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2013-08-15 00:51付蕊王喆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政治

付蕊,王喆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志愿服务是一种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走进社会,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对象,它使大学生在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印证自身价值,使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得到满足,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得到增强,促进了大学生自身思想素质的完善和升华。[1]同时,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大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接受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理念。

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有所探索和创新,新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落实。志愿服务就是在如此形势中应运而生的新的有效载体。

为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愿主动地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大学生对于显性教育的抵触和反感,为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需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深化内涵,确保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

(一)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和影响下才能实现。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只有自身保证长期运行和发展,才能持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宽外延、深化内涵。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目前还局限在扶贫济困、支教支边、社会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参与范围和活动吸引力相对贫乏。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建设应从现有的服务内容出发,把视野放在开拓新领域和新项目上,将志愿服务的视角投向广阔的社会,投向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上,积极拓展志愿者服务的空间。同时,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方式,变体力与时间付出为智力付出。大学生是具有相关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的群体,在志愿服务中要鼓励大学生把服务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实现服务与提升专业技能的统一。要把志愿服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学科教育的平台,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应深度挖掘现有服务项目的教育意义,提升服务层次。志愿服务建设要致力于丰富现有项目的内涵,提高传统服务领域的技术含量,不断引入新的志愿服务技术,引导大学生在服务中思考、在服务中创造,把目光放在劳动之外的环境监测、公民监督等内容中,使大学生在服务中学习技能,实现自我价值,更能深刻体会到社会伦理和规范,德育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显现出来。

(二)建立服务基地,搭建活动平台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可以有效解决由于没有固定的服务基地而导致的志愿服务随意间断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是大学生联系社会的纽带,大学生在基地服务中实现了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固定化,有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向规模化发展,更有利于其育人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的发挥,达到教育和实践的双重效果。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充分考虑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学科差异,建立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基地,使大学生有一个发挥专业才能的平台。任何单位,如社区街道、医疗站、福利院、中小学校等只要达成协议,都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保证志愿服务能持续、稳定开展,从而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延伸,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的稳定发挥,实现服务与教育的职能。

(三)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品牌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品牌。鉴于品牌和品牌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大学生志愿服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必要把志愿服务打造成一个品牌。

打造志愿服务的品牌,内靠建设,外靠宣传。首先,要把那些社会参与面广、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发展潜力、得到大众认同和积极响应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富有影响力的服务项目做大做强,培育成富有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其次,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宣传也是品牌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宣传,志愿服务的价值才更高,知名度才更广,效应才会更大。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既可以宣传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也可以介绍志愿服务项目具体展开情况或者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既可以通过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宣传,也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或“建立一套志愿服务的视觉、听觉识别系统,包括服装、胸卡、队旗、手册、地图、海报等硬件,也要包括口号、歌曲等软件,形成理性共识与情感冲击力的结合”[2]等,多样的方式更能促进宣传的效果。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是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中相互促进的两种手段,品牌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方式,而通过宣传则更能扩大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因此,要同时抓好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和宣传工作,发挥内外部的合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从而保证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的稳定发挥。

二、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规范管理机制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自愿选择的结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只有把所有大学生志愿者集中起来,把个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进行有效组织和规范管理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渗透到志愿服务中去,才能提高工作效益,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从志愿服务的整体运行来看,规范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领导机制、招募培训机制、激励监督机制等。首先,要使大学生志愿者从入会、培训、工作、考评、监督都有完整的制度保障,把大学生的偶然选择行为规范到制度之下,增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发展的后劲,最大程度地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从志愿组织内部管理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人数众多,要实现统一有效管理,必须在高校共青团领导下建立多层次组织模式,即“学校团委(校级志愿者协会)——院系分团委(院系志愿者社团)——班级团支部(基层志愿者小组)”的组织网络,三个层次分别发挥“策划咨询——管理协调——实施操作”的职能,分工明确,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效有序开展。再次,对广大志愿者而言,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同,参与志愿服务的需要和动机也不同,因此,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提供什么服务,对什么样的服务项目感兴趣,想从事什么服务项目等,都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多元化管理,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服务项目,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个体成长需求,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完善培训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是确保志愿服务质量的关键,主要包括服务能力和服务态度。大学生志愿者只有认同志愿服务的责任与奉献精神,本着利他的愿望投入活动,并具备一定的服务技能,才能出色地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从而在工作中找到共鸣和自身的价值,通过志愿服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获得成效。因此,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完善培训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需要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此种针对性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与培训内容相结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志愿者,使他们在潜意识中认同这种教育手段,提高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高度,只有这样有目的、有激情、有动力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再次,丰富培训方式。培训并不仅限于授课一种方式,志愿服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培训的方式也应多样化,通过丰富、生动的培训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培训中提高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培训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3]

三、树立典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一部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或事迹就会得到学校甚至社会各界的认可,其影响的宽度和广度也会随之扩大,这样的人或事迹我们会称之为志愿者典型。

从志愿者典型层面来看。首先,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由其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所构成的,志愿者典型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社会对他们的行为具有一致的认可和肯定,因此,成为志愿者典型是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有助于志愿者自身的完善。在成为志愿者典型之后,其自身的行为在社会上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因此,他们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就促使志愿者典型不断开拓新的志愿服务方式,提升自身的志愿服务素质,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实现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从社会层面来讲。首先,志愿者典型能够发挥一种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社会通过海报、宣传片、新闻报道等方式对志愿者典型进行宣传,使大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到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从而在心理层面上对大学生有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去,亲身体验志愿者服务活动所带来的收获。其次,有助于减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阻力。一般来讲,志愿者典型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是一些十分成熟而又有社会意义的活动,通过将这些活动打造为典型,有利于更多的大学生在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进行“效仿”,避免了无目的、无方向的盲目志愿行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大学生在“模仿”相关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会进行一种潜意识的创新,从而推动该项活动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为更多的人群服务,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同时也实现了课堂这种显性教育达不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机制及载体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沈东华.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77-79.

[2]张志刚.品牌文化:我国NPO亟待树立的精神支撑[J].行政论坛,2005,(5):47.

[3]黄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政治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