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问政现状与管理

2013-08-15 00:49文丨黄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问政政务信息

文丨黄 艳 张 琛

浅谈微博问政现状与管理

文丨黄 艳 张 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新兴平台,在舆论引导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提升政务处理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微博问政; 管理; 对策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传统问政方式带来了创新,自2008年网络问政一时兴起,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微博问政也已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方式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室验室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国内政务微博出现井喷式增长,微博成为舆论中心,政务微博成为官民沟通的新途径,微博问政已蔚然成风。

1 微博问政的重要意义

1.1 微博迅速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同时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的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微博用户约2.5亿,2011年微博用户爆发增长出现在上半年,微博作用率步入高位,用户增速已经放缓,结束爆炸式增长。目前中国最热门的微博网站有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都各自拥有超过2亿的注册用户。

1.2 微博问政的时代意义

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一种形式,可以不按传统问政方式亲临现场,借助微博即可达到参政与处理政务的效果。微博问政是时代的新产物,具有十分强大的发展潜力。对我们管理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1 社会进步的象征

微博改变了中国的舆论格局,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人民大会堂就微博问政等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各地官员开通微博以及微博问政是政府官员进步和素质提高的体现”。从一定程度上,微博问政将“两会”变得更加开放透明,拉近了代表、委员们和公众舆论之间的距离,也成为代表、委员们收集言论的重要渠道。微博问政可以增强问政的互动性,使百姓更加直接地参与政事,与此同时,也可使我们管理者更好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直接地获取一线真实的信息,为我们管理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任王晨在微博客服务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客,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会议同时也指出,在微博客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管理,解决微博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2 社会管理的需要

微博是传播速度最快的自媒体,同时具有媒体和社交双重性,因而微博在近两年呈爆炸式增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快速、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近年来微博事件倍受关注,国内出现的7.23动车事故、郭美美、小悦悦、药家鑫、织里抗税等众多微博事件表明,微博已经超越了普通的传播功能,具有一定的社会引导力量,在舆论导向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它可以让每个人都发挥过去只有媒体才能发挥的作用。”国际上出现的“茉莉花革命”、“占领华尔街运动”无不存有微博的身影与作用。微博给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便利,同时微博对社会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而,微博问政也是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对有效提高社会管理,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超农村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集中度不断增大,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增加,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信息化的普及及应用日益提高,城市、农村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缩小了“信息沟”,加强了信息的交流互动,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同样给信息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中国目前通宽带行政村比例超80%,“十二五”期末预计将达95%。我们要充分重视与建设网络,在充分服务于民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管理,预防其所带来的不利情况的出现。

2 微博问政发展现状

2.1 各级机构高度重视,官员纷纷开通微博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国党政机构微博32358个,2011年政务微博增长5倍多。2011年3月2日,作为第一个公开微博的省级党委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微博正式开通,随后,各地党政要员纷纷开通微博,政务“微”风暴一时兴起。2012年3月7日,“河北微博发布厅”在新浪等网站同时上线。由此见来,微博问政已成信息公开的新途径。

2.2 微博问政结构单一、效果不一

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的国内首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全国机构微博多于官员微博,南方省份参与意识更强;官员微博级别分布呈金字塔形,县处级及县处级以下官员规模最大。微博问政刚刚兴起,有待更进一步更好地发展与应用,需要更多的参与者,需要参与者有更多的应用能力与水平,提高我们的问政能力与水平。

2.3 微博实名制的实行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正式实施《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随后上海、广州、天津和广东等城市也推行微博实名制,微博实名制的大幕拉开。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大网站微博将在3月16日全部实行实名制,实行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方式。微博实名制在一定意义上规范了微博管理的秩序,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僵尸粉”、“水军”的监管,对恶意信息进行了有效管理,但同时也带来了微博用户互动减少及用户信息外泄的担忧。同时实名制对身份证信息和机构组织代码的查证有赖于数据库的联网,需要投入必要的技术设备,经济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原本规模较小的微博网站用户可能有运行成本压力,而新浪与腾讯等几大运营商的用户群,相对规模经济,最终导致大者愈大的局面。总之,相关管理规定的及时出台也足以证明各方面对微博作用的重视,从长远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微博问政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2011年微博用户爆发增长出现在上半年,微博作用率步入高位,用户增速已经放缓,已结束爆炸式增长,因而配套的管理机制要适时出台,促进微博健康持续发展最为重要。除北京出台了微博管理规定外,2011年南京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更高层次的有关法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也是二ΟΟΟ年实施的,而微博是近两年才兴起的新兴交互平台。尽管政务微博成长才两年时间,但已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的重要平台。海南人大代表李劲松向海南人大提交了《关于促进海南省政务微博健康发展的建设》的提案,建议尽快出台海南政务微博管理条例。由此看来,微博问政管理上尚无全局性的管理机制与规定,各地管理效果与办法不一,相应机制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3 微博问政管理对策

