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破格”

2013-08-23 10:38筱陈
领导文萃 2013年21期
关键词:破格提拔破格选人

□筱陈

用人要有格,这个格是用人的条件、程序和方法,是为了把人选好、把人用准,为了保证群众的认同。用人要破格,之所以破格,也是为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者有着殊途同归之效用。有格与破格是相对的,破格是破原先确定的格,但在破的过程中往往又确立了新格,依然需要讲条件、守规则。

在有格与破格上,有格是用人的常态,是一般规律。破格则是对常态的突破,是对常规用人的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破格不能成为一种常态,破格一旦成为常态,就是对常态性选人用人规则的挑战,极易造成用人无序,带来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降低。

破格用人,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必须,是选人用人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表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在依格选人的同时,又敢于破格用人,选人用人的机制才能更加具有活力,才能创造出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在我国历史上,破格用人的事例不尽其数,这里仅举一例。西汉主父偃在卫青将军手下当名宾客,卫青多次举荐不成,主父偃决定亲自向武帝上书,以表露自己的才华。汉武帝读到他的上书之后,在感叹“为什么我们相见得这样晚呢?”的同时,当即把主父偃拜为郎中。主父偃为官之后,施长才华,提出了不少很好的主张和建议,深得武帝的赏识,在一年时间里,由郎中升谒者、再到中郞,又升中大夫,可谓是一年四次提升。改革开放之后,党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之航程,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得以破格任用,保持了领导班子新老交替,解决了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因此,破格用人古已有之,在现实中也客观需要。

破格既要敢于,还需慎于。尤其是在选人用人公信度需要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破格更需慎重。一般来说,选拔任用的公信度越高,破格使用干部的质疑声愈小,反之,公信度愈低,人们对破格的质疑声愈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透明、网络的发达,民众有了更加充分的知情权,也获得了更加充分的发言权、监督权。前一时期,媒体披露的几起借破格之名,行“唯亲”、“关照”的“破格”案例,引起网民对“破格”的热议和质疑。有的网民认为,这是一种“拼爹”现象。《人民日报》曾联合人民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7.9%的接受调查者担心破格提拔的年轻干部身后“有背景”,对破格提拔年轻干部持赞成态度者仅占14.2%。这说明,干部破格提拔之所以赞同者少同,实际是对破格的公正公平性的疑虑。化解这疑虑,就必须从破格的公平性公正性入手,真正出以公心,做到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只有赢得公信,才有破格的生命力。

破格是一种超常规的选人方法,用特殊方法发现选拔特殊之才。《人民日报》联合人民网的调查显示,42.9%的接受调查者担心年轻干部经验不足,空占其位,贻误事业。这说明,人们对破格这种选人方法有着特别的期待。只讲坚持常规,而没有特殊方法,就可能埋没人才。坚持破格,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破格方法。通过一场考试,一次公开选拔,以试卷论英雄,以成绩定取舍,容易选出一些会说不会干的干部,就难以让人们心悦诚服。干部破格,必须在实践中观察、发现、培养、使用。既看他们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的表现,也看他们在处理日常工作的水平,要看他们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正得到群众认同的优秀人才破格选拔上来。

当然,对待破格使用的干部,也不能追求十全十美。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如果对破格干部责备求全,就难以获得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如果期盼破格使用的干部一走上新岗位,就马上进入新角色,施长才华,那也可能导致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在期盼他们有所作为的同时,还应当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有破格,还必须有淘汰。让破格上来且实践证明不能胜任岗位的干部,能够及时得到调整。因淘汰产生压力,有利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励得到破格使用的干部更加努力的工作;因淘汰而监督,有利于将注意力从关注选谁而转向关注所选的人干的怎样。问君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淘汰,是保持源头活水的有效方式。

破格是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方式,我们必须敢用这种方式、用好这种方式,但又必须慎用这种方式。

猜你喜欢
破格提拔破格选人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敢“破格” 不“出格”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干部提拔,“破格”不等于“出格”
从羊祜将军选人用人说开去
“破格”会见或是中印关系新常态
欧洲“破格”欢迎中国总理
对“破格提拔”的检视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破解“四唯”难题
破格提拔的“梯子”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