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气的运行看人体的生命调控中枢

2013-08-15 00:44唐卫华袁建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7期
关键词:循行卫气中枢

唐卫华 袁建平

从经气的运行看人体的生命调控中枢

唐卫华 袁建平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曲靖655500)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回顾,结合营气和卫气的特点及其循行分布,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营气和卫气的循行分布是以大脑和心脏作为中心,从而推导出大脑和心脏是人体经气的指挥调控中枢。并根据气和血是神和人体功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得出大脑和心脏是人体的生命调控中枢。

营气;卫气;经气中枢;大脑;心脏

在十二经脉系统中,存在着营气和卫气这两种能营周不休的物质,亦即经气;其中,营气是经气的主要部分,它既作为气来推动经脉中血的运行,同时又化生为血液,直接存在于经脉中,构成经脉的物质基础,并保证全身脏腑器官所需营养物质的正常供给,因此拥有固定的路线和方式以确保其运输的正常;卫气则存在于脉外,起卫护机体、推动血液运行、恒定体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它强调的是经气的功能,故主要分布在体表,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阵容以适应其变化,从而确保机体的安全,因此,它灵活机动,应急能力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拥有相应复杂的多套系统而无固定的循行路线和方式。

1 营气周流与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营气从手太阴肺经出发,在固定的运动轨迹内循环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灵枢·营气》指出:“营气之道……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聉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营气注于脉中即化生为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是脉中的主要物质,营气和血不可分离,《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指出:“夫生血之气,营气也。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故又合称为营血,这样,营气的运行路径即是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路径。因此,《难经·二十三难》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阳;少阳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太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如环无端,转相溉灌,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生死也”。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理论就是根据营气在十二经脉的逐经循行而产生的,《灵枢·逆顺肥瘦》将其循行规律概括为:“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就得出一个结论:头面部是六阳经脉气血或营血汇集之地,胸腹部位是六阴经脉气血或营血集结的地方。

2 卫气循行的十二经脉分部循行子系统简介

由于卫气具有灵活机动的多种运行方式,因此,笔者以《内经》为基础,根据阴阳学说及《易传·乾卦·文言》提出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的思想,提出了卫气循行的十二经脉分部循行子系统这样一种经气运行的方式[1],在该系统中,卫气的循行是以十二经脉中的每一条经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运动轨迹,卫气分别在这左右各十二个运动轨迹中周流不休,而一日一夜循行于身五十周;并且,头面部和四肢末端是阳气汇集之处,阳气最多,在每一条经脉中,阳气的运动变化过程是这样的,在四肢末端阳气最多,随着经脉向心运动的深入,阳气渐少;然后,从内脏到头面部,阳气渐多,至头面部后又达到一个高峰,形成两头高中间低这样一种情况。六阳经脉的循行路线是:从头走四肢末端,又从四肢末端走头,头为六阳经脉六个运动轨迹的交会处;六阴经脉的循行路线是:从胸腹(五脏)走四肢末端,又从四肢末端走胸腹(五脏),胸腹(五脏)为六阴经脉六个运动轨迹的交会处。

3 人体调控中枢(心、脑)与营、卫二气

3.1 心脏

3.1.1 从营气的运行情况看心脏与人体调控中枢的关系 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理论和营气在十二经脉逐经循行这一经气的流注方式,胸腹部位(五脏)是气血在六阴经脉这六个运动轨迹的交会处,是六阴经脉气血集结的地方,在该处血液汇集较多,因此,在该处必须设立一个指挥调控中心,才能保证这么多的血液能够运行通畅而不壅塞。《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诸脉者皆属于心”,心在五行属火,火色赤,故只有心脏才能够以其特定的气化作用来参与血液的化生,即心的化赤作用,而使本属于阴的血液含有阳气。《血证论》说:“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从现代解剖学来看,心脏的搏动,其实质是心肌收缩的结果(内脏器官组织中只有心脏有横纹肌)。因此,《医学入门》指出:“心乃内运行血,是心主血也”,心脏是血液循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在心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之中,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主血脉,心气维持心的正常搏动,是推动全身血液循行,并将之通过经脉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的根本动力。而《素问·痿论》进一步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的固摄功能正常则可保证和统领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心气的温煦和推动功能正常则可防止血液凝固、并推动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因此,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心脏居于统帅和主宰的地位,是人体和五脏的指挥调控中心,《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因此,掌管营血(气)运行的调控中枢是在心脏,即:根据十二经脉走向首尾衔接的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其调控中枢是在心脏。如果心脏出现问题,那么,正如《灵枢·口问》所说:“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出现《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危及到生命,“……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3.1.2 从卫气的运行情况看心脏与人体调控中枢的关系 根据卫气十二经脉分部循行子系统这一经气的流注方式,五脏是卫气在六阴经脉这六个运动轨迹的交会处,所以该处的卫气集结较多。在中医学中,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难经·三十六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而《类经图翼》则进一步提出:“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人之所生,全赖此气,气的存亡,也就是生命的存亡。故《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说:“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由于卫气属阳,主动,《素问·六节藏象论》指明:“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阳气最为隆盛。因此,正如《吕氏春秋·卷二十·恃君览第八》所述:“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故鼓宫则宫应,鼓角则角动;以龙致雨,以形逐影。”善行阳分的卫气尽管是在白昼则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晚行于五脏二十五周[2],亦即卫气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五脏之间运行,五脏是卫气集结最多的地方,但它肯定是首先选择通于夏气并属于火脏的心脏来做为其根据地,并助长和增强心脏的火热之势,以拮抗五脏阴冷之地在夜晚所产生的寒冷凝固,并利用五脏的阴寒来制约心火的炎热,同时又凭据着所聚集的众多的卫气来作为心脏搏动的动力,连同炎热心火因被五脏阴寒强行制约而产生的动力,从而推动血液在全身的周流循环,进而维持脏腑功能的正常进行,即《医学入门》所述:“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不难推出,人体是依靠心脏的生理活动产生免疫功能,从而拮抗外界的各种不良刺激。于是,笔者认为: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医学源流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主管卫气循行于体内属于阴的部分的指挥调节中枢是在位于胸腹部的心脏部位。故《灵枢·口论》指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2 脑

