社会实践就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其到生产活动的第一线或具体工作岗位进行的具体见习或劳动。

社会实践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主要是书本知识,如果不进行社会实践,那么一旦走向社会,面临具体问题,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很难在短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壮大的一双翅膀,缺一不可。

2.大学生社会实践误区

2.1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系统的设计

理论是指由若干人在长期内形成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智力成果。科学理论则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命题)及对这些概念、原理(命题)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社会实践是对所学理论的运用、检验和发展。在我国,针对某一学校的某一专业,其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及达到的效果,甚至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度等,都缺少系统的规划和顶层设计。这就造成一种误解:参加社会实践只不过是对整个社会的抽样调查。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认为只是检验书本上的知识是否与实际相符的东西。这种认识往往具有较重的主观色彩,甚至是一种成见。例如,全国高校要求大学生必须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什么要参加这一活动,这一活动到底是政治任务还是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活动到底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何意义,参加这一活动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到底在哪一年级参加这一活动更有意义或效果?这一系列问题如果得不到充分的论证或正确的回答,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糊里糊涂的政治任务。

2.2社会实践过于功利化

由于中国教育改革的严重滞后性和以经济为主导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功利思想。他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往往以实际利益为标准。这在学习上表现为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而在社会实践中,则以是否有利可图为标准,而不是将社会实践活动与自己一生的成长结合起来。一些负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老师和相应单位在安排大学生实践活动时也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标准,而是以完成任务为原则,这就把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一项任务,而不是培养体系中需要精心策划、科学论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造成实施过程中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脱节的现象,社会实践也就变成一种形式或走过场,每年学校按上级要求学生上交相关材料,学生参与要求和实际参加出现明显反差的现象。

2.3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不明确,因此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常常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勉强为之;或者抱着从众的心理和好奇心而随波逐流,对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怕苦怕累,讲究吃住条件,不想干实事,结果使得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效果大受影响。

3.问题出现的原因

3.1学校缺乏顶层设计

目前,全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标准。即使有,也只是一种探索或叙述。这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实践过程和组织形式的设计不够缜密,缺乏系统考虑和科学论证。部分高校把主要精力、财力投向学校硬件改造和提升软实力方面,这就导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不足,对自主活动缺乏经费保证和过程管理,缺乏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完善的评价体系。有些高校只是罗列项目名称和经费投入,以此来应付上级检查或对外宣传,这就很难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2校企未能有机结合

当前中国的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采用象牙塔式的办学模式。教授们才高八斗,不食人间烟火;学生神仙下凡,往往坐而论道。这就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节。目前大部分学校未能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或专业实习基地。这就导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没有形成机制化、规范化,专业性、针对性不强,不仅不利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无法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实施。

3.3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

尽管中国社会实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国家三令五申要求重视人才实际能力的培养,但很多学生仍然只注重理论学习,轻视自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思想不够成熟,缺乏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的重视。相当部分学生完全没有职业规划,没有想到进行职业锻炼。

4.对策

4.1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是指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总的特点是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按图施工”,避免各自为政造成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混乱无序。胡锦涛同志对“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表述,概括起来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导方针,明确指出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之路。二是基本内容,强调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辩证思维水平。三是实现路径,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

具体到大学生社会实践,顶层设计主要指从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勾画出实践理念与实践过程之间的“蓝图”,避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混乱无序。具体而言:一是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必须注重社会实践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实践过程中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辩证思维水平;通过具体过程重点解决社会实践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建设和理论建设。

4.2具体操作模式

4.2.1完善社会实践研究和运行模式。社会实践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就业的成败。高校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制度、监督机制、评估体系、奖励制度及其他配套措施,并在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中不断加以完善,逐步建立起理论新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和运行制度。例如:大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较短,很少接触专业课,可以开展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发挥社会实践的思想教育作用。二年级学生已接触了一些专业课,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文化活动,初步将实践的专业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三、四年级学生已经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可以将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创业相结合,开展科技文化服务和科技发明和创业等实践活动。

4.2.2建立产学结合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形成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结合的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教师和大学生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将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架起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4.2.3加强对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的指导。设立专门的组织联络机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大学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后,学校要及时组织实践交流、讨论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社会实践的正确认识。

4.2.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教育与成果教育、长期价值与短期效果、定量与定性考核、实效性与对学生和导向性相结合等原则,通过问卷调查、参与讨论、小组评价、测试等方式,形成较好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有助于逐渐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由短期活动变为长效教育,逐步形成日常规范化管理。

5.结论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增长才干、学会生存、学会思考。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正确认识社会实践误区,深入研究社会实践基本规律,建立相应的操作体系,用科学方法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逐步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尤伟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路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3)

[2]陈静.美国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0.

[3]李帅英,曹秀芬,李玉灵.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1.1,VOL29(1).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误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冬季洗澡的误区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