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历史教学中隐性目标的实现方略

2013-04-29 16:19吴宝明
考试周刊 2013年77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吴宝明

摘 要: 隐性目标是一种相较于显性目标而言的强调学生内化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隐性目标就是包含情感目标、道德目标等在内的素质化目标。在历史教学中,隐性目标的确立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作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中隐性目标的实现方略,希望在隐性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下,推动历史学科朝着素质全面化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隐性目标 实现方略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活动为之努力的最终目标,因此,目标对于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事实上,过度强调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他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反而会扼杀学生原本具有的天性,这也是如今很多“高分低能”的次品和“有才无德”的危险品诞生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见,这种以知识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中,除了对常规的知识目标有要求外,还有很多之前不为人们所关注的隐性目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隐性目标是相对显性目标而言的,显性目标通过一定的手段,如考试、练习题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来,而隐性目标则很难在短时期内通过考试、测试反映出来,它是长期性地隐含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之中的,具体来说,显性目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育目标,而隐性目标则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正视历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历史是一门最客观的学科,发生过的没发生过的就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历史是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的,但与此同时,历史又是一门很主观的学科,因为记录历史的人是带有主观意识的,面对客观的历史,学习历史的人也具有自己主观的判断。那么,我们应怎样对待历史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正视历史,正视那些已经被验证的真实的历史,客观地看待历史史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想正视历史,我们首先要正视本民族的历史,要认识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从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如此,通过历史学习,我们要看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习中国的近代史,我们要看到“闭关锁国”造成的落后,以及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方面的腐朽,在此基础上理解西方列强入侵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发愤图强,摆脱落后状态,努力走向富强。除此以外,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在强调客观的同时,还要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例如,在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时,我们既要看到其统一中华民族的历史价值,又要看到他作为一名封建统治者的暴敛的一面;再比如,在评价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时,我们既要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更要认识到西方列强入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客观上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依托历史,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蕴涵于众多史实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史学科中的宝贵教育资源。教师在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一次次中华传统美德的洗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精忠报国、文明礼貌、尊师重教、勤俭节约等,而这些美德借助历史教学,往往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就拿精忠报国精神来说,历史上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有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不断奋斗的无数的共产党人、革命先烈,利用史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因为学生知道,这些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志士是实实在在出现在历史中的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并非口头上的理论说教,因此,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钦佩和认同,更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另外,为了古为今用,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美德同当下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例如,我们将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的勤儉节约同当下出现的“奢侈浪费”、“过度消费”等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抵制这些不良之风。

三、借鉴历史,重视时代精神的教育

很多人都觉得历史是一门研究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的学科,与新的时代没有太大关系,这实际上是对历史学科的一大误读,我们常常说要议古论今,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吸取教训,以便更好地面向现在和未来。因此,教师在实施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时代精神的教育,要把历史教学同当下时事结合起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人们当下的行为进行指导。例如,我们可以从古代重大的变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中传承其改革创新的精神,也可以从近代外国的改革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中汲取其改革创新的精神,并以此鼓励我们在当今的工作学习中大胆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这个目标就是隐性目标。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界,作为“百年树人”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不能鼠目寸光,应牢记肩负的历史重任,应深谙隐性目标虽不像显性目标那样容易看到成绩,但这并不代表隐性目标的实现不重要,事实上,隐性目标的实现是一种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它不像外在的显性目标那样给学生带来表面的知识量的增加,隐性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是对学生精神乃至灵魂的塑造,可以说,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之途。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隐性目标的构建,围绕隐性目标设计教学计划,积极利用历史学科优势,实施教育教学行为,推动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J].历史教学,2004(11).

[2]宁春秋.谈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郑星霞.浅论历史学科爱国情感的培养[J].历史教学问题,1997(05).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