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2013-08-15 00:52
产业经济评论 2013年6期
关键词:皖江发展

一、产业转移

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发展水平不协调的必然产物。受资源、科技、政策等多方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它是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转移与聚集过程,一般表现为产业从低要素报酬率区域向高要素报酬率区域转移,从低市场容量区域向高市场容量区域转移,从高成本区域向低成本区域转移。这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生产要素禀赋的区域差异是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的首要因素,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差异、资本的差异、技术的差异、人力资源的差异,劳动力丰富同时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地区一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素质高劳动力较稀缺的一般会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其次是区位与市场供求因素,这其中包括运输成本、市场的容量与基础设施,一般而言产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单位重量的附加值越高,运输成本对其影响就越小;再次是制度和政策因素,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以及市场的完善程度等等。

目前,由于历史、地理、资源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区际产业转移是缩小这种趋势的重要途径之一。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发展较早,现在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各种资源成本上升,并出现了民工荒、地荒、水荒、油荒、电荒等现象,迫使企业到其他地区寻求廉价的成本,这就给中西部地区创造了发展的机遇。中西部地区通过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结合自身的优势,培育具有生态环保性、技术竞争性、发展持续性的支柱产业,必然能够推动中西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进而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

皖江地区主要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地区,覆盖地域涉及现行行政区划的沿江七市,即: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和滁州。该地区与长三角紧密相连,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皖江城市带历史上就与长三角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国际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皖江地区提供了广阔的融入空间。随着皖江地区市场的更加开放、制度的更趋协调、环境的更为优化,技术、产品、服务以及其他重要的生产要素向安徽等中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将更为丰富、高效。

(二)国内背景

1.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已经成为中央的重大规划和重要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这些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将为皖江等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极有利的发展条件。皖江地区的产业承接也因为国家的这一政策得到有力的依托。安徽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向上争取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时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做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制定激励政策,促进皖江地区率先融入泛长三角经济体,是促进安徽省加快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步伐的重要举措。

2.长三角产业升级,部分产业亟需转移的历史机遇。由于受资源因素的制约和市场因素的诱导,东部沿海地区需要将一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以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为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奠定一定的产业基础。一个地区产业层级上升的快慢,不仅要看该地的潜力,一定的产业基础也非常重要。皖江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产业基础已经相当雄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日益牢固,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得以加强,第三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态。皖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适合承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皖江地区产业承接与长三角产业转移相契合。

三、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国家与地方的优惠政策支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和下发了《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对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实行增值税抵扣试点。对于安徽等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工业结构调整、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也相继出台。这样,皖江地区在中央的扶持下在产业承接方面力度更强。皖江地区出台政策,下调用人单位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率,为企业减负达1.5亿元。铜陵市国税局推出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抵扣其新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降低设备投资税收负担等52条措施,积极帮助各类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虽然各地的政策不统一,但是,都是在贯彻安徽省吸引企业的大前提下制定的。

2.皖江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据初步预测,今年全区七市城镇需要就业超过70万人,而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仅为30万人,还有近40万就业缺口。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除人力资源外,该区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不仅有多种金属矿产,也有众多的非金属矿产和地壳能源资源,是全国矿种较全、储量较多的地区之一。且皖江地区地处交通枢纽,资源的运输也是极为方便的,这样,该区域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外地区的资源也相对集中。

3.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总称,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邮电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六大设施系统。基础设施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皖江地区基础设施高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劣势分析

1.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效果不好。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手段单一,还停留在单纯减税费的层面,不考虑项目的投资强度、技术水平、环保标准和财政贡献,甚至存在“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简单引进发达地区关停淘汰的项目,产业转移等同于落后转移,且增大了环保压力。

2.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由于产业区域布局规划不明确和项目转移落户协调机制不畅通,招商引资项目随机落户,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产业配套成本较高。比如一些高排放项目选址在河流源头、城市上游等环境敏感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服装、电子、多晶硅等产业在全区零散布点,一些工业项目在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外建设等。

3.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技相对落后。产业转移有许多类型,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内在机理的差别,产业转移可分为如下四种类:(1)市场扩张型。指产业在原区域仍属于成长型产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由区内扩张到区外,企业的生产基地也相应调整为“销地产”。(2)资源开发型。由于区内资源缺乏,企业为追求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而选择去区外控制资源。(3)优势延伸型。发达地区的一些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等在全国有一定的优势,会把这些优势向发展中地区拓展。(4)成本节约型。发达地区的衰退型产业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压力,围绕成本节约而进行的战略性迁移。东部地区转出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既是优势延伸型也是成本节约型,要吸引先进企业的就要拥有足够的人才,但是,皖江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现象则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科技落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瓶颈,皖江地区落后的科技现状一时是无法改变的,这也在另一方面提高了高科技企业的成本,成为该区域进一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最大障碍。

