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评价维度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2013-04-29 00:41薛道芬李龙均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应试内涵维度

薛道芬 李龙均

传统的评价多是单向度的,而且存在维度缺失,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应把过去孤立的、静止的评价维度,调整为共生的、辩证的评价维度。主要调整的评价纬度有四个方面。

一、法律和规律

教育评价调整的第一个维度是法律和规律。

法律和规律是教育的底线。所谓法律,狭义讲是指涉及教育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等,这些是依法办学的框架。而规律,是指教育自身特有的本质属性,如教育的独立品格,教育的优雅属性,教育的从容气度等等。它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违背。我国教育的行政化、功利化以及中、高考制度就是违背规律的典型,导致我国教育的畸形发展。

因此,在进行区域教育评价时要关注两点,首先,要把这两个维度作为基础指标;其次,要看到二者的相互关系,稍有偏颇,教育内涵发展就会出现方向性问题。

二、素质与应试

教育评价调整的第二个维度是素质与应试。

二十几年来,人们有意无意地把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其实从逻辑角度去看,它们是种属关系,应试只是素质很小的一部分。素质和素质教育早有定论,不用赘言,我想说一说应试。在今天,应试已形成了一股思潮,即应试教育,它已经把全人的教育窄化为仅仅是知识传授了,让学生上着呆板的课程,做着机械的练习,考着无用的试题,最后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痛苦或快乐的考试机器。应试教育不单毒害了个人,而且祸及学校。请看今日,无论大学名校公布录取状元人数的多少,抑或高中学校生源抢夺,小学生源买卖,甚至幼儿园入学考试,无一不是应试教育阴魂作祟。的确以中高考为终极目的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对公平的机会,可是给民族、国家和未来带来的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评价时,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本着对民族和未来负责的态度,把应试项目纳入素质范围;同时,把素质、素质教育作为评价的一个核心指标,加大权重,引导教育回归健康发展之路。

三、质量与特色

教育评价调整的第三个维度是质量与特色。

质量,就是孩子的成长。就是让他内在生命机制日益灵活、开放和强大,从而具备将来发展的宏大基础,就是让孩子融入到现实与有用的时间推迟,让“无用”的东西多一点进入他的灵魂,塑造他们的品格,这就是质量。那么,特色又是什么呢?就是在高质量的基础上,把办学理念具化的一种特有学校文化,特色是在高质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没有质量就没有特色。

因此,在评价时,要把教育质量和特色看成是一个有机体,不能割裂,须知,没有质量的特色,必定是作秀,是空中楼阁;没有特色的质量,又将出现千校一面的呆板和拘谨。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映生辉。

四、教师与学生

教育评价调整的第四个维度是教师与学生。

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大家之学府也。”梅贻琦也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两位先辈共同强调一点,教师是教育的根本。现代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第一,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教师是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但如果仅关注教师发展是不够的,师生是教学的一个共同体,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展。在内涵评价时,还必须关注教育的中心——学生。学生评价不能停留在学习成绩这一点上,评价时要把视野拓宽,关注学生自立、自律的现代公民意识;关注学生伦理道德修养;关注学生的艺体素养。这些都是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的重要标识。

以上四个维度,分别从办学方向、思想、结果和主体去谈了些认识。如果在评价时,能够把四个维度里的两个概念相提并论,理清二者的关系,深刻地发掘四个维度的下位指标,必将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猜你喜欢
应试内涵维度
高考化学应试临考提升策略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挖掘习题的内涵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