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2013-04-29 16:19陈铭愉
考试周刊 2013年77期
关键词:德育教学学生

陈铭愉

德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是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可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应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每一门学科都应结合自身特点,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良好素质、健全人格的教育。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在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突出育人功能,强化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我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谈谈看法,与同行交流。

一、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

1.感受古中国之强大。

地理学在讲述中国商业时,提到了汉代的“丝绸之路”、明朝郑和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等。其实,这充分证实了当时中国的强盛:只有国泰民安——政局安定、人民富足,才有足够的精力加强对外交往。否则,如果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发展极其萧条,怎么还会有对外交往的兴致与可能呢?在讲授高中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时,可以补充讲解我国在唐朝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当时的长安拥有人口百万左右,就是到了今天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在世界上都是属于特大城市。唐长安城就建在今西安城及附近的郊区,面积达83万平方千米,几乎是现在西安城区的十倍。唐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二三万人。唐长安城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可想而知当时的长安是多么繁华,祖国是多么强大。

另外在讲授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时让学生知道黄河——长江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我们国家有辉煌的历史,是当时甚至至今都名闻于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在古代科技上也有极大贡献,诸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四大发明。这些至今都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巨大成就,应该激励我们,怀着对古代中国文明的无限敬仰,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青春。

2.感受祖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在讲授初中地理“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有优越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类型多样的地形、气候、生物、土壤等。教师在讲中国领土面积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的国家大不大呢?当东方的乌苏里江露出鱼肚白时,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沉沉的黑夜,当北方的漠河还是冰冻三尺时,南方的曾母暗沙已春暖花开。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通过生动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祖國的认识。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煤、稀土、钛、锂、钨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均为世界第一,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水杉等动植物。学生听了,都十分激动,热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这些置于国家主权和管辖下的地域空间的海上部分称为“海洋国土”,照此算法,我国实际拥有海洋国土面积应为300多万平方千米。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落实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对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完成的如何,是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1991年国家颁布《中小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目的是促进地理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落实。使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识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独到之处。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第九章第四节“我国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时,利用录像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业生产的状况,让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旧中国工业生产存在依赖性、片面性和落后性;而新中国的工业生产,仅仅走过六十几个春秋,却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通过实际材料的对比,自然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强烈感情。特别是讲到我国治理江河、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植树造林、抗震减灾、齐心协力、造福于民的事迹时,选用一组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让学生感到震撼,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意识到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样在谈到我国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时,也应该选用一组合适的画面,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确我国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存在问题、有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各行各业中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就是最好的见证。学习中展示一些具体真实的画面,更能让学生了解国情,深知目前国家还并不富裕,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科学就是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今后还要更努力学习,早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总之,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只要我们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多做文章。只要做有心人,就会有许多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猜你喜欢
德育教学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