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中英语码混合”现象的个案分析

2013-09-06 10:0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语码英语课堂汉语

张 曦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中英语码混合”现象的个案分析

张 曦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语码混合或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起着积极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将“以英语为主体语,汉语为嵌入语”的语码混合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符合学生对于在外语课堂多听、多说英语的需求。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学习中应用中英文语码混合对于其英语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其中这种促进作用在听力、口语和翻译能力方面较为突出。同时从访谈结果中还得到提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混用汉语语码与英语语码之间的比例。

中英语码混合;外语教学;二语习得;个案分析

一、语码转换或混合的应用和实证研究

语码转换或混合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的积极作用已经被很多学者证实[1~4]。同时Fotos[5]指出学生使用母语可以促进思路的组织,把思想集中于二语的语言和内容。所以语码转换可以被作为一种“学习策略”用在外语学习中。如:Celik,M[6]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利用“语码混合”在口语课堂中输入第二语言的新词汇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在中国,把语码转换或混合应用在英语课堂中进行研究刚刚起步。但很多学者也都注意到了语码转换或混合对于外语教学的好处。傅晓燕、王和玉[7]、金杰、肖建安[8]和赵丽[9]都从积极的角度讨论了“语码转换”这一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认为英语课堂的英汉“语码转换”是顺应教学规律、教学任务、教师角色及心理动机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在适当的时候所进行的语码转换便于老师发现学习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有助于老师组织课堂教学和激发学生使用外语的积极性。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课堂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如何在课堂中应用语码转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如:李奕华、赵娣[10]。虽然从上述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语码转换或混合对于外语课堂确实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大多数调查都是以教师为语码混合的使用主体作为基础进行的,且在研究时大多也都是在分析教师使用语码转换或混合在课堂中的作用。

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用访谈形式研究:(1)大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的认知和使用情况;(2)大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的态度及使用;(3)大学生对外语课堂上中英文比例的要求;(4)针对在课堂中应用中英语码混合的同学,调查中英语码混合现象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的效果和并反馈学生的要求。

二、案例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08级机械工程学院三个自然班分别作为:A、对照班;B、教改班;C、实验班。

表1 各班人数及入学成绩对照表

此次研究采用的三个对象班级学生人数相当,且通过对入学测试成绩的比较可以看出,研究对象入学时英语水平接近。

(二)授课方式

所有学生从2008年入学至2010年的任课教师相同。读写译课程使用教材均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2、3、4册》。听说课A班和C班使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听说教程1、2、3、4册》,B 班选用《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 1、2、3、4册》网络课程的学习系统。

A班同学接受普通面授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使用中英文比例大致为40%:60%,要求学生用全英文回答课堂问题。

B班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读写译课程由教师使用全英文讲授,并要求学生用全英文回答课堂问题。

C班为实验班,在教学中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读写译课堂和听说课堂使用以英文为主体语,汉语为嵌入语的“中英语码混合”。但教师要基本保证中英文比例不超过20%:80%,学生不作要求。

(三)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访谈形式)的方式进行调研。主要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题进行调:(1)大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的认知和使用情况;(2)大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的态度及其影响;(3)大学生对外语课堂上中英文比例的要求;(4)针对在课堂中应用中英语码混合的同学,调查中英语码混合现象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的效果和并反馈学生的要求。

(四)访谈

1.研究过程

访谈于2010年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随即访问了48名学生,其中A/B班各12名,C班24名。

访谈问题共计15题,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4题)主要研究大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的认知和使用。第二部分(5、6题)研究大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的态度及其影响。第三部分(7、8题)调查大学生对外语课堂上中英文比例的要求。第四部分(9—15)主要针对C班36名同学,调查中英语码混合现象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的效果并反馈学生的要求。其中9—13题调查中英语码混合对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14、15题反映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在课堂上使用的要求。

2.结果与讨论

(1)大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的认知和使用

问题1“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经常遇到中文夹杂英文的现象?”和问题2“你在哪种场合遇到这种中英夹杂现象最多?”调查中英互码混合现象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是否普遍。100%的受访学生表示在生活中遇到过语码混合现象,其中有83.33%的同学表示只是“偶尔”遇到过。在问题2中全部受访者都提到“网络”是中英夹杂现象出现做多的地方。另外有63.71%的同学提到广播电视。值得一提的是,有超过53.58%的同学注意到英语课堂中老师授课时经常会在讲英语时夹杂汉语的现象。由问题1和问题2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中英语码混合现象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还是比较普遍的,且多存在于网络、电视和英语课堂中。

