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智慧,而不是记忆

2013-04-29 06:21朱家云
考试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智慧历史探究

朱家云

高中课改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层出不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历了从关注课程到关注课堂,从课堂流程再设到课堂文化构建等,在实践中求证标准、求证价值、求证情感,最直接的感受还是课堂所发生的变化。课改伊始,以“课堂智慧打造智慧课堂”为宗旨,让学生不断体验与参与、思考与探究,而不再加重记忆的负担。

一、联系中外知识,培养学生世界意识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对学生进行世界公民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在古代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大陆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而中国却在社会转型中落后了,导致了近代中国被侵略局面的出现。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由向西方学习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领导的第一代领导核心,迅速地融入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潮流中,使中国在尖端科技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和世界进一步接轨,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教学中,我们把这些意识融入课堂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合作和竞争意识,对将来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好处。

二、挖掘课本资源,感悟人格震撼

教育改革体制在不断深化,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编写过程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从教材结构、内容编排到事件的取舍,都体现了生动性、智慧性、知识性等特点。注重以人为本的精神,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全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深受学生的欢迎。历史给我们智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课本中宝贵的教学资源,领悟编写者的目的与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开展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如现行高中教材把原来高二课本的中国近现代史调整至高一课本中,到高二后再学习世界近现代史选修,高三教学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西方列强疯狂侵略史,而且是一部反动势力的罪恶史,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与西方資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培养人的方向。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善于挖掘,充分发挥历史课程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心灵接受一次洗礼,从而产生历史的感悟。

三、善用课堂提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巧设障碍、诱导思维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让问题出现了未知性,学生无法知道下一步还会有什么问题,所以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就充满了挑战的乐趣。如,在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通过铁路第六次提速进而引出“最早的火车与铁路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许多重大的技术变革?这些变革为什么会都集中在英国?英国的变革最早产生在什么行业?为什么会最早产生在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的发展又会对其他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众多的变革又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逐步探究的过程也就是他们思维活跃的过程,通过这种逐步的引导来代替填鸭式的讲述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些疑难枯燥的概念名词,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在让学生理解殖民统治所带来的客观进步性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有人用非常粗暴的方式强迫你吃下客观上对你身体有点益处的食物时的那种感受。

四、实现多元化教学,优化学生历史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需要实现教学的多元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对一些难点、疑点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妨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的形式。例如:有的学生对历史人物传记很有兴趣,而对于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评说或评论不感兴趣,甚至持怀疑眼光。而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在讲到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时,就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讲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则对其进行引导,让他们把对历史知识的关注点从历史人物这个点扩大到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中。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并积极主动探索历史规律,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探究合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交流讨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发言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更优化了历史思维。

五、培养质疑精神,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一切成就都是从质疑开始的。疑问是学生创新的导火索。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具体到历史学科,其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鲜明特点:一是过去性,凡是历史都是过去已发生的事情,它不会重演;二是这些已经客观存在的、不会重演的历史,对其评价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去看,能得出不同结论。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在依据史实的基础上,有求新求异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它要求学生在已知史料基础上,多角度、多元化的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答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引领、探究问题”的教学方法便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时,如果仅仅是把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置成把新政的内容记住,那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也不符合新课改理念。因此,就把本课学习目标设置为“分析新政的作用及其影响、性质”,希望通过这样的设定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

如果历史课堂中能把启发学生的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就会因为挑战的乐趣而改变对历史课轻视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善于运用历史给我们的智慧合理地驾驭课堂,学生就会因为课堂的生动而对历史感兴趣。教智慧、用智慧,当历史课散发智慧的光芒之时,也必然是每个学生爱上历史课之时。

猜你喜欢
智慧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