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课程实践论本科研究性教学

2013-08-15 00:49林先其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年4期
关键词:固态研究性本科生

林先其,熊 鹰,樊 勇

(电子科技大学 a.电子工程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成都 611731)

“授之以鱼,未若授之以渔”!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建设目标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大学的使命[1-3]。面对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这一要求,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善于探索的教学模式,是担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学校不可回避的责任[4-6]。也正是在这种大需求下,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不同层次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7-9]。

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211、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而《微波固态电路》课程自建校起便成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这一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特色课程。该课程从设立至今,一直秉承着“教研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2006年,时任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的罗正祥教授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由此掀起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热潮。而以樊勇教授为首的《微波固态电路》课程组也积极响应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的具体情况,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本科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

1 研究性教学实践措施

1.1 革新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课程选修学生人数远大于任课教师人数,为此,其主流教学方式依然是大班型的接受性教学。当然这种接受性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不过,为降低学生对于“填鸭式”教学的被动与反感,本课题组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革新。在新编教材的主体课程内容上,增加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让学生把握电路设计基本原理方法的同时,也了解其发展现状与趋势。而在实验环节,跟踪国内外在微波固态电路方面的最新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设立小课题,分组分工指导学生进行“消化-复制-再创新”实践。

在具体教学方法改革上,深化“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展开“课堂讲授”“特色讲座”“特点辩论”“课程实践”“课程论文”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考虑到《微波固态电路》课程的较强专业性,特别增设学生自行查找并阅读相关外文文献,然后进行课堂的学生报告与教师点评环节。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并训练其批判性阅读学术文献的意识与能力。

1.2 成立“本硕衔接”科研型学习平台

课程组依托极高频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成立了“本硕衔接”科研型学习平台。该平台在参照国内外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性教学风格:

1.2.1 项目制教学

该平台内的学生以23名为一个项目小组。每组以一个核心的研究项目作为牵头,引导学生针对该项目进行资料的查找与跟踪,相关基础知识的补充,科研过程的熟悉与掌握,进而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知识的能力,相互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2 小组学习,团队探讨

单一的项目制学习虽然能使学生在某一专题上收获一定的相关知识及工程实践,但是多少会限制其眼界。所以在项目小组之上还成立了以不同研究类别为划分依据的研究大组,研究大组之上是不同研究类别之间相互交叉、学习的整个团队,在这样的平台下,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相互介绍学科动态,启发思路,一起讨论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疑点与难点,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

1.2.3 以硕带本,相互促进

在本平台中,硕士研究生起到了重要的协助指导作用。硕士生担任着每个研究大组的组长,在小组学习,团队探讨中承担起了关键的一环。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了硕士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缩短了本科生的学习周期,帮助其迅速走上科研道路。

1.3 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项目

作为一线教师,本课程组成员充分利用《微波固态电路》的课堂教学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级别的创新项目申请中。例如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提供的年度本科生/低年级硕士生奖学金项目、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国家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并作为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全程性宏观导引。

1.4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鼓励学科交叉

我校于2008年创办了“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旨在强化学生“前瞻、创新、广博、领导”的意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经济管理才能兼备”的复合型未来领军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组成员在鼓励学生参加“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亲身参与到该复合实验班的教学中,多位课程组成员老师担任了多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课余实践指导,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热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给予实验班同学以帮助和辅导。

2 研究性教学实践的成效

2.1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并激发其创新潜能

通过实施系列改革,本科生选修《微波固态电路》的人数逐年增加,学生课堂出勤率不断提高。更主要的是,学生参与各类课程实践的人数与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2009年-2011年的3年内,选修《微波固态电路》课程学习的400多名学生中,有100多名参与教育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申请,最终获批的国家级项目参与者有27名,校级项目参与者65名,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EI检索论文4篇,另参与发表论文多篇。

2.2 扩大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增加了国际合作交流机会

我们的教学改革一直着眼于国际,紧跟前沿。教学内容上不断补充国内外有关微波固态电路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方式方法上充分借鉴国外的“教、练”结合,强调“学以致用”;创新实践中所有项目课题从提出到完成都是建立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最新文献的基础上。这些都激励着学生放开视野,紧跟国际步伐。也正因为有这种国际意识,学生发表的外文期刊论文数量逐年提高、质量也在稳步上升。在所有出国留学的本科生中,那些参加过一定科研经历的学生受到了国外导师的特别认可。

2.3 得到了学校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本课程组通过2009年和2010年的两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提高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与“微波固态电路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及2009年开始的《微波固态电路》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以及网上课程完善。所有成果均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认可,其部分经验被借鉴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微波固态电路》也于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另外,随着网上课程的不断完善,系列改革成果受众从学校逐渐扩大到社会,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3 对出现的问题的思考

3.1 接受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融合不够

研究性教学的推进应该不仅停留在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以及课外教学当中,更应该深入到本科生从进入大学以来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去。如何把研究性教学渗透,细化到具体课程当中去应该是每一位教授课程的老师要亟待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3.2 教师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力度不够

在学生、教师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下,大班教学是无奈但又是最普遍的选择,一名任课老师面对一个班近百名甚至超百名学生,所能给予的研究性指导实在有限。再加上目前高校教师大多重科研轻教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投入”少之又少。如何加大激励吸引更多教师特别是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师参与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需要教育决策者们进一步的思考。

3.3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受益者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众多成绩中下而又缺乏信心进行创新挑战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自由选题还是导师命题,都选择避而远之。有部分高校曾采用“必修学分制”迫使学生加入到研究性学习中,但是缺少必要的全程导引,导致不少学生“消极加入,无为结束”。如何引入分类别分对象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吸引更广范围内的学生主动参与到适应自己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值得进一步关注。

另外,对于已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本科生而言,特别容易因为专业知识有限、经验方法不足而遭遇“创新挫折”,进而产生悲观心理。目前高校对于本科生的创新心理辅导关注较少,这也期待着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4 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新人才培养应因校制宜,不同高校办学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或者其他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组通过借鉴以及亲身实践发展了本科研究性教学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根本性问题也不断凸显,期待这些问题能在更多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较好解决。

[1]兰本达,P.E.布莱克伍德,P.F.布兰德温.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M].陈德彰,张泰金,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1]6号文件[EB/OL].(2001-04-09).http://wenku.baidu.com/view/5051e6da6f1aff00bed51e41.html.

[3]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37-38.

[4]龙慧灵,熊黎,龙海明,等.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社会科学家,2010(8):119-122.

[5]段德君,姚家玲,魏星,等.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61-62,49.

[6]李翠梅,徐乐中,张维佳,等.工科研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3):167-169.

[7]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8]屈波,程哲,马忠,等.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7.

[9]张莉.培养的探索——基于研究性教学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固态研究性本科生
固态Marx发生器均流技术研究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Sn掺杂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透明陶瓷在固态照明中的应用进展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宽禁带固态功放在导航卫星中的应用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