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普查成果 服务水利发展

2013-08-15 00:51
中国水利 2013年7期
关键词:普查水利成果

◇ 纪 平

2013年3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历时3年、倾注近百万名水利普查人员心血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圆满收官。

“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45203条”;“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22909条”;“水库98002座,总库容9323.12亿m3”……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本次水利普查对象综合漏报率为0.11‰,指标汇总数据的平均误差率为6.20‰,凸显了本次普查数据质量的科学可靠。

这一个个真实的普查数据,填补了我国与水有关的国情国力信息空白,查清了我国水系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摸清了经济社会用水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查明了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及管理状况,形成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细致、系统权威的基础水利信息体系。

作为一项“摸家底”工程,本次普查回答的远不止“中国江河水系有多少”的数据问题,而是为了透过本底数据解答我国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若干战略性难题。从普查成果反映出来的水利现状看,我国水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充分验证了中央对水利改革发展基本情况的判断符合实际,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及时且必要。党的十八大更是将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用好普查成果,服务水利发展,是水利普查的重要目的,也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用好普查成果,首先要做好普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工作。此次普查的信息是海量的,必须对数据背后的自然属性和人为属性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普查数据进行认真梳理、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科学把握水利形势,抓住并有效破解制约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和关键问题,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做好普查成果与各有关水利规划的衔接,立足“家境”,将普查成果全面应用于指导各有关水利规划的编制与评审中,及时为中央治水兴水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从源头上为水利科学发展当好参谋,把好关口。

用好普查成果,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水利统计体系。要在总结运用普查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水利统计手段和方法,加强水利统计能力建设,及时更新修正水利数据,建立完善数据更新的长效机制,实现普查数据的动态化管理。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实现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农水、城市综合水务等水利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用好普查成果,还要注意加大对成果本身及其应用的宣传力度。要利用媒体对普查成果及其后期应用进行宣传、引导,让公众充分行使对国家基本水情及水利发展现状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将普查成果作为国情水情教育工作的重要数据来源,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进一步凝聚公众爱水、惜水、亲水、护水的共识,力推形成全社会了解水情、关心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的浓厚氛围。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为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打下了更加牢固的基础,不久各地也将按照计划陆续发布当地普查成果。水利部副部长、国务院水利普查办主任矫勇在回答本刊记者提问时表示,水利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水利部已对此作出了具体安排。普查成果的收获阶段已经开启,各级水利部门要按照部党组的统一要求,切实将普查成果开发好、转化好、应用好,为水利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

猜你喜欢
普查水利成果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验收成果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工大成果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