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失范及其治理

2013-08-15 00:53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邹 新

(1.重庆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2.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6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 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 65.6%[1]。网络以其内容的草根性、传播的便捷性、立场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成为大学生群体关注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宣泄政治情感、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十分注重网络民意,这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利用网络,大学生可以平等地进行信息交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已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权力集团对传播媒介的垄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消除政治冷漠,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民主意识。但不容忽视的是,网络内容上的虚假性和可操控性也会导致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产生失范现象。探究其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失范现象的表现

(一)道德品质趋于蜕化

网络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经济的游戏规则,还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会内化和衍生出某种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会对大学生的现实道德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当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加之贪污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依然存在,使得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种种腐朽没落的价值观也沉渣泛起。这直接影响到政治敏感度较高的大学生群体。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社会风气的不满倾向日趋增加,他们在肯定社会发展基本面的同时,对诸多社会丑恶现象流露出强烈的不满和愤慨,从而孕育出一些浮躁、世俗,甚至庸俗的网络道德言行。这些都难免在网络上体现出来,进而影响到部分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同时,由于教育产业化和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加之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激烈的竞争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致使部分仍抱有“精英心态”的大学生有强烈的失落感,从而滋生出无奈、失落、郁闷等负面情绪,于是他们往往借助于网络媒体进行排遣和发泄,有时甚至施以语言暴力,使网络沦为语言垃圾场及暴力和色情的温床,在此过程中其道德品质趋于蜕化。

(二)非理性政治参与趋于扩大化

“一定的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在没有有效政治制度的规范下,过度地和无序地政治参与和社会动员则会造成社会动荡。”[2]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的转型期、矛盾的凸显期,由于网络监管乏力,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3]一些别有用心者出于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网络上散布虚假新闻,发布蛊惑人心的消息,进行歪曲事实的宣传。大学生因涉世未深、政治素养不够,对虚假网络信息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可能会受到少数别有用心者的诱导而误入歧途,成为流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网络政治参与的另一个致命缺陷是信息的可操纵性。“形态各异的社会集团都需要利用信息为政治服务,左派、中立派和右派都是如此”[4],这势必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为了自身利益在网络上发布各种真伪莫辨的信息,然后借助网络推手进行大肆宣传,如果大学生在接收这些极具煽动性的信息时不作理性、冷静的分析,极容易受到唆使和利用,从而成为网络谣言病毒式传播的帮凶。

(三)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全球性造就了复杂多变的网络政治文化环境,它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及时通畅的信息表达平台的同时,也为大量的不良信息及西方的所谓的自由民主理论提供了传播空间。我国网络用户呈现年轻化的特征,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的主力用户之一,他们在心智上还不够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政治思想和政治信仰尚未形成和稳定。在此情况下,他们极易受到不良政治文化的蛊惑和诱导。网络环境所固有的隐蔽性和信息发布的不对称性也在肆无忌惮地挑战我国现有的政治权威。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一些别有用心者以网络为平台,刻意歪曲事实真相,捏造虚假消息,混淆视听,甚至传播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几何式的裂变传播,很可能产生不良的舆论导向,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遭到一定的质疑和挑战。这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消解,进而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判断。其结果是使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理想蜕化,甚至使极个别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出现自由化和虚无化的倾向。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失范现象成因

(一)网络的虚拟性消解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了数字与符号的交往,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大学生丧失了现实世界的身份感,他们可以以一种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这种隐蔽的交往方式极易使人的网络行为摆脱外界的约束,从而产生对现实道德的背离与挑战心理。网络的这种开放性、非中心性等特征,与网络社会的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个人主义道德观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不难发现,由于在网络中各种“思想藩篱”的缺失,现实生活中人们反对的各种错误的道德观念如道德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得到了空前的培植和发展[5]。当行为主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时,总会感受到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普遍的约束;而在网络中,行为主体往往在虚拟的情境下进行活动,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人格再造和遮蔽作用,极易使网民丧失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使传统社会道德的调节作用弱化甚至失灵。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仍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比较差,在道德教育中更多地注重德育知识的灌输,强调对抽象的道德原则的学习,而在结合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则有所忽视;另一方面,网络的多维化特征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网民的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差异性,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和运用大大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并在更大程度上激发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平等意识。在此情境下,如果网络道德教育仍然采取传统说教和强制灌输的方法,往往容易引发部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从而难以直达学生的灵魂深处。

