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2013-04-29 05:26周文超
考试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

周文超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向来难教,要达到新课标大语文的要求,必须克服少数民族语言、思想性格、环境的困难,做到知己知彼,给学生足够的自信,给学生锻炼的舞台,备好教学方法,适时教学延伸,运用优势帮扶弱势,努力克服地区教学条件有限的困难。只有这样,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才会开创一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语文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困难

少数民族学生习惯使用的母语,与汉语差异极大,他们在汉文的学习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汉语(而并非母语),語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与学出现了种种现象。另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想达到新课标的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总结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面临以下困难:

1.语言上的困难。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学生的语言在汉语中夹杂民族语言是在所难免的,普通话不流畅不标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都是常有的现象。有时学生需要老师帮助时只会说:“老师,我帮你一下。”而中学语文教学比较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在识字要求、阅读量、理解层次、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上都大大提高,所以语文教学不可能总是以汉字和句子为重心,要在连词成句、连句成篇上得到更高的发展,最主要的是理解社会,理解生活,培养正确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人生观。因此,民族学生语言上的障碍会给语文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2.思想性格上的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受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其中性格独特的学生不少,就连有时老师因喜欢他而用一个“小傻瓜”的爱称,他也会恨你几天。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虽很单纯,但因学生的父母都没有文化,并且深受各种民族习性的影响,对读书有这样那样的误解,学生就或多或少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早恋、早婚的现象层出不穷,思想抛锚,甚至于无心学习。语文教师如不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下工夫,是不可能强化教学效果的。就如苗族有不顾年龄大小“采花山”联姻的民族习性,壮族有“对歌”倾诉衷肠,彝族有火把节“跳三弦”狂撒激情等民族习性,要减少它们对学生、对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影响,需要付出时间与汗水。

3.环境上的困难。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虽然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较多,比以前改变不少,但地区的环境和条件始终制约着教育环境发展。学校都不可能拥有发达地区那样的条件。一个五六百名学生的初中学校能有五六十台电脑,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六七人的语文教师组共用一台电脑,三四台录音机,就不错了。

虽然有很多困难,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克服它们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不便。

1.教师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是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动力,也是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富有民族个性,热情豪迈而又不失民族的狭隘与偏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多表扬学生,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使学生既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又不骄不馁,信心不倒,就一切都不难。在教学中哪怕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或是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时会遇到种种障碍,也不会使学生轻易放弃学习。

2.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知识水平,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虽然人无完人,教师也有弱点,但要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知彼,就是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禁忌事宜、语言习惯、民族性格等,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序施展教学,不至于因为这些因素而影响教学过程。

3.教师要给学生锻炼的舞台。不能因为学生胆小和表达上的困难就少给甚至不给学生表现,独立合作完成问题的机会。教师要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完成预定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因而会有“反正他们问答问题浪费时间”,“反正他们也不爱说话”,“反正他们说不清什么问题”等想法,就相应地在课堂中压缩提问、讨论合交流的时间,有时就干脆只让表达相对清楚、爱说话的学生来回答提问。这样做虽然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表面上看来也省时省事,但长久下来的结果却是,爱说话的学生得到了发展,不爱说话的,没有机会参与教学的学生就更不爱说话,久而久之也不思考了,有的就麻木地坐在教室里,有的就玩小东西,说话,做起了与课堂无关的事。导致部分学生思想麻木,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有了傲慢、鄙视他人的行为。教师只去谴责学生这样或那样不好,却不思考它们最终形成的原因,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民族学生相对知识贫瘠,我们还雪上加霜,让他们成了问题学生,细想我们其实也暗中扮演了扼杀学生本性的角色,是一件何等不光彩的大事。因此我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更应当利用好语文课堂,课前分析学情,熟悉教材,备好教学方法。

4.教师要备好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教材准备好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它对某些学生而言适应,但对另外的学生未必就好,所以一个好的课堂设计应当有多种教学方法,主教学方法与多个子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使教学能适应学生学习情况的发展。主教学方法要适应多数学生,子教学方法要针对极少数的学生群体,才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学习的目的。不论是主教学方法还是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根据学情的分析结果和教材的内容及所涵盖的知识面而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类别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不好动的学生就可以选用一些活泼的游戏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益于他们在游戏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做出动作,说出话来,这是用学习活动促进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种方法。不管学生能用身体语言表现领悟,还是能用口头语言描述想法和看法,笔者觉得都是一种收获。因为学生从没动作,没语言到身体语言的流露,再到用口头语言表达,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没迈出第一步就很难到第三步,所以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次次学习中展现自我。

5.教师要做好适当的教学延伸。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课文课堂这个培养人才的第一基地,必须让学生得到更贴近生活的更现实的发展。换而言之,学生走进课堂的目的是走出课堂,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那么语文教学就不能脱离了生活和社会的轨道,我们就更有责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有价值的追求、理想、信念及人生观。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人文优势和知识优势,把课文中涉及社会生活的东西有意向地延伸到教学之外。做延伸设计时,要顾及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圈子,符合学生实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保证学生有感而发,并且观点鲜明。如教学课文《云识天气》时,可把知识延伸到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情况的农谚、俗语,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再把文中的谚语用到生活中去,谈谈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到它。还允许学生把民族内流传下来的谚语用本民族语言展示并译为汉语。而教学《羚羊木雕》,就可以把课文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延伸到家庭生活中与这个矛盾相似的事件中去,让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理解迁移到自己身上,学生在体会交流处理矛盾的方法和感受时,也就有了鲜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处在众多同学的发言中,是一个对比和选择的过程,他们会用自己的能力水平,为自己的感情倾向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比教师说:“你们要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达到的教育效果更直接、更高效。

6.教师要会运用优势帮扶弱势。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学生,汉族学生相对于民族学生而言,有着很多语言优势,教师可利用分组,适当安排汉族学生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共同讨论探究,让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但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变化,也让少数民族学生的优点在这些过程中放光,并及时遏制学生的骄傲情绪与轻视心理。优势和弱势都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7.想办法克服地区教学条件的困难。作为山区甚至农村,教学条件要比上发达地区或是城里,是不可能的。虽然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但需要一断很长的时间。语文教师只能运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完成大语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应做到博学多识并取舍,在备课时,尽量查阅相关知识,有的适当穿插在教学中,有的则可以做成简单的书面材料,分发给学生或是张贴在班上,就可解决学生上网不易、查资料难的问题。不至于阻碍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如《大自然的语言》中涉及经度、纬度、高下差异等知识,教师如果都放在课堂上解決,就会影响教学重点的教授,影响教学完成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查阅有关知识,做成书面材料让学生课前了解,而在课中随便点点就行。有的知识就可以看学情,看需要,看兴趣适时导入。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让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生活相融相生。

参考文献:

[1]张仕堂.浅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障碍及消除对策.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2.

[2]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著.中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转.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