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让学生爱上语文

2013-07-15 07:34廖建国
湖南教育·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怀化市班级语文

廖建国

采访彭芳之前,早已听说她在洪江市教坛颇有名气,只是一直未曾谋面。

为了能更多、更详实地了解彭芳,笔者早早地来到她工作的地方——芙蓉中学。这是一所很漂亮的现代化学校。趁彭芳在忙碌的时间里,笔者翻阅了“教师成长档案袋”等相关资料,然后走访该校领导、老师、学生,她的形象渐渐地清晰起来——

彭芳,1972年出生,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于1993年参加工作的她,靠热爱和敬业收获了如下荣誉:洪江市优秀班主任,洪江市高中十佳教学能手,洪江市高中十佳课改教师,享受洪江市政府特殊津贴教师,三次被洪江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怀化市优秀教师,怀化市优秀作文实验研究教师,怀化市高考突出贡献奖,怀化市“首届教学能手”,怀化市学科带头人,怀化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一次;课题《高中生书册阅读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获省一等奖;教学录像《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写》获国家级二等奖……

教务主任李金城谈起她时,赞不绝口:“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专业功底深厚……”同事杨老师感慨不已:“太敬业了!乐于助人,有爱心,学生们都很喜欢她。”“彭老师很漂亮,一头长而秀丽的乌发,脸很白净,爱穿旗袍,说话温柔动听,有古典美气质。她很幽默,经常和我们开玩笑,很了解我们,就像我们的朋友。”高二(7)班陈璨同学说。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彭芳语文教得好。她的学生向静在2006年高考中,语文考出131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前30名。近些年,在生源欠佳的状况下,每次怀化市组织统考,她所教班级的成绩总是在全市名列前茅。当笔者问及她教好语文有何诀窍时,她笑了笑,谦虚地说,语文这门学科太博大精深了,其实我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她认为,教好语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彭芳经常和学生们探讨文学的意义,她说:“文学的缺失,必然导致一个民族思想苍白、内心浮躁,而现实社会单一的价值观与人及自然的和谐日见疏远。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如果太功利,如果失去文学的滋养,恐怕就如死水一潭,面目也就变得可憎了。”她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语文可是你们人生里垫底的东西,不学好它不行。”

彭芳经常用富有激情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学的美妙,从而流连于文学的园地,并自觉地耕耘,快乐地收获。她说:“身心疲惫时,也会情绪低落,但每次随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学生永远看到的都是一个漂漂亮亮的语文教师,时而端庄,时而激昂,时而循循善诱……我认为,不论是传统模式,还是新课改,语文课堂就是要充满朝气,洋溢激情。没有情的感染,怎能打动学生懵懂的心灵,怎能营造出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她所教的班级常年设有“图书角”。书籍最多时有500余册,涉及面广,甚至有医学、法学等方面的名著。她常引导学生写读书旁批,但从不强求学生非得形成几百字的读后感。在她看来,阅读是心灵的舞蹈,遇到有共鸣的文字,自会随手写上几笔,如若不很喜爱,流览一下也行,这是阅读的常态,不必强迫,慢慢熏陶,学生自然会爱上文学,喜欢上经典。

彭芳还经常带学生去野外读书,在春的绚丽、秋的静美中感爱自然与文学合而为一的美好。甚至有过“疯狂”的一次,她把学生带到夏夜的河边,在满天星光下,潺潺水声里,大声诵读经典美文,放声歌唱、快乐嬉戏。

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交往中的挚友

谈起16年的班主任工作,彭芳自我评价是一个感性重于理性的人。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交给班干部会更妥贴,每接手一个班,彭芳都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然后再民主选举,建立一支有管理能力、有责任心的班级领导核心,放手让他们去管理班级。如李黎、祁婧、向培毅、黄超等同学能力出众,热心助人,善于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妥善地加以解决,行事稳重,处事得体,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同时,她还会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

当班级管理进入正轨之后,彭芳会特别注重和孩子们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十几岁的学生,正是心灵最为困惑、迷茫,情绪最易反复的时期,彭芳会及时地走近他们,嘘寒问暖,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2006级7班陈祖荣、肖云、杨勇等同学家境艰难,但他们都很要强,有苦不愿说出来,且学习都十分刻苦。特别是肖云,母亲体弱,一身病痛,没有劳动能力,父亲患糖尿病多年,无钱医治,眼睛处于半失明状态,为了节约生活费,他经常一天只吃几个馒头。彭芳知道后,不仅发动老师、同学为这些孩子捐款,自己更是常年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资助他们,每月几百元不等,直至学生毕业。这些做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班级管理营造了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当然,有些孩子偶尔也会犯些小错误,彭芳会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道理。她说:“有时学生也会嫌烦,但最终都会怀念我的唠叨。”2006年毕业的学生易高颖,赴美留学几年,每逢过年过节,总会寄封长信给彭芳。其中一封信里说:“独在异乡,倍思亲人,彭老师,我很幸运,从初中到高中,你一直是我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你是我生命中的另一个母亲,你教会了我许多语文之外的美丽。你的感性,你的思想,你的坚韧与快乐,值得我终身学习。”

16年的班主任生涯,彭芳始终记着这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住中的挚友。正是这爱的点点滴滴,让她赢得了家长、学生的尊重,领导的信任及社会的好评。

走“科研型”“学者型”成长之路

彭芳觉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光应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还要有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必须从“经验型”中走出来,走“科研型”“学者型”的成长之路。为此,她积极投身于教改科研工作。2000年~2003年,她和黔阳一中同年级教师承担了省级课题之子课题《观察与写作》,她任课题组组长。3年的艰辛摸索与努力实践,她指导学生写出了大量有社会价值、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并多次在省级和市级报刊上发表,或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她也因此获得了“怀化市优秀作文实验研究教师”的光荣称号。不久,她又参加了国家“十五”课题之子课题《高中生书册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组,并担任课题组副组长,该课题荣获省级一等奖。

2006年调入芙蓉中学后,彭芳一直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从2009年至今,她带领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教改新路子,努力把“合作探究,共同成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向深入。她经常组织教师深入课堂听课,并及时讨论点评,很多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2012年下学期,刚从湖南师大毕业的张莉芳老师参加洪江市教学比武。而辅导她的彭芳当时脚部动了一个手术,不能落地行走,更不能沾水。恰巧辅导张莉芳的那段时间经常下雨,楼梯间积满了水。彭芳硬是拖着病腿上下楼道听了七八节课,每次课后都会和其他听课教师讲评半小时以上,有时其他老师都走了之后,彭芳还会单独跟她揣摩、研习每一个教学步骤。说起这事时,张莉芳感动不已。

作为芙蓉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她将自己多年坚持的教学经验“每日演讲、每日阅读”积极在校内推广,同时加强组内合作,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她尤其注重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教学,用辩论、朗诵演讲等丰富有趣的语文活动引领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采访快结束时,笔者问彭芳:“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忘我工作?”她这样道:“其实很简单,是责任,是使命。和学生一起度过的时间通常是三年,有时是六年,而这正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将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只有全身心投入把他们教好,看到他们一个个茁壮成长,才会感到心安。”

猜你喜欢
怀化市班级语文
班级“无课日”
蒲学塘
彩色笔动起来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怀化农业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