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如茉莉

2013-07-15 07:34张玲
湖南教育·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哪些地方茉莉刘老师

一、注重以多种形式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刘老师采用了想象、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学习第12自然段的时候,要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回忆自己曾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睡着过,那样睡觉的感受怎样,让学生明白爸爸那样伏在床边睡着是很不舒服的。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当妈妈看到爸爸累得伏在床边睡着了,她会心疼地说些什么?还有,在第5自然段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作者,你会编什么谎言去骗爸爸,当爸爸明白真相后,他会情不自禁地说什么,然后,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此情节。

二、注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人物情感

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感悟,体会人物情感。这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刘老师在这节课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如把“直奔”换成“直走”,通过换词让学生体会爸爸急切的心情。还有,抓住“虚弱”,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妈妈那种身体虚弱的感觉,使学生明白了妈妈在自己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关心的却是爸爸。另外,还有“紧握”“伏”等词语的教学,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听完刘老师的课,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思考一:按照怎样的线索品读课文更合理?

刘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是循着人物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爱,再让学生把目光转移到爸爸身上,哪些地方又让我们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我认为这样设计其实是人为地设置了一道鸿沟,把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割裂开来,并且也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否可以这样设问:“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茉莉般的温情和爱呢?”放手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寻找、去体会,肯定有的学生找到的是爸爸对妈妈的爱,有的体会到的是妈妈对爸爸的爱,联系起来一看,原来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是相互的。

思考二: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文学的滋养,让学生得到文学的启蒙?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给童年一份文学的滋养”。《淡淡的茉莉》这篇文章读来让人感觉文学气息十分浓厚。我们细细揣摩,作者除了描述这件小事以外,还在文中创造了两个意象——“阳光”和“茉莉”。你看:“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进头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阳光为什么是“探”而不是“照”或“射”进病房呢?哦,悄悄地,怕惊醒了病房中的有情人,是“探”;轻轻地,为病房里的有情人添一份温暖,是“探”;柔柔地,让一切都浸润着生命的芬芳与光泽,是“探”。一个“探”,探不尽的情与意,品不完的文学味。

再看,“茉莉”贯穿于这篇课文的始末,其实它就是文章的一支文脉。因为茉莉花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意象,花的美好与情感的美好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寻找爱,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文学的表达方式。这既是《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提出的阅读要求——“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也是本课课后学习提示3中提出的明确要求。

老师们,现在如果请大家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答案肯定众说纷纭。“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要有滋有味……我想,就让“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

(张玲,常德市鼎城区武陵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常德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哪些地方茉莉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暑假去哪儿
春天的样子
茉莉雨
《不安全游戏》
小茉莉
幽默的刘老师
眼力对对碰
茉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