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2013-08-15 00:44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络病病学络脉

韩 捷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络病学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韩 捷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络病;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学理论

源自于《黄帝内经》,应用于《伤寒杂病论》,发展于《临证指南医案》的络病学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优势,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于各种疑难杂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临床用药原则的指导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在长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践中,也体会到络病学说与本病有密切的联系,现分析如下。

1 络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

1.1 络病的特点与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 络病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和血络等内容。别络的功能为加强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孙络有“通荣卫”的作用,又有阴络、阳络、脏络、腑络及系络和缠络等称谓。络脉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网络,纵横交错,广泛分布于全身脏腑组织之间,发挥内络脏腑,外联肢节,贯通表里上下,环流气血津液,渗灌脏腑组织等生理功能。因此,生理上经络是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和要道。由于络脉是沟通内外的桥梁,又是气血汇聚之处,故病理上成为外邪入侵的道路和传变途径[1]。络病具有如下特点:①时间性:“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明络病的形成具有时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络病的形成往往是一个慢性过程;二是络病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溃疡性结肠炎迁延反复,容易发作,病程在5年以上者居多;而且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多在暑夏季节或严冬季节,与络病上述特点相符。②局部性与广泛性:络病可以是局部病变,也可以是全身病变,同时局部病变可以累及全身,全身病变可以突出地表现在一脏。任何疾病的损害都与营卫气血相关。络病的发生与络脉通行营卫气血的功能密切相关,络病既可以是其营卫气血的功能失常,也可以是络脉功能的损害。络脉运行营卫气血功能的失常病变应属于功能性改变。由于络病具有时间性和器质性病变的特点,决定了络病的难治性和缠绵性。“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病机变化涉及两个方面,即正气与邪气及其相互斗争。络病一旦形成,必然存在络病的器质性病变,这些器质性病变往往难以消除,就成为络病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溃疡性结肠炎虽属结肠病变,但也属全身免疫系统疾患,而且可发生肠外病变。从中医辨证来说,表现为局部大肠湿热与全身脾肾亏虚的结合,急性期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则,缓解期以健脾补肾为根本治法;急性期属器质性病变,缓解期类似于功能性疾病,病情缠绵难愈,与上述特点亦相合。

1.2 溃疡性结肠炎发展与络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溃疡性结肠炎是直、结肠部位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变范围的扩大,癌变的危险性明显升高,特别是当患者存在不典型增生时,发生癌的机率更大,络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多从毒、虚、瘀等几个角度来加以阐述,而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这三者作用极为显著[2]。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毒”不外热毒、湿毒、湿热毒、瘀毒4个方面,其中湿毒之邪为本病的最主要病因,内外湿邪最易困脾,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故发本病。湿滞日久,或从热化则湿热熏蒸,壅滞肠间,即为湿热毒邪与气血相搏结形成瘀毒阻络,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伤,气凝血滞,腐败成疡,化为脓血,湿、热、瘀、虚互结日久,血败肉腐成脓,内溃成疡[3]。毒邪留恋,耗伤正气,甚至入侵其他脏腑,而产生一系列的肠外症状。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部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都与络病的发病相符合[4]。

2 络病学丰富了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选方用药

文献报道活血化瘀药对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有一定作用[5],活血化瘀药一方面有抗炎作用,可改善组织的充血、瘀血程度,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组织修复;二是改善患部组织的缺血状态,供给组织充足的营养物质;三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但在有些情况下活血化瘀药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这是因为溃疡性结肠炎有病程长久、反复难愈、治疗难以根除等特性,且常见舌底脉络曲张、腹部疼痛、怪症频出(并发症)等情况,与络病的特点恰恰符合[6]。血瘀证和络病既有联系又分属不同的病机范畴,其内涵和外延虽有重叠部分,即久病血瘀和络脉瘀阻,但两者更多的病机变化属于独立的病理范畴。临床治疗以血液瘀滞为主的病变可从瘀血论治,如既有血液瘀滞又有络脉自身病变者,显然从络病论治更能切中病机。因此对溃疡性结肠炎从络病论治更为贴切。使用通络法也包括了化瘀通络即通过改变血液的质来达到通畅脉络的功效,但更多的治络方法,如祛痰通络、辛香通络、搜风通络、荣养络脉等都非活血化瘀的治疗范围[7],可见络病从病机到治疗都具有比血瘀证更广泛的科学内涵,络病学丰富了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选方用药。

3 以络病理论指导临床用药

笔者从络病学理论出发,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临床症状、发病特点、发病机制等多方面的特点,结合络病理论“久、瘀(痛)、顽、杂”的特点,从中医辨证出发,抓住湿、热、瘀等邪,根据“辛味之药疏通瘀滞”、“虫类药物搜剔络脉”、“藤类药品畅通络滞”等络病理论,在国内首先根据络病的辨证治疗的方法和用药原则,即通络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控制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和预防复发上获得了满意的结果[8]。有研究以葛根芩连汤为基础,加入当归、元胡、水蛭、地龙、络石藤、鸡血藤等组成。葛根芩连汤甘、辛,凉,归脾、胃经,用于活动期的溃疡性结肠炎,符合“辛味之药疏通瘀滞”的络病理论。其中葛根属柔络法范畴[9];元胡、当归为辛散或辛润之品,同样符合“以辛味之药疏通瘀滞”的络病理论,属活络法范畴;水蛭、地龙符合“以虫类药物搜剔络脉”的络病理论,属搜络法范畴[10];络石藤、鸡血藤符合“以藤类药品畅通络滞”的络病理论,属通络法范畴[11]。

[1]郭建鹏.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76-1577.

[2]李清,闰晓天,吴鸿洲.络病学说探析[J].河南中医,2008,28(11):12-14.

[3]李岩,赵雁,黄启福,等.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1-5.

[4]江厚万.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探究络病分子生态机制[J].疑难病杂志,2004,3(6):343-344.

[5]王珍.试论血液流变学与中医“瘀血”原理的关系[J].陕西中医,2002,23(5):427.

[6]刘端勇,赵宁,吕爱平.络病辨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7):1548-1549.

[7]韩捷.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治中的统一性[J].华西医学,2009,11:278-279.

[8]韩捷.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2010,32(8):1291-1293.

[9]朱迪.络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7):42-43.

[10]赵鑫.络病学说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9,24(6):1184-1185.

[11]李清,闰晓天,吴鸿洲.络病学说探析[J].河南中医,2008,28(11):12-14.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42

1672-2779(2013)-05-0063-02

苏 玲

2013-02-27)

猜你喜欢
络病病学络脉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八)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二)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三)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结肠络脉探析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