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经济区引领贵州未来发展方向

2013-08-15 00:51郑云跃
当代贵州 2013年5期
关键词:经济区规划区域

文Ⅰ郑云跃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2—2020年)。这是国家优化全国区域生产力发展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大背景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实施的重要区域规划之一,对于促进全省区域优化协调发展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黔中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规划》的批复实施,标志着我省以黔中地区为重点开发区的布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推进。

一般认为,区域性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改变或优化本区域在全国区域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在“十一五”,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先是长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陆续划定,再到相关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经济区、经济带、试验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开发,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强化了地方生产力,并且引起了各部门、各方面对这些地方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加大了项目和资金投入,使这些地方成为风生水起跨越式发展的新天地。

黔中经济区的提出源于全国和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过程中,为了给贵州省发展留下空间,经过反复汇报,争取到了将黔中地区列入国家层面的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国家划定的黔中地区包括以贵阳为中心的28个县市区。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争取,在国家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又将黔中地区上升为黔中经济区,明确为西部大开发后10年重点推进的西部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同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将黔中经济区列为新的增长极之一。

省委、省政府对加快黔中经济区发展高度重视,2010年9月,省委领导明确指示,省发改委要尽快组织力量编制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举全省之力打造黔中经济区,把大手笔打造黔中经济区作为全省“十二五”时期重大战略来抓。10月,省委在研究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时明确提出,要在已编制的《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对推动黔中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以城市组团为基础、覆盖周边区域、范围应从28个县扩大到45个县,力争将贵州省最具发展潜力、资源富集、区位条件好的区域纳入的思路。2011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黔视察指导工作,省里抓住机遇专题作了汇报,要求将黔中经济区的范围划定在以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为组团,覆盖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毕节地区、铜仁地区部分区域的45个县,李克强副总理表示支持,并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编制的指导协调。在国家初步确定要在更高层面研究制定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之后,贵州省又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协调,提出过包括“6+5”等的框架思路。最终,在国务院同意并启动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号文件)过程中,经反复研究协调,将黔中经济区的范围确定为33个县,于今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规划》(规划期为2012—2020年)。这是指导黔中经济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发展规划:2015年生产总值力争逾6000亿元

黔中经济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的重点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核心、延及周边的经济区域。范围的划定充分考虑了区位、资源要素、现实及潜在增长力,以及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具体包括贵阳市及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仁怀市,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麻江县,黔南州都匀市、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共计33个县(市、区)。区域国土面积53802平方公里,占贵州省的31%;2011年常住人口1571万,占贵州省的45%。

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的核心地区,具有较好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交汇处,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公路穿区而过,加之高速公路的建设,整个区域将逐步形成较完善的交通路网,具有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到2015年,黔中经济区率先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0亿元以上。以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研发费用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0%。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率先全面实现区域中心城市快速铁路连接、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镇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显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显著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增强,巩固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实现增长步伐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力争比2015年翻一番,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镇集聚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体系更加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黔中经济区是带动全省发展的“火车头”

黔中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将黔中经济区打造成国家重要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全国山地新型城镇化试验区,东西互动合作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是贵州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全省发展的“火车头”、中国西部的战略高地。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开发模式,推进形成以贵阳—安顺为核心,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中心城市为支撑,快速交通通道为主轴的“一核三带多中心”空间开发格局,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统筹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贵安新区,打造大贵阳经济圈。依托交通干线,打造贵阳—遵义,贵阳—都匀、凯里,贵阳—毕节经济带,提升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增强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力。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黔中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黔北经济协作区、毕(节)(六盘)水兴(义)能源资源富集区、“三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要素流动和功能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努力将黔北经济协作区建设成为连接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经济走廊,推进武陵山地区经济协作和扶贫攻坚,将铜仁建设成为贵州东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与黔中经济区在资源深度开发和转化的分工合作,将六盘水建设成为贵州西部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将兴义建设成为黔桂滇交界的区域性大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依托黔中经济区人才、资金、技术优势,带动“三州”民族地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旅游、生态等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推动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经济区规划区域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区域发展篇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