3.1 完善制度,规范微博问政秩序

微博问政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机制保障,要在组织、管理、维护、培训、考核等方面完善机制,防止作秀情况的出现,要在危机应对及预案管理上划功夫,及时处理网民急切关注的问题,同时也要做好公开与反馈机制的应用,及时使问政结果形成回路,取信于民。只有好的机制才是确保微博问政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微博问政不仅给我们问政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风险,尤其在网络无国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机制,可能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3.2 培养微博问政的人才队伍

微博问政的使用者是人,微博只是工具,因而人的因素十分重要。新时代的社会管理者需要具备新的业务本领,尤其是微博问政人员,不仅要具备新兴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综合业务素养,能及时为民办事,做到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现实的情况表明,一些官员应对微博还是缺乏方法,有的打官腔、说空话,不善于运用微博引导舆论,不善于与网民互动交流,使微博问政流于行式。因而,培养造就新时代的微博问政人才尤为重要,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及时组织,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我们的管理者也要学会在运用上自学成才,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3.3 建立健全政务平台,营造问政良好的氛围

格伯纳为代表的“培养”理论指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是不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因而,首先各级社会管理层要建立有效的政务平台,及时公开透明地办理各项事宜,增强政务的透明度与公开性,不断提升政务处理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做好政务博客与政务微博的有效补充。微博虽短小、精练、门槛较低,但140字的限制,使得有些复杂的情况无法通过微博进行全面的表述,这种情况对博文的创作者的文采与逻辑要求较高。因而在回复一些必要的问题时,要充分借助博客的方式进行充分表述,在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全面的讲述真实的情况,有利于引导舆情的发展。

3.4 及时处理公开政务,增强政务微博的公信力

网民通过微博反映民声、民意,最终网民关心的还是通过微博途径反映的实际问题解决了没有,达没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微博问政不但要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也要及时公开,要经得起民意检验。只有通过微博问政达到为民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的效果,才会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支持的人多了,微博问政的效果就明显。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1965年就注意到社会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并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要正确引导舆情的发展,首先要增强政务微博的公信力,尤其要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及时性及准确性。只有有公信力的政务微博才是有效引导舆情的可靠基础。充分利微博问政,努力做好施政工作。“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指出,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识。因而,“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

3.5 增强“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大受众都有机会直接接触媒体,“意见领袖”的价值较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时期大大改变,但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在信息传播的初期,“意见领袖”的导向对信息传播发展至关重要。2012年3月9日,由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实施、中国舆情网支持的国内第一份《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显示,60后及70后中青年群体是微博意见领袖的主力,占七成以上,其典型形象是“四十不惑的男性学者或商人”。前100位微博意见领袖主要分四类:媒体人、学者、作家和商界人士。微博中常见的“蝴蝶效应”中往往不乏“意见领袖”的身影。因而,“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发展中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对于引导正确舆论的方向十分重要。

微博是政府及管理者与群众互动沟通的工具,微博问政的效果关键在于使用微博问政的管理者。各级管理者要真实有效地使用微博问政,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真心真意为民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就能将微博问政办得更好,走的更远。微博问政是新时期社会管理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重要途径,便于管理者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取信于民,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文化繁荣。

[1] 中共中央关于深经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次印刷。

[2]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

[3] 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2年2月。

[4][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9次印刷。

(池州学院现代传媒系,安徽池州247000;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管理系,成都 611745)

2013年池州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创新扩散”理论视野中的政务微博与网络舆情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3RWZ001),2012年池州市社科联课题文化传播视域下城市形象创新建设研究——以池州市为例(项目编号:B2012004)。

猜你喜欢
问政政务信息
政务云上看政情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订阅信息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展会信息
政务微信,你加了吗?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电视问政:问出政府职能新变化——武汉台“电视问政”的理念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