问题3“你在校园中是否使用这种中英夹杂?”和问题4“你在什么场合经常使用中英夹杂?”是关于日常语码混用的频率和使用场合的调查。65.83%的同学会在校园中使用语码混合,34.17%的同学反映极少或从不使用。进一步询问会使用的同学在哪种场合使用时,大部分同学反馈会在网络中使用。令人意外的是有相当多的同学表示经常在与同学平时聊天时使用。但受访同学表明,这种中英夹杂的说话方式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里,不自觉地就用了。而且只有在和很熟的同学或好朋友之间才会使用。如果是在陌生的环境,由于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还是不会使用的。

(2)大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的态度及使用

问题5“你对这种中英夹杂的现象持何种态度?”研究学生对这种普遍现象是否认可。有59.2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被调查者表示“有没有中英文夹杂都不会阻碍交流和理解”;“只是觉得很新奇,不太介意”。还有同学认为“中英夹杂是中国对外开放、受西方影响的一个具体体现,生活中是否使用中英夹杂取决于个人的文化水平和喜好,如果生活圈子都可以接受英语,日常交流使用中英夹杂也不可厚非”。

有31.66%的同学表示“支持”,能够接受这种语言现象,其中6.58%的同学表示“非常支持”。表示“支持”的同学认为:“这种中英夹杂的现象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某种特定场合更能抒发人们的情感。如当我们想表示感叹时,会说‘Oh,My God!’想表达歉意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时候,说‘I’m sorry!’会更容易些”等等。

另有9.09%的同学表示反对。对中英语码混合持反对态度的同学认为:“毕竟生活在汉语为主的环境中,如果突然说英语有种突兀、不伦不类的感觉。别人会认为是在炫耀或卖弄”。有一名表示“坚决反对”的同学认为:“中国人就该说好中国话,混杂英语会适得其反,招人反感。”

这也可以解释当问到问题6“哪些因素可能阻碍你使用中英夹杂?”时,为什么有92.37%的同学会因为“不想被人认为是在炫耀”而不选择使用混合语码。另外还分别有51.14%和50.3%的同学因为“英语不好不想丢面子”和“没有适合的环境和谈话对象”而不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表示“英语不好,怕丢面子的同学中”有部分同学指出他们很怕在说汉语时混用英语单词会产生误会。一位同学举了这样的例子:有一次他参加一个面试,面试结束后同学问他面试怎么样?他回答说“被pass了!”他本意是想表达“被淘汰了!”但同学却以为他“通过了”,让他哭笑不得。由此不难看出,语境和交际参与者的英语水平是影响中英语码混合形成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对外语课堂上中英文比例的要求

问题7“你希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少汉语?”和问题8“你希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少英语?”调查大学生对外语课堂上中英文比例的要求。32.29%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偶尔”使用汉语;39.81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有时”使用汉语;只有4.08%和6.58%的同学希望老师全中文或全英文授课。78.68%的同学希望老师在授课时以英文为主,经常或者尽量多使用英文。这说明学生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也很重视课上学习英语的时间。但由于个体差异和自身水平有限,被试者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的比例最好是占整堂课的60%~70%。

(4)中英语码混合对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

问题9、10、11、12和13分别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效率和英语技能四个方面调查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使用中英语码混合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由于只有实验班的同学接受了中英语码混合的授课方式,所以此部分访谈只针对实验班同学进行。有97.49%的同学表示英语教师使用中英夹杂授课会加强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其中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19.12%。被试者说:“因为听力能力较差,有时陌生词汇理解不了,听汉语就明白了,不影响整体的理解。”“有时老师用汉语替换超纲的生僻词汇会加快大家的理解速度。”

在学习兴趣方面,85.27%的同学认为英语教师使用中英夹杂授课对提高英语的学习兴趣有帮助。学生表示:“如果老师一味地使用英语会很厌烦,而且有些地方不理解的会溜号。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用夹杂汉语解释会增进理解,从而对下一步学习产生兴趣。”表示“不利于”和“没有影响”的占14.73%,通过进一步了解原因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英语本身就没有兴趣,对于课上老师使用的语码混合反响很平淡,自身动力不足。还有个别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偏爱全英文授课,所以觉得夹杂中文解释对其自身对英语的兴趣没什么影响。

在课堂学习效率方面,68.34%的同学表示老师在课堂使用中英语码混合能够提高自己在课堂的学习效率。20.06%的同学认为有一点帮助。其他同学认为没有帮助。认为有帮助的同学说:“大学课堂每节课内容都很多,如果老师每一句英语都用汉语解释太浪费时间,全用英语我们还听不懂,必要的时候夹杂一点汉语能节省些时间。”还有些同学表示:“对于上课时一些四、六级考试不涉及的超纲的、生僻的词汇,老师没有必要用中英文相互解释,用中文一带而过,既不影响我们理解文章,也不浪费时间,可以多学点考试有用的东西”。询问小部分觉得没有帮助的同学的原因,大多表示:“因为英语水平太差,大部分英文都听不明白,所以插入一些汉语也没多大效果。”