(三)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缺位

网络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侵犯知识产权、危害网络安全、计算机犯罪等一系列危害社会的行为,成为个人信息泄露、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诈骗与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种种乱象不仅损害了网络自身的公信力,也严重威胁到互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当下,一方面,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国家,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普及;另一方面,我国的网络立法严重滞后,无论在立法的数量上还是在立法的层次上,都未能适应网络发展的需求,这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网络在成为正常民意表达的渠道的同时也成为谣言四起的温床;它既可以是创新营销模式的利器,也可以是“钓鱼”诈骗的工具。我国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条款比较分散,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故网络违法犯罪成本很低。因此,当前迫切需要高等级立法,监管、纠正网络不法行为,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秩序[6]。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策略

(一)加强网络立法,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网络社会无国界,但网络社会不是绝对自由的独立王国,它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网络立法和有效监管。加强网络立法是世界各国的共识,目前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和当地情况的网络法规。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网络在内容上的虚假性和可操控性,以及传播上的倾向性严重威胁网络社会的健康运行与和谐发展,因而加强网络立法,依法治网,把网络信息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是网络社会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互联网企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明确的规则和法律程序,有利于为公民网络活动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规范网络秩序、提高政府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只有加强网络立法,通过立法提高网络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才能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二)普及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

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它终归是由人在使用,并且服务于人,理应遵循文明法治的基本逻辑。开放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恣意妄为,自由表达并不等于四处骂街,信息共享更不等于随意泄露别人隐私、到处散播谣言。没有基本的理性判断、社会秩序和法治约束,这样的网络只会陷入混乱,走上歧途,不可能健康发展,更不可能是网民心中那片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天地[7]。因此,高校要普及网络法规教育,应把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教学计划中,通过相关法律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网络法制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并通过网络法制教育调整、规范、矫正大学生网上行为,形成以依法办事为荣、以违纪犯法为耻的良好道德风尚。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我国教育事业的总要求,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它体现了鲜明的国家意志。要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政治任务来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对马列主义的信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分清主流和支流,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说真话、动真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密切联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切实回应大学生的理论关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克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的弊病。

(四)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建设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全新景观,但与此同时,网络失范现象也日益凸显。鉴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政府监控力量十分有限,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在克服和消解网络负面影响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伦理的作用不可忽视[8]。儒家所提倡的诚信观念、仁爱原则、交友之道及修身自律等,通过现代性诠释和创造性转换,对于防范和化解网络失范现象,以及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建设将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自省”、“慎独”等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建设作用重大。“自省”是儒家提出的重要修身方法。孔子指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9]朱熹也指出:“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0]儒家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规定了道德所应达到的更高境界——“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它是对网民的道德修养提出的高层次要求。只有加强大学生的“自省”和“慎独”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才能促进网络社会和谐、理性和健康发展。

(五)引导网络舆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我们应把网络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舞台、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络,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延伸,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以直接获取学校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制度,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行政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反映的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11]。同时,高校要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中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文化素养深厚、谙熟网络语言的网络“意见领袖”,积极鼓励他们开设官方网络和私人网络,以开放、平等、包容的姿态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12],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让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13],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2]塞缪尔·亨廷顿.变革中的社会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

[3]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4]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M].苗华健,陈体仁,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153.

[5]张宗亮.网络道德失范与青少年犯罪[J].犯罪研究,2006(3):35-40.

[6]李平.依法治网,扶正祛邪[N].经济日报,2012-12-23(1).

[7]简满屯.有底线,才健康[N].人民日报,2012-12-23(1).

[8]张宇鑫.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轨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3):76-80.

[9]孔子.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47.

[10]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67.

[11]吕波,薛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229-230.

[12]罗旭.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舆论领袖研究:演进与规制[J].探索,2012(4):188 -192.

[13]赵跃先.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J].探索,2012(2):121 -130.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