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013-04-29 11:35陈锋
考试周刊 2013年77期
关键词:杰奎琳阿炳织女

陈锋

当前在一部分语文老师中,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教学重视不够,大多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唯恐落下“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的口实。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通过写文章表达一定的观点、传播作者的思想,是为“立言”,可以说,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且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提出,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重视语文课的人文性,不能不提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老话题。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我的体会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课文整体感受——以读代讲,读思结合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有一些课文释放的思想感情比较强烈,通过对文章全部内容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教师不必深究,但应该让学生反复读,变换方式地读,去体会。如《在大海中永生》、《我们爱你啊,中国》等。但对一些主题不太鲜明的文章,还要从全篇感受,做到在读中思考,才能有所感悟。

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赏读,充分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这一集武术、舞蹈、秧歌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雄浑、激昂、粗犷,对文章艺术形式美也有所触及,整堂课上得既有条不紊,又气氛浓烈,应该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给我的感觉又仿佛缺少什么。课后,我静下心想一想,终于明白了——这位老师对课文究竟要传达什么信息、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一点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尽管对这一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存在一些不同见解,但是我认为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作者通过表现安塞腰鼓这一传统艺术,要表达的是对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上的人的礼赞,是对黄土高原美好明天的展望。只有弄懂了这点,对全文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因此,我建议那位教师带领学生重温课文,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1.安塞腰鼓这种震荡人心的艺术产生在哪里?2.是什么人敲打出如此气势磅礴、淋漓尽致的腰鼓?3.你觉得安塞(黄土高原)的明天会如何?唯有从整体上反思,读思结合,学生才能“吃透”文本,才能真正理解文中的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像“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等。

二、从关键句段体会——展开想象,揣摩品味

“落红不是无情物”,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外泄,是一种自然地流露,必定会充溢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反复品味语句含义,同作者一起感受,于揣摩中得真谛。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阿炳爱家乡、爱音乐、爱美好的事物、用琴声向命运抗争的深炽情感,我紧紧抓住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启发学生: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二泉边,这一次他为什么能听出许多声音?假如你是阿炳,你还会听到什么声音?学生展开想象,有说听到了兵荒马乱的枪炮声,还听到了孤儿寡母的饥啼声,有的听到了贫病交加的呻吟,还有的听到了阿炳宣传抗日的名曲《听松》……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旋律变化及传达的复杂的情感意蕴,我让学生想象乐曲在不同的阶段是什么情景,分别表达了阿炳怎样的情怀。学生说乐曲的开始部分,旋律委婉连绵,就像一道山泉从幽谷中流淌出来,仿佛是阿炳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显得那么美好,因此表达的是赞叹、怀念之情;高潮部分就像是山洪暴发,又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表达的是阿炳希望彻底地冲破、告别苦难的命运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乐曲的尾声就像一位伤心的妇人在哭诉之后,仍在轻轻抽泣,因而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可以说,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如果没有学生对课文的仔细揣摩,对阿炳不幸遭遇的了解,就不会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如此之深刻、细腻。

再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如果不借助想象的翅膀,读者就不能听出泉声像小提琴、像琵琶、像大提琴、像铜管齐鸣,更无从理解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的交错之美。学生在对这些句子的仔细品味中,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蒙眬中……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的含义,从而感受到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热爱之情。

三、从人物的言行分析——辩出真情,悟出实感

评价一个人,人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察言观色有时能够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加深对课文解读的深度和广度。

《半截蜡烛》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课文主要表现了母子仨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以及他们的爱国精神。但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认为课文重点表现的是小女儿杰奎琳,而且拿出“证据”说:从杰奎琳“娇声地说”、“司令官先生”、“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这些语言和动作,可见她更机智。但随即就有其他学生反驳说,杰奎琳只是运气比她的母亲和哥哥好,因为那个德军少校说自己家里也有一个那么大的小女儿,可能是杰奎琳让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因此放松了警觉,才化解了这场危机。可谓是真理越辩越明。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对于它的主题曾经有过争议,有人说是表现人民群众对爱情自由的向往,有人说是对美满生活的追求,究竟该如何确定呢?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向学生抛出了一个疑问:天上富丽堂皇,织女为什么不喜欢天上的生活?学生通过对织女行为的考察,抓住了“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去帮助牛郎干些农活”,以及王母娘娘在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气得暴跳如雷”这些表现,经过分析、讨论、辩论,学生明白了:原来织女追求的是自由的爱情,即使生活很贫穷、辛苦,她也觉得很幸福。学生自主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现了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可见,从人物言行入手,仔细辨别,深入辩论,就能够让学生悟到课文的真情实感,架起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猜你喜欢
杰奎琳阿炳织女
张帮主
张帮主
杰奎琳驾驭身体密码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偷拍杰奎琳
吟织女图
偷拍杰奎琳
牛郎和织女
是织女,更是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