3.2.1 从营气的运行情况看脑与人体调控中枢的关系 根据营气和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理论,头面部是六阳经脉气血或营血汇集之地,血液较为丰富。所以,《灵枢·大惑论》指出脑与视觉的生理病理有关:“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目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并且,同时还与听觉也有密切的关系,《灵枢·口论》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清代的王宏翰在《医学原始·卷二·记心辩》则把五官的功能与脑结合起来:“五官居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高最显,便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必先脑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破之,而存之也。故云心之记,正记于脑”。《医林改错·脑髓说》说:“灵机记性在脑者……所听之声归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初生时,脑未全……舌不言……”把记忆、语言、听觉、视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皆归于脑。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血者,神气也”,血是元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头部血液供应丰富,因此,《素问·刺法论》认为,免疫功能产生于大脑,在进入有传染病的房屋前,可以用大脑意念使体内阳气充足的方法来使神旺而产生免疫力,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同样,《颅囟经》也认为,在头的泥丸部位可以产生太乙真气,以统领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各种免疫功能,以抵御外邪的侵袭,即“太乙元真,在头为泥丸,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循邪气”。因此,正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下则所述:“脑为元神之府”,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可以调整人的精神状态,从而影响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力。这样,位于头面部的大脑就是主管营气昼行于阳这一部分的指挥调节中枢。

3.2.2 从卫气的运行情况看脑与人体的调控中枢的关系 在阴阳学说中,就阴阳而言,上为阳,下为阴,头居上故为阳;并且,脑与夏至相对应,《灵枢·九针论》说:“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夏至属于阳,为阳气极盛之时,物极必反,故有夏至一阴生之说。并且,就干支来说,丙为阳干,属阳火,午为阳支属阳火,故丙午为阳火。因此,《张氏医通》也说:“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高颠”。于是,头面部的阳气最为旺盛,头面部是六阳经脉汇集之地,《备急千金要方》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气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因此,才会出现头面部的卫气聚集较多这样一种情况,即:根据卫气十二经脉分部循行子系统这一经气的流注方式,大脑是卫气在六阳经脉这六个运动轨迹的交会处,所以该处的卫气集结较多;并且,在《灵枢·卫气行》中,卫气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清晨目张则卫气上行于头,然后从头部向全身分散开来而进行循环运动,夜晚则行于阴二十五周,无疑也是说明大脑是卫气集结最多的地方[2]。这样,正如《锦囊密录》所述:“脑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大脑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体的指挥调控中枢。

4 小结

尽管在脑和心脏这两个部位的卫气汇集较多,由于卫气属于阳而主动,从而可以推导出大脑和五脏是善于动而不喜欢静的脏腑器官,但又由于大脑和五脏是在身体内部的一种具体的物质,固又属于阴而喜静不好动;同时,大脑和心脏所含血液丰富,也能制约着不让它们进行过度的运动而产生头摇、手脚颤抖、多动等病理现象。因此,又可以推导出大脑和心脏所主的动不仅仅是可以看得见的运动,诸如心脏的跳动、头部的前后左右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它还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动,即本身不动而指挥和控制神明和气血的运动,即《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论》所说:“人之神在脑,心脑息息相同”、“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从而控制机体的运动。也就是说,朱沛文《脑论》所说“夫居元首之内,贯腰脊之中,统领官骸,联络关节,为魂魄之穴宅,性命之枢机者,脑髓是也”的大脑,以及《医学入门》:“心者,君脏也,神明居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的心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还是复杂的、智能的指挥控制系统,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指挥调控中心,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能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进行而保证机体的健康状态。

[1]唐卫华.卫气的循行路线和循行方式[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4):170.

[2]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58,360.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7.002

1672-2779(2013)-17-0002-03

苏 玲

2013-07-12)

猜你喜欢
循行卫气中枢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任督脉循行刍议*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文化中枢和遗产链:丝绸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督脉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