在英语技能方面,有60.03%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课堂使用中英夹杂会对其听力理解能力有帮助。出人意料的是有43.89%的同学认为其翻译能力有提高。也有同学表示:“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中英夹杂对我们的各项技能都有帮助,当老师说的英语我们不理解的话,他就会加入中文,尤其是在词汇、语法方面。”

同时,有71.45%的同学表示当他们使用中英语码混合时口语表达更流利了。通过询问原因,可以得出,排除个人因素,同学们在张嘴说英语时的主要顾虑主要两个:一是怕发音不准确丢人;二是有些词不会用英语说,说不出来。大部分同学认为:“如果可以用汉语代替不会的英文,就不用担心会因为说不出来而卡在那儿。这样可以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这样对英语也有了些兴趣。”

令人意外的是有47.58%的同学表示使用语码混合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继续询问原因,学生表示当听老师讲课时会下意识地将英语翻译成汉语再结合老师补充的汉语词汇,从而了解老师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补充的汉语词汇还可以验证自己翻译的英文是否正确。如果英文翻译过来的汉语意思与混用的汉语连在一起意思通顺,则说明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自己没听懂老师的英文。

(5)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在课堂上使用的要求

问题14和问题15考察学生对中英语码混合在课堂上使用的要求。在问及“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中英夹杂应该以‘汉语为主夹杂英语’还是‘英语为主夹杂汉语’?”时,有86.18%的同学赞成以英语为主体语嵌入中文语码的方式。这与问题7、8的访谈结果基本吻合。表明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在英语课堂中能多使用英语。

在问及“在课堂中你使用‘汉语为主夹杂英语’,‘英语为主夹杂汉语’哪种较多?”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的本意是想多用英语,少用汉语,但说着说着就更倾向于汉语了。”还有名受访学生英语成绩很优异,他说:“我强迫自己不用汉语,直到自己真的想不出任何词能表达时,再用汉语替代下,因此夹杂时用的英语较多。”询问原因可知,相比较英语而言,汉语对于学生来说更为熟悉。使用汉语时更有信心,也更准确。因此,在选择英语和汉语时学生很容易倾向于汉语。当汉语使用量增大时,有些学生就会索性全部使用汉语而抛弃了英语。但如果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以英语为主体,还是可能抑制这种情况发生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中英语混合现象在大学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理解、接纳和使用这种语言形式。将以英语为主体语,汉语为嵌入语的语码混合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符合学生对于在外语课堂多听、多说英语的需求。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这种中英文语码混合现象对于自己的英语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其中对听、说和翻译能力的提高作用较为突出。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混用汉语语码与英语语码之间的比例。如果学生大量用汉语替换英文,则达不到练习英语的目的,也会破坏英语本身的语法结构。因此,在课堂实践中要和学生讲明,使用混合语码时要以英语为主体语,嵌入少量确实不会或无法用其他英文替代的汉语词汇,以达到锻炼和提高英语的目的。

:

[1]Guthrie L.F.Contrasts in teachers’language use in a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lassroom[A].In Handscombe et al.On TESOL[C].Washington,D.C.:TESOL,1984.

[2]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Edward Arnold/Hodder Headline Group:Melbourne,1991.

[3]Auerbach E.R.Reexaming English Only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1993,(27):9 -32.

[4]Atkinson D.Teaching Monolingual Classes[M].London:Longman,1993.

[5]Fotos S.Codeswitching by Japan's Unrecognised Bilinguals[M]∥In Noguch,i M.G.and S.Fotos(eds.):Studies in Japanese Bilinguali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1:329 -352.

[6]Celik M.Teaching Vocabulary through Code - mixing[J].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2003,57(4):361 -369.

[7]傅晓燕,王和玉.语码转换与第二语言习得[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金杰,肖建安.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运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3).

[9]赵丽.在非英语专业课堂上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10]李奕华,赵娣.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基于应用型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调查[J].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

Case Study on Applying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

ZHANG X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

Code-mixing or-switching,as a communicative and learning strategy,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n case study,teachers applied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English as matrix language and Chinese as embedded Language)in class,which also met students'needs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English.Results of individual interview show that students approve of the improvement in English learning by using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especially in listening,speaking and translation skills.However,it can also be indicated that teacher should control the mixing propor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eaching procedure.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se study

H319

A

1001-7836(2013)01-0157-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1.060

2012-06-10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12522010)

张曦(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硕士,从事语言、文化和语者身份关系及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语码英语课堂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
《新民晚报》语码混编对阅读的影响