4.缺乏核心城市和优势产业的驱动作用。纵观我国各大经济圈,长三角地区拥有经济中心上海的支撑,珠三角地区有广州、深圳等多方位带动,北京更是京津唐地区的中流砥柱。反观皖江地区,GDP总量最大的皖江地区,2011年GDP总量为1,658.24亿元,居全国第84位。缺乏核心城市和优势产业吸引投资和优秀人才,发挥区域发展的龙头作用,是皖江地区发展的短板。

四、提高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能力的途径

(一)优化承接环境,吸引产业转移

1.以创新分工概念为内容进行产业承接。以创新分工观念为内容的产业承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对于皖江地区,创新体制以及科技是非常有必要的,该区域经济增长中资源及人力的贡献率是非常高的,而科技贡献率相对较低。所以,要想使皖江地区的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科技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2.加快生产要素的培育。产业转移与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密不可分,转移企业必然会给承接地注入新的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育皖江地区的生产要素,而且能够改变生产要素在各部门的重新配置,因此有利于皖江地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了优化皖江地区产业结构,对于从转移产业那里获得的资金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划。皖江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把资金引进同调整皖江地区产业结构相结合,加强对移入资金的合理规划和引导。同时,应提高工资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为外来人才制定相关政策,根据引进人才的学历、能力、管理水平设置不同的优惠措施。

3.融资平台的构筑。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相应的资金配套,因而构筑融资平台对于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承接产业过程中,无论是提升现有产业还是发展新型战略产业,归根结底都在于吸聚内外资,发挥融资的倍增效应。融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提升承接平台质量的需要。当基础设施和产业示范区建设得以完善时,皖江地区就获得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二)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合作

1.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要主动与东部尤其长三角地区建立合作关系,抓住机遇,发挥先行先试权,承接发达地区的优质大型企业转移。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构筑皖江地区与发达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发展体系。

2.加强皖江城市内部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皖江七市在注重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与其他城市加强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产业区。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

(三)明确承接对象,提升承接产业质量

1.加大服务业承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皖江地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目前该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之还有差距,这决定了皖江地区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服务业在该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发展基础来看,皖江地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还不能取代工业的地位。为了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皖江地区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对服务业的承接力度。

2.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推进皖江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对皖江地区提高产业质量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皖江地区需要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皖江地区应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的承接力度,注重对先进制造业的政策优惠,并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专门通道。

(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的角色需要转变,实现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的转变,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角色的转变将有利于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软环境的营造。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政府也要做好宏观调控和相关服务工作。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为了给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明方向,防止盲目承接,即“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政府给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有关信息,同时也为企业间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在企业移入时,政府应明确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服务功能,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尽快为移入企业办理审核和相关手续。

总之,实行区际间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深入实施中部大开发和西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认识,加强工作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皖江地区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共同推进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健康开展。

[1]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1,(10): 91-96.

[2] 曹荣庆.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模式[J].中州学刊,2001,(6): 111-113.

[3] 蒋文军,孙宏军.策应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J].经营管理者,2001,(7): 15-16.

[4] 陈建军,叶炜宇.关于向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4): 28-31.

[5] 韩文民,王婷.产业转移水平化趋势和温特尔模式的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5,(9): 26-29.

[6] 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12-19.

[7]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 陈计旺.区际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1999,(3): 64-67.

[9] 张战梅.山东省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及对策研究[D].山东: 山东理工大学,2008.

[10] 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的内涵、机制、效应[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l): 16-18.

[11] 卢荻.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和区域分析证据[J].经济研究,2003,(9): 40-48.

[12] 尚永胜.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0): 18-20.

[13] 刘庆林,白洁,王雪.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76-83.

[14] 周炼石.评梯度推移理论与政策在中国的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1996,(5): 12-15.

[15]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6): 64-73.

[16] 王国中,杜云鹏.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7,(3): 45-47.

[17] 吴伟萍.广东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策略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3, 19,(3): 73-77.

猜你喜欢
皖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分析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